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面具到脸谱

 孟溪ProbeT连山 2018-01-24

中国戏曲脸谱的夸张性、装饰性,不仅能使剧中人物的神情鲜明起来,同时也使创作者的思想倾向鲜活起来

从面具到脸谱

  •   《歌剧魅影》剧照   《歌剧魅影》剧照

      陈艳冰  

      英国音乐剧《歌剧魅影》可以说是一个舞台奇迹——全球共16个版本,至今已经在全球20个国家的110个城市上演超过65000场,拥有超过5800万观众,总收入超过16亿英镑。而且,上述数字一直在更新中,位于伦敦的女王陛下剧院就长年上演着该剧。

      如果你已经看过这部音乐剧,你记住了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创作的22首歌曲,莎拉·布莱曼兼具古典、流行特质的天籁之声,抑或是神奇的吊灯、烛光中的小船、梦幻般的地下湖,以及形形色色的豪华服饰,相信你一定不会忘记剧中“魅影”角色的戏份,剧情紧张刺激的气氛由他引导,而他的形象符号,是一个面具。“魅影”的面具为白色,是一个眼睛开孔的覆盖物,遮盖了演员脸部的下半部分。面具作为面部塑形化妆的手段,掩盖了“魅影”的内心世界,这正是《歌剧魅影》具有记忆性的艺术符号。虽然欧美的舞会、狂欢节或类似的节日或者其他戏剧,都会使用各式面具作为伪装,却没有像《歌剧魅影》那样,以一副白色的面具纵横全球,成为一种令人刮目的文化现象。在《歌剧魅影》中,“魅影”丑陋的长相,他对世界不公的怨怼,全凭一副面具作为背书,面具负担了戏剧中象征与拟态的成分。实际上,象征性与拟态性正是戏剧美的渊源。毕竟,做戏,必先“扮起来”。

      追溯起来,人类戴面具已有九千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面具为石料材质,年代约为公元前7000年,现存放于巴黎圣经圣地博物馆。在世界各地的民俗活动中,人们用面具把自己装扮成神鬼及各种奇禽怪兽,是用以表示对自然力的崇拜或在想象中征服自然力。

      我国是面具产生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遥远的古代就有原始部落把雕刻和绘画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奇形怪状的精彩的面具作品。相传第一次使用面具的中国古人,是一位将军。这位将军因为长相俊朗,为了增加对敌人的威慑力,每次出征,必戴上一个丑陋的面具。中国多个民族的图腾崇拜、巫术礼仪,由巫祝或巫觋装神弄鬼、载歌载舞,巫祝或巫觋的装扮无论是拟禽拟兽,还是拟神拟仙,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在民间的戏曲表演活动中,面具至今仍是主要的化妆手段,比如傩戏文化以及藏戏文化等。

      说到这里,也许你要问,为什么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很少看到演员戴面具?这无疑是个好问题。因为,中国戏曲早已对面具进行了改造,面具已经进化为脸谱了。以京剧脸谱为例,脸谱已经把面具与人的情绪融为一体。我们说到生活中人们的脸色,会形容为: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等,这些既可以是戏剧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生理特征,又能够作为确定戏剧人物脸谱色彩、线条、纹样与图案的基础。关羽的丹凤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赵匡胤的面如重枣等,首先被绘成固定化的面具图案,再根据演员的肤色、面部器官和肌肉纹理施以化妆艺术。在中国戏曲表演中,由于面具已经画上了演员的脸庞,演员的表情就不会被面具遮盖,而是更能发挥表演技巧,在舞台上的面部表情更为丰富、明显、突出。

      中国戏曲脸谱的夸张性、装饰性,不仅能使剧中人物的神情鲜明起来,同时也使创作者的思想倾向鲜活起来。因为,戏曲脸谱虽然具有性格化的特征,但并非要把人物性格全画在脸上。人物性格的独立性和复杂性,只有通过表演,才能在情节发展中充分展示出来;脸谱的性格化,是脸谱的色彩和纹理的综合效果,可以表现出符合人物性格的基本神气,但演员在创造脸谱的时候,更需要的是参透对剧中人物的审美评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