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逝去的街巷——丹东路

 网罗天津卫 2018-01-23

 说了丹东路的前世今生,也说了丹东路北侧的无轨中心站,那么,再说说它的南侧吧。

   逝去的这段丹东路南侧,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丹东路与赤峰道形成的三角地,原是1路公共汽车终点站,再早,是个煤厂;二是紧挨公共汽车站的,是片居民区,原称丹东路三号大院,后改称丹东里一、二、三条;这第三部分,东沿大沽北路,南至赤峰道,北近丹东路,它是我的开蒙之地——天津17中学附属小学。

逝去的街巷(8)——还说丹东路

从渤海大楼上俯视17中附小旧址(作者摄)
逝去的街巷(8)——还说丹东路
大沽北路与赤峰道交口:两代人的历史与未来

 

只记得,进学校,需穿过临街主楼一个很高的拱券,四周青砖洋楼,合围成学校操场;只记得教室很高,双层窗户,脚下的木地板已嗞嗞作响。

逝去的街巷(8)——还说丹东路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17中学,基本保留了新学书院的原貌


 

学过的课程印象很浅,记忆最深的是文体活动。

   记得一进校,就看到了正在训练的女生技巧队,前手翻,后手翻,空手翻……那叫一个轻灵如燕。很快,我们班有几个女生也加入了,有两个日后还被选拔去参加市里的跳水集训。最优秀的一个,成了专业跳水运动员,还曾在全国比赛中拿过名次。

逝去的街巷(8)——还说丹东路

 

二年级时,学校成立了足球队,我是队长,踢前锋。那时,天不亮就开始训练,体育张老师还买来骨头棒子,给大家熬汤喝。当时,还参加过和平区小学足球联赛,头一场对常德道小学队,输了,最终没能小组出线。

17中附小还有鼓乐队,都是洋鼓洋号,我们四班有四个男生,好象是一班有四个女生,刚进队时都敲小鼓。记得有一年,庆祝六一儿童节,全校在松江路边的青年宫大操场集会,我终于熬走了一位高年级的队友,改敲大鼓了,真是八面威风。

逝去的街巷(8)——还说丹东路

 

  别光说过五关,咱也说说走麦城。

  17中附小有间音乐教室,教室里有架老式钢琴,钢琴前经常坐着两位音乐老师:男的,年龄大些,不苟言笑;女的,青春四溢,那叫一个漂亮。我应算优等生,要不怎么能进学校鼓乐队呢,可就是这音乐课,每次考试,记得都是勉强及格。我好像,从未见过两位音乐老师的笑脸。

  当时,学校有个合唱团,身边几个小伙伴,都加入了,惟独我,被关在门外。每到课余,轻盈的童声合唱,便从音乐教室飘出:月亮从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地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门外的我,留下的只是羡慕、嫉妒,也许还有一点点儿的恨。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进了报社,当了记者,卡拉OK兴起,也免不了凑个热闹。开始,自己总觉得不对劲儿,别人也没说什么。后来,一个同事不好意思地跟我说,你五音不全,缺仨半,这是天生的。忽然间,我想起了17中附小,想起了童声合唱团。

  前些天,我浏览新浪博客,居然看到有人忆及17中附小的童声合唱,就是那首歌。不知怎的,我心中满满的,都是温情与温暖。

逝去的街巷(8)——还说丹东路

 

十年前,几个17中附小的同学,吵吵着,要聚会。我想在网上搜搜相关老照片,以方便大家回忆学童时光。这一搜,不得了:原来,那座欧洲古城堡式的学校,竟建于1902年,最初名叫新学书院。百余年的校史,聚集了一大批近现代名人,如顾维钧、林语堂、张伯苓、张伯驹、杨宪益等。

   其中堪称世界级的,至少有两位:

第一位,英国人,奥运冠军,有个中国名,叫李爱锐。1902年,他与新学书院同时在天津出生,出生地马大夫医院,就在新学书院对面。五岁时,李爱锐回国了,一直在华传教的父母,也希望给他找个好学校。

李爱锐先后在苏格兰、英格兰完成学业,最后的专业是化学,最突出的专长是体育,尤其是百米短跑,已达世界水平。1924年,他22岁,代表英国参加第八届巴黎奥运会。原本百米夺冠在望,可赛程是星期天,他是虔诚的基督徒,为了信仰,放弃了冠军。隔几天参加400米跑,他照样夺冠,成绩为476逝去的街巷(8)——还说丹东路

 

 

成了奥运冠军,李爱锐却一门心思回到了天津,到新学书院教书,教化学,也教体育。此时的新学书院,已很有些影响,大总统袁世凯的五个儿子,都曾在这里就读。影响最大的,还是体育,据说建校之初,还有皇上的时候,就成立了足球队,俗称“辨子足球队”。

李爱锐在新学书院,整整呆了18年,其间日本侵华,他把怀着孕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都送往妻了的故乡加拿大,自己仍坚守新学书院。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随后把敌对国在天津的侨民,都送到了设在山东潍县的集中营。1945221日,离日本投降只有175天时,李爱锐却因脑瘤,死在了集中营。逝去的街巷(8)——还说丹东路

 

 

   李爱锐的传奇人生,三十年多前已由英国拍成电影,名叫《烈火战车》,并赢得奥斯卡金像奖。最近这些年,国内对李爱锐的介绍也多了起来,一批专著及影视专题片,相继面世。

逝去的街巷(8)——还说丹东路

 

   新学书院另一位世界级的校友,叫袁家骝,袁世凯的谪孙,著名物理学家。其妻吴健雄,“中国的居里夫人”,参与美国研发原子弹的惟一女性。

   袁家骝曾是李爱锐的学生,1926年入学新学书院,1928年升入另一所中学读高中,毕业后很快留学美国。

   1973年,尚属文革后期,袁家骝去国几十年,思乡心怯,携吴健雄首次回津探亲。1980年代初再次返乡时,他专程跑到新学书院旧址17中学,拍走一大批照片。晚年,袁吴夫妇经常往返美国与故乡。夫人去世后,袁家骝家定居天津,2003年病逝。逝去的街巷(8)——还说丹东路

   如今,天津再也找不到新学书院的遗迹:2005年,17中学校舍拆除、学校迁址,2009年,正式并入21中。

   17中学虽然没了,新书书院依然有学校继承,不是21中,而是90中学。如今网上公开的90中学校史,已追溯至新学书院的前身——养正学堂。

说起来,天津90中学与新学书院,确有渊源。1960年,17中学高中部迁出,与另一学校合并组建90中学,当时校址在贵州路。我推测,17中高中部迁出后,学校便利用富裕的校舍,开办了附属小学。 逝去的街巷(8)——还说丹东路
逝去的街巷(8)——还说丹东路
新学书院1939届班史中绘制的学校平图              

 

我一直崇拜名校,遗憾与名校无缘。没想到年逾花甲了,竟能挖出自己的名校历史,与这么多响当当的名人扯上了关系。感谢丹东路边的17中附小,尽管她存世仅五年。

(本文配图除注明者,均选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