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诗如一杯陈年的普洱,气韵醇厚,人到中年,为何喜欢读宋诗?

 阿庆1120 2018-01-24

举一个例子,来谈谈宋诗的味道。

这种味道,只有人到中年,才能读懂。

晚唐诗人杜牧在《初冬夜饮》中写道:“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南唐后主李煜在《清平乐》中写道:“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同或不同的名花,都是同样的惆怅难言。看得透世俗纷杂,究竟是会更快乐一点、还是更忧愁一点?恐怕还是后者罢了。人生的苦与悲,在短短几句诗里,散于只言片语,诗人内心的“惆怅”未多言说,却全在言辞之外。

宋代人如何表达这种情绪呢?

且读读苏东坡这首: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首诗作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诗人作为一个中年人,他的母亲、妻子、父亲已经相继离世,因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派”之争,苏轼背负着满腹“惆怅”远走朝堂,去密州做“地方官”,写此诗数月之前的隆冬时节,一名叫作孔宗翰的官员接任了苏轼密州知府一职,苏轼则由密州转去徐州为官。转年春日,苏轼从徐州写了五首绝句给密州的孔宗翰,这首即是五首写给孔宗翰的绝句之一。

宋诗的风格格外凄清愁郁,诗人看到梨花而触发了内心对于人生短暂、春光易逝的淡淡忧愁,也从本诗里抒发了看淡世态炎凉、人生百态的淡泊心境,意从郁郁失意中寻求解脱,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正坦荡的傲然风骨。苏诗的“愁诗”,也不同于其他诗人的“愁诗”,字里行间中那抹引人向上的力量,即使被满眼柳絮与梨花“压”得微乎其微,也仍然让人感慨于诗人的卓然心志与不俗气骨。不得不说,苏东坡就是苏东坡。

而宋诗的价值也正在于此。

宋代虽然内忧外患,甚至国破家亡,然而宋代的精神却是在忧伤之中坚守。

这不正是中年人的精神么?无论压力再大,都要坚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