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修《养鱼记》

 zqbxi 2018-01-23
 欧阳修
原文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①,修竹环绕阴映,未尝植物,因洿②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③,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
    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
    乃求渔者之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
    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④而无识者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注]①非非堂:堂名,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②洿:掘土为池。③甃:指砌池壁。筑:指夯平池底。④嚚昏:愚蠢糊涂。


译文
    房檐转角的前面有块空地,刚好长宽四五丈,直对非非堂,四周绿竹成荫,不曾种植花草,于是把它当作池塘。按照空地的地形,挖一口不方不圆的池塘;没用砖砌壁,没用泥土修建夯平池底,保全它自然的特点。用铁锹开沟疏通水路,从井里取水灌入池塘。池水满满地,清澈透明。有风,漾起水波;没风,水面平静清澈。星星月亮都能倒映出来。
    我仰卧在池塘旁休息,连人的须眉都能映照得清清楚楚;(我)循着湖面的微波沿着岸边散步,茫然间(或“仿佛”)有一种身处千里江潮之上的感觉,我的忧愁和孤独都得到解脱。
    我找到一个渔人,买了几十尾鱼,叫童子把它放进池塘里养。童子认为池塘水量有限又不能扩大容积,他把小鱼放进池塘,把大鱼丢在一边。我感到奇怪就问他,他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我。
    唉!那个童子也是愚昧糊涂没有见识啊!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塘旁边,而那些小鱼在又浅又窄的水洼中嬉戏,好像很满足的样子。我很有感触,因而写了《养鱼记》。
 
 
    总结起来,前半部分都是在写池塘,后面几句是写童子养鱼的故事。从文章里,我们看到欧阳修是因为童子“弃大鱼而活小鱼”而心有感触写下,认为童子这种做法是“昏庸没有见识”。

    这么的一件小事,按道理讲没必要专门写一篇文章啊,难道是因为太闲或者太热爱写作了,有事没事都写几笔?当然不是。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

    先从欧阳修此时的境遇讲起。这篇文章是在洛阳期间写的。

    宋朝天圣七年(1029年),欧阳修受到老师胥偃保举,参加国子监的考试。当年秋天,在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两门考试中,欧阳修连中“监元”、“解元”;第二年在礼部省试中又中得“省元”,真正是个连中三元的牛逼人物。天圣九年,参加仁宗皇帝殿试,欧阳修二甲进士及第,获任洛阳留守推官,正式进入仕途;同年迎娶恩师之女为妻,“洞房花烛、金榜题名”,人生两大喜事同期而至,正是春风得意之时。

    走马上任之后,欧阳修的顶头上司是钱惟演,也是个诗文爱好者,对其文才十分推崇。可以说,欧阳修洛阳任职期间,上司赏识,公务轻松,又有梅尧臣、尹洙等挚交相伴,生活本应没有烦恼。

     既然不是因为自身境遇问题,那他又为何会感到“忧隘、穷独”呢?

     原来,欧阳修之“忧”,忧的是朝局。仁宗皇帝于天圣元年(1023年)继位时,年仅13岁;及至明道二年(1032年),这10年时间都是章献太后亲政,而此时正是明道元年,太后亲政时期。章献太后也是个极其传奇的人物,历史评价很高。文人以文卫道,武人以武卫国,欧阳修在文中说“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隐喻的正是当时朝廷上的状况。

    当然,真实的朝廷状况究竟是不是“活小鱼、弃大鱼”,我没有查阅文献,不便评价。欧阳写这篇文章,究竟是为其他人鸣不平,还是为自己感慨,我也没有查文献。但此时的欧阳修才24岁,刚获官职,还没有真正的步入朝堂参与国家决策,我个人倾向于后者。

    那么,我可以总结出,这是一个刚入朝堂、春风得意的士大夫,因朝堂人才被排挤、小人被重用而忧虑(因自己怀才不遇)所写的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