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连环画以'小人书'的誉称,风行天下。 那时候的孩子爱读连环画,嬉笑怒骂的人物、重要安慰的情节,每一页都能紧紧捉住孩子的眼球。 风趣,天然记得牢。 孩子在一起人多口杂聊起三顾茅庐、杯弓蛇影、八仙过海时条理分明,小孩儿在一旁都听得理屈词穷,这可比上课记着的名著典故多得多。 当年的原版连环画,现在都已经是文物级珍品,市面上再难见到。 为何要选针言的连环画? 针言冗长精干,倒是实实在在的文明精髓,是稀释了中华千年历史、名著、神话的结晶。 针言出自《史记》《左传》《论语》《诗经》......读一个针言,就懂一个典故,这是最赚的浏览技能。 看【三顾茅庐】,就相当于看了诸葛亮的《出师表》:
读了【愚公移山】,就相当于读了《列子·汤问》的故事:
读到【防患未然】,这就是《诗经·豳风·鸱鸮》。
孩子看故事,都是从熟悉人物开端的。 而连环画能直观地孩子留下深入印象。 连环画人物鲜活、情节活泼,最能引发孩子的浏览兴致,看一个就可以记着一个。 【画蛇添足】中,当画在墙上的龙刹那变成真龙的刹时,活灵活现...... 【刻舟求剑】中,农民刚捡到兔子时的自得神采,刻画的精妙绝伦...... 【自圆其说】中,卖抵触的人正举着自己的盾牌纸上谈兵...... 鲜活的人物、活泼的情节,出色的笔墨,另有针言的来由、寄意。 一帧一帧地将故事讲完,如丹青片子,引发孩子浏览上来。 针言冗长,却全是深入的做人事理。 孩子读针言故事,大到治国安邦的聪慧,小到为人处世的事理。 从故事中领会寄义,在生活中控制进修和应用,是对心性的陶冶,更对发展大有裨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