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中的五种脉象

 滇鹤堂中医馆km 2018-01-23

临床最常见的脉象有浮、沉、迟、数(音shuò)、细、滑等。

浮脉

可理解为浅脉,“如水浮木”,一般轻取即得,重按后感觉脉搏稍减但不空。浮脉一般预示着病在体表,最常见的是感冒。若外感风寒,寒主收,则脉多浮紧;外感风热,血流急,则脉多浮数(快)。

一般风寒感冒,如出现恶寒头痛、鼻塞声重、咳嗽痰白等症状,常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来发散风寒;风热感冒,如出现发热、头胀、鼻流黄涕、咽喉肿痛、舌红苔黄等症状,常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桑菊饮、银翘散等来发散风热。

沉脉

可理解为深脉,“如石入水”,一般轻取不易察觉,重按至筋骨才觉察到脉象搏动。沉脉一般预示着病在体内,但冬季气血收敛,脉象亦偏沉,不一定是病脉。病理性沉脉的形成,分虚实两种。

实证可能由气滞、血瘀、食积、痰饮所致,一般常用理气、理血、化痰药来治疗,如柴胡、当归、山楂、杏仁等;痰多者可适当按揉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处),有助化痰祛湿。

虚证多因气血不足或阳虚气乏,无力升举所致,一般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人参、黄芪、地黄、山药等补益药。

迟脉

脉动迟缓(每分钟脉搏约60次以下),一般多见于寒证。因为血的运行有赖于阳气的推动,当寒邪侵袭人体,阳气受损,可导致心动迟缓、气血凝滞、脉流不畅。

寒证一般会出现舌苔白、四肢冷、小便清等症状。若经医师判断体内有寒,可以辨证选药,或采取艾灸等方法来驱寒,如宫寒者可艾灸关元穴(肚脐下三寸)。

数脉

脉来急促(每分钟脉搏约在90~120次之间),一般多见于热证。热则气血运行加速,脉搏跳动快,一般容易出现发热、面红、舌红苔黄等症状,体热的人平时可喝些金银花茶、沙参茶等。

细脉

脉细如线,但是起落明显,一般多见于气血两虚或湿邪。血虚则不能充盈脉管,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故脉细小无力,这种情况下一般用黄芪当归来煲汤喝,可补益气血。

湿邪也会阻遏脉管,导致气血运行不利,脉细小而缓,体湿的人一般有口黏乏味、不想饮水、肢体困重、舌苔厚腻等表现,祛湿建议熬红豆薏米水喝,可祛湿消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