分享

传承:南京大学《工程地质学》的80年

 火树银花5 2018-01-23


历时整整四年,由南京大学工程地质学科部分教师编写的《工程地质学》教材今天终于面世了。作为主编之一,我终于懒洋洋地斜躺在椅子上,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是抽烟者望着自己吹出的烟圈慢慢散开的感觉,更有一种如释历史重负的传承心情。


这本教材离我的老师罗国煜和李生林二位先生作为主编的 1990 年编著的《工程地质学基础》教材已整整26年,而我大概是在1996年前后开始负责本学科教研组工作的。期间工程地质学无论在理论、技术和方法上,还是在研究对象、内容和工程实践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想对教材进行重新编写,以承前辈墨迹,以传学生新知,但苦于时间和精力,一拖再拖,一直拖到了2013年,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驱使我组织大家开始撰写。 


▲1982版、1992版、2017版教材书影

罗国煜教授李生林教授主编的1982年教材

罗国煜教授李生林教授主编的1992年教材

施斌教授阎长虹教授主编的2017年教材


长达四年断断续续的教材编写过程,也是我了解南京大学《工程地质学》教材演进的过程,更是我从南京大学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中汲取营养的过程,并时常被这段历史中的人和事感动而被激励。 

孙鼐先生1937年写的教材


南京大学第一本《工程地质学》教材成稿于1937年,是由当时的中央大学地质系助教孙鼐完成的。

▲ 孙鼐先生(1990年)


孙鼐何许人也?孙鼐(1910-2007),字调之,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岩石学家和地质教育家,193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并留校任助教。1937年,任教仅4年即完成了《工程地质学》教材,年方27岁。此书的成稿比孙鼐先生所著的我国第一本中文地质学正规教材《普通地质学》(成稿1943年,正式出版刊行1945年,此书的初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已被保存于古籍部内)还要早6年,但该书完稿交上海商务印书馆后,因八一三事变淞沪抗战爆发,致出版进程被迫中断,在沦陷区尘封近九年之久,才于1946年2月正式问世。期间故事曲折,可参见罗谷风(2010)写的《孙鼐著《普通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刊行沿革概要》一文。这本教材,除1950年曾增订改版过以外,还有过几次修订,至1957年2月的9版(修订本),全书的字数为24.9万字,而累计印数达到了16500册,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1952年以前全国各大高校还没有工程地质专业,那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印数呢?我从薛禹群院士那里得到了答案。因为当时全国许多高校中的土木工程专业都需要学工程地质学课程,因此这本教材的发行量很大。这本教材是不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工程地质学》教材,我还无法确认,但可以说是我见到的我国最早的一本正式出版的《工程地质学》教材。虽然这本教材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但这本书中的主要观点和部分内容,仍是当前工程地质学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方向,并没有一点过时。 


▲笔者收集到的早期工程地质学教材


在我1979年进入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4年中,我隐约记得孙鼐先生给我们做过岩石学方面的讲座,后来研究生毕业留校后,有时在校园内碰见他在报廊前读报,也有几次和先生打过招呼。这是一个非常和蔼慈祥的长者,是见多识广后的儒雅,是才高八斗后的高贵,感到他亲切但不能亲近,是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在我的心里,孙鼐教授是搞岩石学的教授,和我们的工程地质专业相差甚远,但一直到我组织大家开始写教材,才了解到他可能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工程地质学》教材的作者,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而泰山者永远让你觉得他是一个谜,让你惊喜,让你猜。 


时光来到了1952年,全国解放才三年,正处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之际,国家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即将开始,大规模的基础工程建设,如水库大坝的选址与建造,铁路、桥梁与隧道的修建、各种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采,地下水资源的普查与开发等,都需要大量的工程地质工作提供关键性的地质资料,而当时全国的地质人才奇缺。据王德滋院士主编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简史》记载,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地质工作者不到300人,富有经验、能担负领导工作的不到100人。据此可以推测,由于当时各大学校还没有建立工程地质专业,只有很少几所大学的地质学专业讲授工程地质课程,因此,真正具有工程地质专业出身的专业人员几乎没有,而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工程地质专业人才。为此,国家在1952年对全国高等院校原有系科进行了大调整,调整后的南京大学地质系暂停招收四年制的本科生,而改招国家急需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勘探专业的二年制专科新生各200名,三年共招收了1000多名专科生。这对办学仅二十多年的小系来说,师资和办学条件严重不足。为此,地质系成立了相关教研组。第一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教研组主任由郭令智老师担任,全面负责专业的筹建和未来的教育工作。当时教研组还有肖楠森、李坪(1954年调哈工大)、钱祥麟(不到一年,赴苏联留学)、薛禹群和李午泉(两年后调走了)老师,(他们中的郭、李和薛三位后来当选了我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面对如此多的招生人数,而学制只有二年,师资力量又如此短缺,困难是可以想象的。根据教学计划,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必修课,不学工程地质学课程,学生是毕不了业的。因此,当时最要紧的是缺少一本工程地质学教材!虽然,孙鼐老师在1937年编写了《工程地质学》教材,但该书的基本内容为普通地质学加少量与工程有关的地质知识,缺少力学的分析和系统的工程地质学大纲,不符合当时教育部根据苏联的教材制定的教学大纲,也远远不能满足当时国家工程建设的需求。因此,为了编写出一本适用的新教材,在郭先生的带领下,通过自学,突击学习俄语,依靠字典边看边翻译,经常挑灯夜战,终于赶在开课之前,编写出了南京大学工程地质学自编讲义。我在郭令智先生的论著目录中第23号发现了这本讲义的书名:郭令智等. 工程地质学讲义(上、下卷),南京大学印,1954。 


▲郭令智先生1954年写的讲义


为了追寻这本工程地质学讲义,我在学校和院里图书馆找了一个遍,仍没有找到。于是,我仔细阅读了王德滋院士等主编的有关徐克勤、孙鼐、张祖还、郭令智、肖楠森等的纪念文集,从一些老师撰写的回忆录中,探寻这本讲义的下落。从叶尚夫老师、高明老师、林天瑞老师、罗国煜老师、李生林老师等那里了解当时这本讲义的情况,但都说没有印象了或有印象但几次搬家都丢掉了,很是无奈。上一个月在院图书室继续寻找此讲义时,与图书管理员小单说起此事。小单说,可以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搜一下。结果,我们打入相关信息一搜,一条信息马上跳了出来,是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水文地质训练班翻印的南京大学地质系工程地质教研组编的工程地质学讲义,当时大家真是欣喜若狂,马上在网上付钱将它买了下来,一共40元含5元挂号费,经过了5天17站转运,终于拿到了那本讲义的包裹。非常小心地打开层层包装,呈现在我前面的是一本薄薄的《工程地质学讲义》翻印本,封面上还有学生的签名和班级,它与我想象的上下两卷相差很远。但我还是象翻开圣经那样,轻轻的打开那本纸质已完全发黄、很容易破碎的、散发出浓浓墨香的讲义。第一页是讲义目录,包括第一部绪论和第二部动力地质学基础。这大概是为什么在郭先生的书目中列出上下二卷的原因吧。第二页在工程地质学讲义的标题下,写有郭令智、李坪、林基良合编字样。幸亏有这个署名,不然真无法考证这本讲义的作者了。这本讲义是1955年1月翻印的, 因此,郭先生等编写这本讲义的时间应该为1954年,与郭先生的书单年代是吻合的。


▲郭令智先生(2000年)


郭令智(1915-2015),号叔明,湖北安陆人,著名地质学家。193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先后在中央大学地质系、云南大学矿冶系、中国地理研究所、台湾大学地质系、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任职。1951年深秋,郭令智怀着报效祖国的热诚,从英国辗转香港回到解放了的新中国,在南京大学地质系历任助教、副教授、教授,南京大学副校长、代校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板块构造和地体构造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1952-1956年任南京大学第一任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教研室主任,后转任区域地质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郭先生是一位大家,具有智、仁、勇于一身的人格魅力,详见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写的纪念文章“缅怀郭令智院士”,《大地求索谱华章—庆贺郭令智院士百岁华诞》,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与郭先生相识多年,我们的本科毕业证书上还有他的签名,他对我的学习和工作一直很关心。特别是1997年我从美国回来,与吴智深教授共同创办南京大学地球环境计算工程研究所时,郭先生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在成立大会上讲了许多勉励的话。在他晚年坐在轮椅上的最后几年中,尽管记忆力已经很差了,但每次我在校园里见他在晒太阳,他常常老远就向我招手,还能喊出我的名字,直到最后几次,他只能向我挥手了,而我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慈祥老人,常常一声叹息,感悟岁月的无奈而更加珍惜每一天的时光。 


1956年郭先生调离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教研室后,肖楠森先生接任,后来罗国煜、秦素娟、薄遵昭、李生林等老师先后进入教研室,承担起了工程地质学的教学工作,其中从1966-1971年因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没有招生,工程地质学教学中断了5年多;1972年-1976年招收工农兵大学生;1976年后恢复高考。期间从1956年-1981年的25年间,工程地质学的课程教学基本上没有完整的教材,课堂教学使用的是任课老师自编的讲义,没有统一的讲义。一直到1982年,在罗国煜和李生林二位教授的带领下,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教研室的名义,由地质出版社出版了《工程地质学》;1990年罗国煜和李生林教授作为主编,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编,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工程地质学基础》教材。


▲罗国煜教授(1997年)


罗国煜教授(1933- ),湖南邵阳人,著名工程地质学家,1956年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南京大学地质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教研室工作,继肖楠森教授后,长期担任教研室负责人的工作,1981年提出工程地质优势面理论而著称。充满理想,充满激情,是罗先生为年轻人树立的光辉榜样。 


▲李生林教授近照


李生林(1933- ),吉林长春人,著名工程地质学家,1958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地质系毕业,1960年进入南京大学地质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教研室工作,在土质学和土结构研究方面造诣深厚。儒雅、绅士和达观的风格,影响了许多年轻人的人生观。 


现在呈现在大家眼前的这本教材,由我和阎长虹教授主编,凝聚了本学科编写小组全体成员四年来的辛勤劳动和心血。它是在罗国煜和李生林二位先生作为主编的前二版南京大学工程地质学教材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修订、删改、调整和补充完成的,因此,本教材也是南京大学《工程地质学》教材的第三版。但是,从南京大学工程地质学教材历史沿革来看,它也是南京大学第五版工程地质学教材。全书共 15 章,83万字,尽可能地反映了南京大学本学科的特色成果。


在本教材出版之际,我代表教材编写组,特别向南京大学工程地质学五版教材的编写者孙鼐、郭令智、李坪、罗国煜和李生林等先生以及相关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祈愿已经走了的前辈天堂安息,健在的前辈健康长寿;对于本学科年青的一代,我们寄予更高的期待,而对于我们这辈再过几年将要退休的一代,努力做好传承,让本学科的发展薪火相传,新人辈出。 


有了本次南京大学工程地质学教材的收集经历,我在旧书网上还收集购买到了世界、中国和南京大学其它早期的与工程地质学有关的教材和书籍。目前孙鼐先生的9版教材,还差1946年和1949年的二个版本。在我的书架上专门劈出一格,安放这批古籍旧书,时常凝望,书房里又飘起了久违的墨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