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约专稿】齐景公复霸

 木土杜的图书馆 2018-01-23

  齐景公生活在一个社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时代,他本人也是一个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综合体。在政治上,他志向远大,积极进取,为重建齐桓霸业做出种种努力;但是在生活上,他贪图享受,骄奢淫逸,致使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因此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充满争议。


  齐景公(?—公元前490年),姜姓,吕氏,名杵臼,齐灵公庶子,齐庄公异母弟,公元前547年继位为齐国国君,在位时间长达58年。在齐国历史上,齐景公是一位有抱负、有作为的国君。他自幼生活在公室环境中,长期受到齐桓公强国争霸事迹的熏陶,从小就有志于天下。他继位前十六年,由于齐国内政不宁,氏族争斗不已,所以只能韬光养晦,无所作为,但是在国弱、晏婴、鲍文子、陈无宇等一批老臣的辅佐下,他的治国理念逐渐成熟,对诸侯争霸的形势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和判断,因此他亲政以后,图谋重建齐桓霸业的雄心渐渐萌发,并且敢于公开在各种场合表露出来。


  公元前530年,晋昭公新立,齐景公和卫侯、郑伯等诸侯到晋国朝觐新君,晋昭公宴飨齐景公。席间,两国国君投壶助兴。晋昭公先投矢,晋大夫荀吴祝愿道:“晋国有酒像淮河流水一样多,有肉像水中坁丘一样丰富,如果我们君主能够投中,晋国就可以统帅天下诸侯。”晋昭公一投即中,围观的晋国大夫一片欢腾。其实两国国君玩投壶游戏,带有暗中较劲的意味,晋、齐两国争当盟主,希望通过游戏在气势上压制对方。轮到齐景公投矢了,他也不甘示弱,自己祝愿道:“齐国有酒像渑水(齐国河流)一样多,有肉像山陵一样丰富,如果我能投中,齐国就可以取代晋国为天下盟主。”随后也一投即中,围观的晋国大夫一片哗然,他们认为齐侯出言不逊,故意挑衅,贬低晋国。齐景公投壶敢于公开向晋昭公叫板,并不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因为他对晋国国内六卿争权的情况了如指掌,而且已经开始实施取代晋国争当中原霸主的行动,他在投壶时所说的祝愿辞,就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他想借机向晋国释放一个明确信号。


  当然,齐景公在与晋国争霸过程中并非一味逞强示勇,因为晋国当时名义上还是盟主,因此有时必须讲究策略,隐忍退让。投壶游戏的第二年,晋昭公集结甲车四千乘在邾南举行大规模阅兵活动,邀请各国诸侯前来观礼,他通过武力威慑各国重修旧盟,进一步巩固霸主地位。签订盟约时,齐景公另有图霸之心,不愿意加入盟约,晋侯拿他没办法,只好请周王特使刘献公出面协调。齐景公见周王特使鼎力支持晋国,此时公开挑战晋国的盟主地位,肯定得不到各国诸侯的支持,因此只好暂时妥协,与诸侯各国订立盟约,史称“平丘之盟”。如果说投壶游戏只是齐景公借题发挥,那么“平丘之盟”则是他公开表达图霸中原的野心。


  公元前526年,齐景公趁晋国在北方与鲜虞周旋之际,发兵攻打徐国,用武力征服了徐、郯、莒等东方小国,徐人献甲父之鼎求和,齐景公才同意与他们订立盟约。徐、郯等国都是齐国周边的几个小国,齐景公先拿这几个小国开刀,目的就是要向诸侯各国示强。当时鲁国大夫叔孙昭子评论此事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诸侯之无伯,害哉!齐君之无道也,兴师而伐远方,会之,有成而还,莫之亢也。无伯也夫。”(《左传·昭公十六年》)意思是说,因为晋、楚等大国式微,无力维护小国利益,齐国乘势而起,欺侮小国,严重破坏了西周礼制秩序。


  齐景公知道,与晋国抗衡,仅仅依靠武力征服几个小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分化瓦解中原诸侯同盟,因此他首先选择卫国作为突破口,因为卫国地近晋国,经常受到晋人侵扰,国人有反晋愿望。当时卫国国君是卫灵公,他与齐景公经历大体相同,也是年少时继位为国君的,正值年轻气盛,叛晋愿望也很强烈。公元前522年,卫国发生齐豹之乱,卫灵公被迫出逃卫都,暂居郊外的死鸟邑,齐景公专门委派公族大夫公孙青前往聘问。危难之际,齐景公对卫灵公敬重有加,鼎力支持,令卫灵公感动不已。此举为以后齐、卫两国结盟反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鲁国也是齐景公重点分化瓦解的对象,因为鲁国与晋国关系密切,在齐、晋争霸中对齐国一直起到牵制作用。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出奔齐国,暂居在齐、鲁边境的小邑阳州。齐景公闻知后立即前往问候,并承诺在莒国向西区域中划出一千社(二十五家为一社)的人力、物力和兵力归鲁昭公调用,他本人也率领齐国军队随时听从调遣,他最后颇为真诚地说:“君之忧,寡人之忧也。”齐景公之所以对一个亡国之君如此热情,其实是有所图谋的,他想借用鲁昭公这枚棋子来制衡鲁国,进则可以以纳君讨叛的名义攻打鲁国,退则可以以鲁君为筹码与鲁国“三桓”谈条件。鲁昭公对齐景公感激涕零,但是随行的鲁大夫子家子却识破了齐景公的企图,他认为“齐君无信”,劝谏鲁昭公不如到晋国去避难。“齐君无信”大概是当时诸侯各国对齐景公做出的代表性评语。当年年底,齐景公以安置鲁君名义发兵攻占鲁邑郓,并将鲁昭公安置在郓邑。


 ▲齐景公召见孔子(插图)


  次年三月,齐景公发兵讨伐鲁国,打算用武力护送鲁昭公归国复位,但是齐军将领已有多人被鲁国“三桓”收买,齐军毫无斗志,打仗如儿戏一般,鲁国勇士颜鸣居然能“三入齐师”而返。这场战役最后毫无建树,不了了之。同年秋天,齐景公召集莒子、邾子、杞伯在鄢陵举行会盟,商议伐鲁纳君事宜,然而几个小国态度都不积极。齐景公意识到鲁昭公此时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不仅诸侯各国不愿意出面帮助他,而且他在鲁国国内也失去根基,不得人心,因此对他的态度渐渐冷淡下来,这种态度变化完全是受其政治野心调节的。


  鲁昭公后来客死在齐、晋边境的乾侯邑,鲁国“三桓”立昭公弟宋继位,是为鲁定公。公元前504年,鲁国受到晋国指使,发兵讨伐郑国。鲁国借道卫国,鲁军统帅阳虎故意挑起事端,郑、卫两国与鲁国交恶。齐景公敏锐地从中捕捉到机遇,他立即派人与郑、卫两国进行联络,邀请他们共同建立反晋联盟。次年秋天,齐景公与郑献公结盟于卫邑盐。不久,齐、卫两国又在卫邑沙订立了反晋盟约。在齐景公的精心运作下,中原地区的几个主要诸侯国终于结成反晋联盟,他的复霸大业也取得重要进展。至此横亘在齐景公心头的唯一郁结就是鲁国了。当时鲁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阳虎也是一个强势人物,而且绝对听命于晋国,因此那段时间齐、鲁两国相互征伐,战事连连。到了当年年底,形势突然发生戏剧性变化,一直与齐国作对的劲敌阳虎与鲁国“三桓”发生火并,失败后经由齐国出逃晋国。


  公元前500年,鲁国平定阳虎之乱后,齐、鲁两国对峙局势稍有缓和,订立会盟提上议事日程。当年夏天,齐景公与鲁定公在齐鲁边境的夹谷举行会盟,两国订立盟约。第二年,鲁国与郑国也订立盟约,并公开叛晋。经过齐景公的不懈努力和多方斡旋,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几个大国——齐、鲁、郑、卫终于结成统一的反晋联盟,各国奉齐国为盟主,齐景公的复霸事业达到了顶峰。


  反晋联盟建立后,联盟各国几乎每年都与晋国发生战争,有时一国单独行动,有时多国联合行动。为了协调行动,各国经常举行会盟。公元前497年,齐、卫两国屯兵于郹氏(今山东钜野县附近),派精兵进军到晋国的河内(今河南汲县一带),齐景公与卫灵公同乘一辆战车,披甲飞奔,威武得很。次年,晋国卿家因争田而发生内乱,范、中行氏出奔朝歌,齐景公打算趁乱攻伐晋国,与鲁定公、卫灵公等人在牵举行会盟,商议发兵救援范、中行氏,讨伐晋国事宜。同年秋天,齐景公又与宋公会盟于洮,谋救范氏。公元前495年,齐景公与卫灵公会盟于遽挐。公元前494年,齐景公和卫灵公为救援晋国范、中行氏,帅师围攻晋邑五鹿。同年秋,齐、鲁、卫等国联合北方献虞人共同举兵伐晋,攻取晋邑棘蒲。正当反晋联盟起势之时,鲁定公和卫灵公在三年之内相继去世,齐景公不久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的复霸事业戛然而止。


  春秋初年,齐桓公实现首霸之后,齐国就陷入混乱,一蹶不振,完全退出了争霸中原的舞台。二百多年后,齐景公再次建立齐国霸业,意义重大。齐景公能够称霸诸侯,主要得益于他能够认真听取和广泛采纳各种不同意见,因此他身边的晏婴、陈文子、鲍文子、颜涿聚等人都敢于犯颜进谏,不避灾祸。齐景公对他们非常倚重,与他们相处受益颇多。


  在众多忠臣之中,晏婴对齐景公的影响最大,他曾多次向齐景公进谏,齐景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在内政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改革,发展了生产,改善了民生,使齐国国力有所增强。


  齐景公与晏婴虽然是君臣关系,但平时更像是师友关系,齐景公非常敬重晏婴,心中有烦恼也会主动向他倾述,而晏婴总是不失时机地向他提出一些善意的建议和忠告。有一次晏婴陪齐景公坐于路寝之台,遥望齐国山河,齐景公喟然叹息道:“齐国如此壮美山河,今后不知落入谁人手中?”晏婴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估计会落入陈(田)氏手中。”齐景公诧异地问道:“齐国明明是姜姓天下,怎么会落入陈氏手中呢?”晏婴不紧不慢地道出其中原委。当时齐国公族生活奢靡,荒淫无度,百姓税赋负担很重,遇到灾荒之年,道旁饿死者不可胜数;而陈氏则厚施于民,大斗贷出,小斗收回,山林鱼盐不加利,百姓称颂其德,争相归附。齐国公族对百姓“厚敛”,而陈氏对百姓“厚施”,百姓当然纷纷逃离公室,归附陈氏。百姓都归附于陈氏,齐国不就自然落入陈氏手中了吗?听到这里,齐景公不免伤感起来,他哀叹道:“姜姓有国而陈氏代之,岂不可悲!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此时晏婴及时向他提出进行内政改革的建议:“君何患焉?若君欲夺之,则近贤而远不肖,治其烦乱,缓其刑罚,振贫穷而恤孤寡,行恩惠而给不足,民将归君,则虽有十田成氏(陈氏),其如君何?”晏婴的建议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尚贤,即广纳贤才,广进言路,疏远小人;二是宽刑,即废除严刑酷法,仁惠爱民;三是赈贫,即赈济贫困孤独,与民休养生息。总体要求是宽政惠民,笼络人心(《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左传》记载与此稍有不同,晏婴着重强调发挥礼制作用:“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这种观点与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颇为相似,表面上是强调发挥传统礼制作用来调节和规范各种人际关系,但实际上则是明确针对日益坐大的陈氏集团,他提醒齐景公对于陈氏集团收买人心的做法要倍加关注,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


  齐景公与孔子也有过交往,但孔子对他似乎不太认可。《史记·孔子世家》中载,孔子30岁时,齐景公和晏婴访问鲁国,曾与孔子相见,齐景公问孔子道:“秦穆公当政时,秦国国小地偏,却能够称霸诸侯,是何原因?”孔子答道:“秦国虽小,但志向远大,地处偏远,但行为中正。最为关键的是秦穆公善于用人,百里奚出身卑贱,秦穆公与他纵论天下大事和治国方略,畅谈三天三夜,然后委以重任,授之以政。秦穆公有这样的视野和胸襟,称霸诸侯是必然的,称王天下也不为过。”齐景公听后深受启发。


  公元前517年,孔子时年35岁,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出奔齐国,孔子也避乱于齐,齐景公专门召见他,向他请教问政问题,他回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当时西周礼乐制度已经彻底崩坏,诸侯各国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现象相当普遍,比比皆是,齐景公对此深感忧虑,迫切需要寻找到一种应对良策。孔子提出通过明确君臣父子名分来整饬礼制秩序的政治主张,旨在恢复西周以来尊卑贵贱有序的等级制度,集中代表了统治集团的政治利益,因此受到齐景公的认同和赞赏。但是以晏婴为代表的思想先进的政治家对孔子的礼学观念进行了无情驳斥,说他是“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竭力劝阻齐景公不要采纳孔子迂阔而不切实际的为政建议。客观而论,春秋末年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深刻变革,孔子的礼学观念在这种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显然是行不通的。


  在政治立场上,齐景公似乎更倾向于孔子,因此他曾打算重用孔子,让他担任齐国国卿,地位相当于鲁国的季氏和孟氏之间。孔子在鲁国只不过是一个从大夫,齐景公将他一擢为国卿,虽然力度不及秦穆公“起缧绁之中”,但也是很高礼遇了。后来因齐国诸大夫一致反对,齐景公最终无奈地对孔子说:“吾老矣,不能用也。”(《论语·微子》)孔子只好失落地返回鲁国。


  齐景公到了晚年,进取之心日益衰退。晏婴等人相继去世后,他意志逐渐更加消沉,整天沉湎于酒色之中,贪图享乐,疏于理政。国君晚年立嗣,是维持政权顺利交替的一件大事,但是他迟迟不定,恶言嗣事。齐景公原配夫人燕姬原本生有一子,但是早年夭折。在群公子之中,鬻姒之子公子荼比较得宠,但他年少,且无德行,不符合嫡庶长幼的立嗣礼制。齐国诸大夫担心齐景公不顾礼制,立公子荼为嗣,为以后群公子争权埋下祸根,因此建议他尽早立嗣,安定人心,可是他却说:“二三子间于忧虞,则有疾疢。亦姑谋乐,何忧于无君?”(《左传·哀公五年》)意思就是,大家不要瞎操心,当下先好好享受生活,以后还怕没有国君吗?他病重时,命国惠子、高昭子立公子荼为嗣,放逐群公子至东鄙莱邑。他死后,群公子果然为争夺君位发生内乱,最终导致田氏代齐。


  齐景公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他亲身经历了春秋末年的许多重要事件,如弭兵大会、召陵之盟、平丘之盟、范中行氏之乱、崔杼之乱、阳虎之乱等等。他与当时许多名流贤士关系密切,亦师亦友,如晏婴、陈文子、孔子、叔向等等。然而后人对他却不太关注,学界也很少有人专门研究他,原因是他终其一生竟没能干成一件对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作者系江苏开放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封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