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圣明老师六十四卦解伤寒论的组方原则和演变规律

 中医南北政 2018-01-23

解开你对经方的千年之惑

空间六十四卦大结构破译仲景113方的组方原则以及空间立体力学演变规律。

“经方”一般是指《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的处方。当前经方应用有面广量大、形式多样、思路活跃等特点 ,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有名无实、有方无药、认病用方等。有些学者不明白仲景用什么方法写伤寒论,如何用处方看病,书越写越多,越陷越深,导致大家用伤寒论处方指导临床越来越困难。

仲景先师是用九宫八风体系为纲,五行辩证为目,六经辩证为纽带,三点一线,写成的伤寒论。在每一宫里在木火土金水五种结构观看六气阴阳的错综复杂的变化。

我们下面看九宫图: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返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

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汗。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兀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两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仆偏枯矣。

仲景113方的应用也来源于这个体系不懂这个体系我们治疗常见的流行病会掉进无底洞。大家不要侥幸的看到自己治疗的成功,要看到我们临床的失败。我们对复杂的疾病有时是多么的无奈。一旦我们进入仲景方剂系统,我们的治疗将进入另外一个空间。

看仲景的结构体系:

仲景伤寒体系可以纳入我们的小学教材,让我们的孩子会给大家讲经方,用经方。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仲景这样说就有他的道理。

我们看仲景113的九宫格局:16是肾和小肠,38是木,4是风,5是中焦燥结,2是脾湿,9是心火,7燥金。只要我们看到123456789的时空间和像九宫结构,我们很快就会用经方体系。

113方九宫八风桂枝类方大结构

1、桂枝汤方:12 4巽宫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 7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 过坎宫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 过坎宫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 6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 8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 8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 8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12 1坎宫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1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118 7宫燥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11、桂枝人参汤方:163 8

桂枝四两,另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朮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人参汤加桂枝——小编按) 

12、桂枝附子汤方:174 (桂枝加白术汤)过3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方:28 5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朮 茯苓各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1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62 9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15、麻黄汤方:35 9离火宫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16、大青龙汤方:38 9离火宫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17、小青龙汤方:40 过六乾宫水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18、桂枝麻黄各半汤方:23 8宫风木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19、桂枝二麻黄一汤方:25 8宫风木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尖皮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20、桂枝二越婢一汤方:27 ,过5燥宫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各十八铢,炙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我们对比条文内容的象理数结构

其余的大家自己都可以排列出来,关键是理解9个方块的方位,力学方向,就可以轻松的理解桂枝汤

桂枝汤是伤寒论加减追多的方剂,灵活掌握它,我们处理临床复杂的问题会更得心应手。

这样我们人人会学经方,人人会用经方,人人会给别人讲经方,讲伤寒。

麻黄汤类待续······

如何应用仲景113经方挂钩临床请看南北政脉诊理论体系:

1)南北政立体空间动态力学脉诊手法——让大家人人学会号脉(脉诊正线,内外偏线,六气十二经的空间力学结构),中医西医有效的在临床实战中有机挂钩。

2)南北政破译神农本草经的奥秘,轻巧记住每一味中药的特性,和中药的组方原则。

3)南政方和北政方治疗疑难杂病组方,让中医临床工作人员走出当今门诊的困境,治疗常见临床疑难杂病。(西医改做中医的轻巧捷径)

4)六十四卦空间力学大结构推演伤寒论条纹空间力学结构。(让中医爱好者走出中医经典魔方,轻巧的给大家讲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

5空间六十四卦大结构破译仲景113方的组方原则以及空间立体力学演变规。

6)南北政针灸,让养生馆人员挺起腰来,挂钩临床,进入中医神秘的殿堂。(南北政全系图,上下平衡对称针灸疗法,空间动态三点力学穴位疗法。)

7)伤寒论七十二候河图洛书天干地支大结构串演伤寒论条文,揭开伤寒论的神秘面纱。

8)黄帝内经大结构的力学空间框架,如何与我们当今临床实战挂钩。让中医走出中药和针灸的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弊端。

9)南北政高等课程---五运六气的空间力学结构挂钩临床实战。

作者:辛圣明,中医南北政研究集大成者,20余年临床经历。在临床过程中,辛老师发现中西医临床严重脱节,中医理论和现实脱节,临床曾屡受挫败。遂愤而励志,扎根基层,回首深研中医理论,焚膏继晷,埋首岐黄,独辟蹊径,渐悟仲景儒医之术和《黄帝内经》岐黄脉理的内在联系。砸开了岐黄无缝之枷锁;撬开了《伤寒论》浑然厚墙之根基,逐步形成了五运六气南北证脉诊理论,并进一步得出微观脉诊和岐黄脉诊的关系,发明了阴阳二气开合枢立体演示盘推演《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使枯燥无味、晦涩深奥的经书条文变得浅显易懂且能灵活运用,划出了《黄帝内经》研究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开创了《伤寒论》条文串演之先河。(来源: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