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间爱情

 红谷斋主人 2018-01-23

桑间爱情

《诗经欣赏》—国风—魏风—十亩之间

(峻岫)

 

这是一首描写魏国桑间男女爱恋的情歌。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注释:

“十亩之间”,“十亩”不大的范围内。“郊外所受场圃之地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

“桑者”采桑的人。

“闲闲”,宽闲、悠闲自得的样子。

“行”,行走。一说且,将要。

“泄泄”,和乐、满足、惬意的样子。

“逝”,返回。

“《十亩之间》,刺时也。言其国削小,民无所居焉。”[《毛诗注疏》]《十亩之间》就是讽刺魏国土地狭小,老百姓没有地方居住的诗歌。汉郑玄《毛诗正义》反对“民无所居”的解释。他说:《十亩之间》“皆言十亩一夫之分,不能百亩,是为削小。无所居,谓土田狭隘,不足耕垦以居生,非谓无居宅也。”[《毛诗正义》]不是没有居所,而是没有可以耕种的土地。因此:“采桑者闲闲然,或男或女,共在其间,往来无别也。又叙其往者之辞,乃相谓曰:‘行与子俱回还兮。’虽则异家,得往来俱行,是其削小之甚也。”[《毛诗正义》]因为土地狭小,男人女人就混杂在桑田里?就“往来无别”?很难说得通。

宋代朱熹的解释则是:“政乱国危,贤者不乐仕于其朝,而思与其友归于农圃。故其词如此。”因为国家处在危难之中,所以就与朋友携手归隐,有些可笑!诗中有“桑者”一词,盖以‘桑者’为妇人古称,采桑皆妇人,无称男子者。若为君子思隐,则何为及于妇人耶。”[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姚际恒先生说,按照常理朱熹必然直斥《十亩之间》是“刺淫之诗”,其实不然。他说“古西北之地多植桑,与今绝异,故指男女之私者必曰‘桑中’也。此描摹桑者闲闲,泄泄之态,而行将与之还而往,正类其意。”[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姚氏也不敢确定此种说法之正确,所以他又说:“不然,则夫之呼其妻,亦未可知也。”[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反正这首《十亩之间》,“其非淫诗可知矣。”[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有人倾向于《十亩之间》是:“夫妇偕隐,”[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就是两口子一块隐居。“贤者既择地偕隐,则当指桑茂密处,妇女之勤于桑事者,相位邻里,然后能妥其室家,以成一代淳风。故语其妇曰:‘世有此境,武将于子长往而不返矣。”[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其实《十亩之间》就是一首描写魏地桑园田间闲适自在生活,男女相恋相伴的生活画卷。诗歌大意:

一片不大的桑园,采桑姑娘真悠闲。我将与他一起回家转。

不大得桑园之外,采桑姑娘正欢颜。我将与他一起归家园。

这是一首短小精炼,而有富有情调、意蕴的诗歌。什么“其国削小,民无所居焉。”[《毛诗序》]什么“淫奔之歌”!什么“偕友归隐”!什么“夫妇偕隐”,都是臆测,瞎猜。“行与子还”、“行与子逝”,这里的“子”,当然是指男子。男子也来采桑吗?诗歌二章的首句都是“十亩之间兮”,然后述及“桑者闲闲”,“桑者泄泄”,这是从旁观之,暗写心中的爱慕。采桑女子悠闲自适、其乐融融的劳动着,见男子来到桑田,男女互生爱慕之情,招呼同行,且钟情于与之携手到老。

诗歌极为简短,因此非常注意炼字。“十亩之间”,不是什么国土狭小,而是点明普通人家,普通场景,普通农事。第二章开头为“十亩之外”,场景变化了,地点变化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在变化,因此才会有从“行与子还”到“行与子逝”的变化。中间发生了什么?你去想象吧!第一章描写“采桑”者用“闲闲”,解释为从容自得,从容不迫。第二章描写“采桑”者用“泄泄”,“泄泄”解释为“和乐”,解释为“舒散”、“惬意”,就是内心很痛快,很舒畅。“采桑”者从“从容自得”,到心里很痛快,很舒畅,很惬意,也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变化。作者没有写卿卿我我,没有写浓情蜜意,没有写推心置腹,只看脸面,只看表情,便一目了然。含蓄而有情趣,简练而又细致,唯有《十亩之间》登峰造极。一首《十亩之间》开后代多少桑间濮上的缠绵情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