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延平区2017年度耕地质量监测报告

 yx_gdx 2018-01-23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耕地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土地产出率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地力就是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耕地质量监测项目的开展能有效地掌握我耕地质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分析出变化原因,有利于更好地开展肥料试验,探索测土配方施肥参数,为制定科学的土壤改良技术方案,选择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的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提高政府农业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引导、促进广大农民科学施肥,提高土、肥、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壤肥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指导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奠定基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2016年延平区耕地质量监测实施方案》延农〔2016〕142号文件精神,以2016年为始建年,按照“统一性、均匀性、连续性”原则,在全范围按土壤类型的面积比例和耕作制度选择2省级1个市级点和3个区级点进行长期定位监测,对自然状态下大面积生产中农民常规施肥水平与作物产量、土壤养分进行连续定位监测,了解主要土壤类型、主要耕作制度的施肥水平、养分分配、肥料结构及土壤肥力动态变化,土壤障碍因子的发生发展状况,从而为实行农田养分管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耕地质量监测点的设置
  截止2017年,全布设省市区三级监测点6个耕地质量监测点的土壤类型有2个亚类, 3个土属,监测点的分布基本上覆盖了全的基本农田。根据监测目标不同,每个监测点划分了不同的监测小区,即:长期无肥区、当季无肥区(活动无肥区、水稻季)、常规施肥区、试验监测区(如配方施肥区、秸秆还田区、少免耕试验区等)。旱地监测小区面积66.7m2以上,水田小区面积33.3 m2-66.7 m2,监测点的种植制度包含了我主要的种植制度:水稻—水稻—绿肥、水稻—冬菜烟—稻等。各监测点每年最后一季作物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及秋熟作物的植株样本,全部送到三明农产品检测中心进行统一化验分析,以确保化验结果准确性、规范性。
  (一)监测点基本情况

表1 延平区耕地质量监测点基本情况
监测点编号
 地  点
经、纬度
土壤分类:土类-亚类-土属-土种
种植作物
D130
赤门乡西马村
经度(118°26′11″)纬度( 26°34′47″)
水稻土—渗育水稻土—质黄泥田—红土母质渗育水稻土
水稻
D131
王台元圩村
经度(117°53′59″)纬度( 26°37′34″)
水稻土—潴育水稻土—灰泥田—黄底灰泥田
水稻
E01
大横镇埂埕村
经度(118°9′22″)纬度( 26°38′6″)
水稻土—渗育水稻土—黄泥田—红土母质渗育水稻土
水稻
30702—01
峡阳镇大埂村
经度(117°55′07″)纬度( 26°46′32″)
水稻土—渗育水稻土—黄泥田黄泥田
水稻
30702—02
南山龙湾
经度(118°20′24″)纬度( 26°40′45″)
水稻土—潴育水稻土—灰泥田—黄底灰泥田
水稻
350702—03
巨口乡田溪
经度(118°34′30″)纬度( 26°31′27″)
水稻土—潴育水稻土—灰泥田—白底灰泥田
水稻
   
  (二)监测方法简述
  严格按照NY/T1119-2006《土壤监测规程》实施。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土壤化验、植株分析、大田田间作业记载等方法来了解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肥力的变化规律、土壤障碍因子的发生发展状况、作物的施肥效应等。
二、耕地土壤养分状况
  因土壤类型和施肥水平不同,耕地养分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耕地主要养分含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一是耕层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耕地质量同20世纪80年代我市进行的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相比有了严重退化。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延平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1.60 g/kg,而本次调查的全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为21.68 g/kg,二者相比,全区现状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有所下降,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耕地土壤有机质总体平均水平下降了9.92 g/kg。二是耕层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有所增加。延平区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均值变化于21.34 -284.45 mg/kg,碱解氮量总平均值为145.42±30.41 mg/kg,变异系数为20.91%,总体上属于中等水平。有效磷总平均值达23.26±11.24 mg/kg,变异系数为48.19%,表明全区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相当丰富,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全区耕地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变化于0-37.36 mg/kg之间,均值为6.00 mg/kg,而本次耕地土壤调查结果发现延平区现状耕地土壤有效磷总平均值为23.26 mg/kg,表明延平区现状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有较大幅度提高(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有效磷含量提高了17.26 mg/kg)。三是钾元素含量下降,难以满足农作物的需要。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延平区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值为88.9 mg/kg,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延平区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值为59.79 mg/kg,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值下降了29.11 mg/kg。
三、耕地土壤理化性状
  (一)耕层厚度
  耕层厚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养分储存的大小,影响着作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等。表4-8统计结果表明,延平区耕地土壤的耕层厚度以厚耕层(≥16 cm)占优势,面积达11356.51 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70.77%,其次是中耕层(14-16 cm),面积为4090.54 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25.49%,而薄耕层面积只有600.03 hm2,仅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74%。厚耕层耕地主要分布于南山镇、王台镇、西芹镇、峡阳镇、夏道镇、巨口乡、茫荡镇、炉下镇、塔前镇、太平镇和洋后镇,合计面积为9518.50 hm2,占全区厚耕层耕地总面积的83.82%;中耕层耕地主要分布于塔前镇、大横镇、樟湖镇、峡阳镇、王台镇、西芹镇和赤门乡,合计面积为3168.60 hm2,占全区中耕层耕地总面积的77.46%;而薄耕层耕地则只分布于樟湖镇、赤门乡、大横镇和塔前镇丘陵山地坡地中上部,尤其是坡度较大、交通不便利的区域。
  (二)耕作层障碍
  障碍层及其埋深影响土壤中水分的渗透,进而影响土体内部物质淋淀及土壤水肥气热协调,且某些障碍层的存在还会直接影响作物根系伸长发育,从而影响作物对水分和养分吸收。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延平区耕地存在的障碍层类型主要包括漂白层、潜育层和砂质层等。表4-8统计结果表明,延平区大多数耕地土壤的有效土层深厚,60 cm土体内没有障碍层或埋深较深,这部分耕地面积达12446.23 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77.56%,主要分布于南山镇、塔前镇、西芹镇、王台镇、大横镇、峡阳镇、樟湖镇、茫荡镇、赤门乡、夏道镇、巨口乡,合计面积达10111.18 hm2,占无障碍层或埋深较深的耕地土壤总面积的81.24%;障碍层埋深介于30-60 cm的耕地土壤面积仅为958.84 hm2,仅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6.14%,主要分布于峡阳镇、夏道镇、巨口乡、王台镇、塔前镇、赤门乡、西芹镇,合计面积为741.40 hm2,占障碍层埋深介于30-60 cm的耕地土壤总面积的75.20%;障碍层埋深较浅(≤30cm)的耕地土壤面积为2615.01 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6.30%,主要分布于峡阳镇、王台镇、西芹镇、夏道镇、太平镇、大横镇、塔前镇、南山镇、樟湖镇、巨口乡、水南街道,合计面积达2284.42 hm2,占障碍层埋深≤30 cm的耕地土壤总面积的87.36%。
、我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质量建设的措施
  延平区中低产田面积高达133088.95 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81.57%,改良增产的潜力巨大,故开展中低产田改良是提高全区耕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充分利用本次中低产田评价成果,制定好全区中低产田改良规划,抓住不同类型中低产田的主要障碍因素,科学配置治理措施,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生物、栽培技术等综合措施,科学改良中低产耕地,逐步提高全区耕地土壤的质量。首先,应统筹安排,坚持标准,先易后难,标本兼治,分期实施;其次,按项目区建设、集中投入,连片治理,保证治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第三,区别不同中低产田类型,实行分类指导,以合理配置水资源、调控地下水位、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为目标,以渠系、排水系统技术改造为重点,结合农艺、生物、管理等技术措施,做到综合配套,根据中低产田的类型与成因,科学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和措施,确保治理成效。
  (一)针对我区干旱型中低产田、瘠瘦型中低产田、缺素型中低产田、渍涝型中低产田等不同中低产耕地土壤的障碍因子,采取生物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农艺与耕作技术相结合的措施,综合改良、培肥土壤,提高耕地质量,收到了一定成效。全年共投入资金205万元,实施山垅田改造面积500亩,其中绿肥种植培肥措施2万亩,施用商品有机肥瘠瘦型中低产改良共2.2万亩。
  (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近年来,国家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作为保障粮食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作为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我区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从2007年开始,至今已有十个年头,随着工作力度和财政投入的逐年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在不断扩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民科学施肥的意识普遍增强,切实认识到了测土配方施肥的好处,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积极性比较高,有效控制了盲目施肥、过度施肥,减轻了由于施用化肥所产生的面源污染,遏制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
  (三)调优施肥结构,实施“沃土工程”。针对我区施肥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在施肥上注意“控氮、调磷、增钾”,尤其是对于磷肥的施用,针对不同作物可以减少磷肥的施用频率及施用比例。
  (四)增施有机肥。我们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通过每年施用有机肥1500—2000公斤/亩、冬季种植绿肥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加速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自身调节能力和抗逆机制,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
  (五)推广秸杆还田技术
  经过多年的宣传推广,我区水稻、玉米秸杆还田技术普及很快,目前已达到85%以上。在推广秸秆直接还田的同时,农业、农机等部门还积极探索了秸秆机械粉碎还田,但受延平区耕地破碎不平整等自然因素和大型农业机械缺乏的限制,现阶段水稻秸秆还田还难以全面普及。
、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耕地质量监测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重视不够。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解决当前矛盾和促进长远发展的结合点,是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和防范市场风险、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政府虽然很重视,农民群众也有认识,但在实践中往往停留在口头上,缺少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导致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出轻投入,重使用轻建设等问题。
  (二)投入不足。一是近年涉及到耕地质量建设的国家投入主要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但资金投入额度小,只能采取“撒芝麻盐”的方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二是近年涉及耕地质量监测方面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求,缺乏精度较高的检测仪器设备,区级土壤肥料管理部门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土壤理化分析,根本不具备应有的耕地质量监测手段。三是国家在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地方财政能力有限,我区各类田间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三)综合措施难以实施。我区提出要在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实施“沃土工程”,目的是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但都是单一的项目,只是借助工程措施改造中低产田,对耕地内在的质量建设,难以提出明确目标。特别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耕地质量监测、农田污染防治等工作,国家没有必要投入,难以在面上推开。
(四)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耕地质量建设的主管部门是区政府的农业行政部门,但农业部门在耕地质量建设计划安排、资金分配、项目管理等方面实际权限极其弱化。在项目规划、资金调配、工程实施等具体工作中,各部门之间有机协调和配合、资金整合不够,责、权、利分离,使有限的资金未能投入到耕地质量建设的关键环节,造成耕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我们不仅在地力和田间基础建设上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在耕地环境建设的监督管理方面也比较薄弱,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水和乡镇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城市垃圾和废弃物大量向农田倾倒,导致部分耕地质量明显下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