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乙公的王权与营丘守卫者丘穆公家族

 海叔说春秋 2022-07-06 发布于四川

齐国发展到第三代的时候,是齐乙公,整个齐国已经基本形成稳定格局,爷爷吕尚姜子牙和父亲吕伋为齐乙公吕得奠定坚实根基,在外可仰仗周天子的军队,对齐国地区的东夷势力进行威慑;在内则依托姜子牙推行的“因其俗,简其礼”,推行思想教育活动,逐步将周天子的礼乐体系制度拓展到东夷地区,大力开发齐地经济,《汉书》说:“齐地负海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说的就是齐地人少盐多,姜子牙到齐地虽然只是待了五个月,可是就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确定基本国策,注重发展水稻种植,大力发展采矿开发和冶炼业、渔盐业等,推广商朝的贸易文化,将齐地商品通行诸侯列国。这些举措历经数年,到齐乙公时代,恰好正当是丰收季节。

当年姜子牙离开齐国的时候,选择的是自己的三儿子丘穆公在齐国执政,这个时期齐国的当权派应该都是丘穆公派系人物,可以说齐国建国之初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这个丘穆公居功至伟。可是当年姜子牙让吕伋跟随身边,在周王朝中任职,与周公东征西伐,虽然是想赢得天子的军队支持,但更重要的目的也是为自己的封地谋取长远发展,这自然就是让在齐国的丘穆公可以后顾无忧,安心发展齐国经济,开垦齐国土地,管理齐国百姓。从这个角度看来,姜子牙对丘穆公也是相当偏爱的。那么,为什么后来丘穆公的子孙没有成为齐国君主,而是吕伋的后代呢?

这当然跟吕伋在周天子的身边为官有关系,在周天子分封诸侯国的时期,天下诸侯国们是没有发展军事的权力的,顶多也就是自卫队,就是只能拥有保卫方寸疆域的力量,在周礼中对这种规制就是有着严格规定的,天子有多少军队,诸侯有多少军队,都是明文规定的。《周礼》称:“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

吕伋虽为齐丁公,但常年在周王城中任职,齐国的国政掌控者,在这个时期很可能还是丘穆公。吕伋曾经担任虎贲军首领,后来又成为辅政大臣,但寄人篱下,吕伋终归是有着归宿地的,那便是封地齐国,在姜子牙逝世后,在周天子的眼中齐国的最强代言人,就只有这个身边的吕伋,而非远在天边的丘穆公,因此吕伋在临死之际,极有可能向周天子请愿,即是将自己的儿子吕得封为齐国君主,而让丘穆公子孙移居他处,也才可能保证齐国政权的和平过渡。齐丁公吕伋的寿命跟他父亲差不多,也是比较长的,在其嫡长子和嫡次子都死掉以后很多年,吕伋依然活跃在周王国中。按照周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制规则,老大老二死了,就应该是老三。但是吕伋的三儿子吕季选择放弃国君之位,而是让位于弟弟吕得,这个事情也就值得探究其中的细节。

当时的营丘守卫者就是丘穆公家族,而营丘正是齐国都城所在,史书中说的是吕季让位而后,就让自己的子孙搬到崔邑,相当于离开了营丘。那么,吕季如果让位给弟弟吕得,本来应该是大大的好事情,也能体现贤明之遗风,吕季为什么会让子孙后人离开繁华的都城呢?丘穆公家族的权力?吕得的势力?吕季有没有可能已经意识到家族内部的权力矛盾,担心子孙后人会在权力之争中遭受不测,才做出如此决定,离开核心圈层,寻得安乐自在,这可能才是吕季的真实想法,而吕季安顿好子孙的事情,自己则跟随吕伋到周天子的身边为官,是为周王朝的太傅。当然,吕季不可能想到的是,他的后人们崔氏家族后来还是会重返权力巅峰,在齐国发动夺权之战,甚至后来发生弑君之事,这绝非吕季所能预料。

史书中关于吕季让位吕得,可说是记载明确的。但对丘穆公的后人们,则没有说太多,似乎丘穆公的后人就安心把权力交给吕得,而且整个过渡也显得非常顺利。如果说丘穆公家族没有任何野心,或许不太可信,尤其是在权力巅峰的家族,对权力的渴望是很难控制的。但是齐丁公吕伋在朝中为官,在王宫中还有个姑姑邑姜,也可能是支持吕伋的,那么没有强大军事力量支持的丘穆公后人们,即便想要成为齐国君主,也得好好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让位的选择就显得理所当然。齐乙公吕得的来位,可能比后世的子孙君主没要顺利,这也仅是时代不同而已,公族力量蓄积尚浅,不存在与之争夺权位的力量,这也就是齐国初期数代之间,皆能和平发展,几代君主皆能按部就班的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也是齐国地位稳固的先天条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