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天读完《人类简史》3

 阳道明 2018-01-23

人类简史3 来自夕北漫谈 19:29

 

您听说过进化心理学吗?这个学派支持一个这样的假设:人类的思维模式形成于Pleistocene时代,也就是地质时代第四世纪的早期(100万多年前到1万多年前),因此人类的思维模式与该时代的生活方式是高度适应的,而此后的一万多年的人类文明历史,则对人类的思维模式影响较少。换句话说,该领域的学者认为,即使到了现在,我们的大脑和心灵都还是以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在思维。您可以先看看下面这幅图。


认知革命发生后,有将近六万年的时间里,人类在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农业是一万年前的事,而超市,飞机,电话,网络则是在非常近的最近几百年才产生的。从比例上看,人类历史中狩猎采集占到整时长的6/7,约85%的比例。从延续的角度来看,思维方式的形成多依赖于早期。


举个例子,为什么人对高热量的甜食难以抵抗?那是因为在过去高热量的甜食极其罕见,永远供不应求。如果石器时代的女性碰到一颗长满甜美无花果的树,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立刻开吃,吃到吃不下为止,否则等附近的狒狒也发现这棵树,可就一颗也吃不到了。于是,这种想大口吃下高热量食物的直觉本能就这样深植在我们的基因里。



所以说要认识人类,就不能对人类七万年历史中的六万年视而不见,只以为“当时的人没做啥重要的事”。那这一章的主题,其实就是围绕着认知革命之后,农业革命之前的这段时间的人类历史,进行探讨。本章的题目是:


亚当夏娃的一天

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则是“不种地之前的日子”。



在采集者时代,我们显然不会有文字记录。而考古的证据也只有骨骼化石和石器。但事实上,当时狩猎采集的工具多半还是木头、皮革、竹子等材质,而这些承载着诸多信息的工具也早已在历史的长河里腐烂殆尽了。以上这些困难,如同一层沉重的帷幕,罩住了那六万年的时光。


但是诸多学者们还是对残留的骨骼化石与石器竭力追问,并从中为我们榨取出一些不少有趣的信息。


1其实人家也是贵族来的


一提起原始人,我们想象的都是野蛮的,脏兮兮的家伙,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朝不保夕。这种印象,跟贵族实在是挨不上什么边。


可看完这一章,我不禁有了这样的感受。



首先是饮食,跟农业时代相比,采集者的饮食十分多样化。他们可能早上吃浆果和蘑菇;中午吃水果、蜗牛和乌龟;晚餐则是来份野兔排佐野生洋葱。至于第二天,菜单又可能完全不同,正是因为多样性,远古的采集者能够避免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困扰。


此外他们也比较少碰到传染病的问题。农业和工业社会的传染病多来自家禽家畜,可对采集者来说,狗是唯一会近距离相处的动物,所以也就没有这些问题。此外农业工业社会的永久居住环境非常紧密,正是传染病的温床。可采集者,他们总得一小群一小群的在广阔大地上漫游,疾病很难流行起来。


再来看看工作时间,现代发达国家里,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是40~45小时,发展中国家则是60甚至80小时,但如果是狩猎采集者,就算住在最贫瘠的地区(如卡拉哈里沙漠),平均每周也只需要工作35~45小时,他们大概只需要每三天打一次猎,每天采集3~6小时,一般时期,这样就足以养活整个部落了。最重要的是,他们可没有什么家事负担,不用洗碗,不用擦地板,不用换尿布,也没有信用卡要还。


另外,他们的工作内容也有趣的多。可能在早上大约八点离开部落,在附近的森林和草地上晃晃,采釆蘑菇,挖挖根茎,抓抓青蛙,偶尔躲一躲老虎。中午过后,他们就可以回到部落煮午餐,接下来还有大把的时间聊八卦,讲故事,或者干脆放松放松。当然,有时候确实会碰上老虎或蛇,但他们倒也不需要担心车祸或雾霾。


更重要的是,智人采集原材料和原物料的同时,还会获取知识。为了让日常采集的效率达到最高,他们需要对所在地了如指掌。诸如每种植物的生长模式,每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他们需要知道哪些食物有毒哪些食物有营养,哪些又能拿来治病。需要知道季节的变化,怎样代表雷雨将至或干旱来临。他们需要熟知周围的地理,需要学会制作武器,制作陷阱,需要明白如何面对雪崩,毒蛇或饥肠辘辘的狮。这么说吧,现在为人们所追捧的荒野求生的贝爷,在他们面前那也只能算是刚刚及格的学生。


证据显示,自采集时代以来,智人的脑容量其实是逐渐减少的。要在那个时代活下来,每个人都必须具有超高的心智能力。而等到农业或工业社会来临,就算是低能的人类也开始有了生存空间,只要肯挑水或者当个生产线的工人,他们就能活下来,并把自己平庸无奇的基因传递下去。


另外,采集者还很了解自己的身体和感官。他们能听到草丛里最细微的声响以判断是否藏着毒蛇,需要仔细观察树木和枝叶以找出果实、蜂窝和鸟巢。他们知道,怎样走、怎么跑才是最灵活,最有效率。



饮食健康,劳作轻松,生活丰富,还很有知识并有着强健的体魄,他们不是贵族,又是什么呢?


不过,我们也没必要将采集者的生活太过浪漫化。每个生命体都有着他们自己的烦恼。虽然我们看到采集者有那么多优越的地方,但对我们来讲稀松平常的事情却常常会对他们造成极大的影响。譬如一些现在看起来没什么的小意外,在当时就能轻易致命。


采集时期的智人平均寿命只有40岁不到,其实当时一个智人,只要长大成人,基本上都可以平稳活到60岁甚至70岁往上,但他们的儿童死亡率奇高。另外当他们碰见物资匮乏,时节难过的时候,也只能痛苦的,畏葸着上天的神威。


2我们的信仰并不是上帝

关于采集者的信仰问题,现阶段多数学者都同意,他们都普遍信奉泛神论。

泛神论相信万物有灵。动物也好植物也好,乃至石头,云朵闪电等自然现象都有起意识和情感,并且可以与人直接沟通。所以猎人会向不幸丧生的动物说话,请求原谅。有人生病时萨满会呼告造成疾病的灵,试着劝退或者恐吓它等等。泛神论的另一个特点在于,所有的灵都位于当场当地,是特定的某只鹿,某棵树。


泛神论是一种观点,一种对世界的看法,并不是某个特定的宗教,只要某个宗教,譬如佛教,认可万物有灵的说法,都可以称之为泛神论。



与之相对应的是有神论,有神论认为宇宙的秩序在于人类和一小群超凡的实体(神)之间的地位关系,譬如清教,印度教,中国的民间信仰玉皇大帝土地财神等,这些都属于有神论。


学者们小心翼翼的归纳出通则,但,关于采集者的生活,他们也只能到了这个程度了。

他们的神话,社会结构,他们庆祝的节日,遵循的戒律,我们都无从得知。


3和平还是战争?

有的学者认为,采集社会是一个和平的天堂,只有到了农业社会,民众开始积累私有财产之后,才会开始有暴力和战争。也有学者认为,早在远古的时候,就已经有各种残忍和暴力的事情。


目前考古发现不仅少,而且模糊不明。要知道在工业时代之前,战乱中90%以上的死者其实是饿死、冻死、病死,而不是直接被武器攻击致死的。想象一下,如果三万年前两个部落发生了战争,10名成员战死,而剩下的人被赶出领地。接下来的一年,被赶走的成员又有一百名死于饥饿、寒冷和疾病。这么一来,考古学家发现这110具遗骨时,很容易误以为他们死于自然灾害。


我们现阶段掌握到的考古证据来看,多瑙河谷的多处遗址中,400具遗骨中有18具显示受到暴力伤害。18/400,代表该地区有4.5%的死亡率是由人为暴力引起的。要知道,就算把战争和犯罪加在一起,全球因为人为暴力引起的死亡平均也只占到1.5%。


另外,其他地区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苏丹的捷贝尔撒哈巴,59具遗骨中有24具骨骸发现了箭簇和矛头,占比为40%;德国的巴伐利亚,38具遗骨中超过一半有人为伤痕,包括棍棒和刀。


我们不难理解,采集社会可能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宗教和社会结构,因此也可以预测他们有着不同的暴力倾向。可能在同一时期,某些地区一片平静,而其他地区却是人间炼狱的战乱与屠杀。


至此,您已经完全了解了第三章“亚当夏娃的一天”的全部内容了。我们大致了解了人类在种地之前,采集者的日常生活。


在某种程度来看,他们生活的似乎还蛮爽的。但他们依然受制于生产力的禁锢,看老天的眼色生活。


他们的信仰很有趣,相信每一片叶子,每一块石头,都有着自己的灵魂。他们走在任何地方,都感觉自己并不孤独,也并不特别。


他们也有战争,也有暴力,纵使在没有私有制这种根本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出于种种未知的原因,对自己的同类扬起长矛。


他们是我们曾经的样子,纵使很难看清,学者们也要努力地回头,望一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