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汉献帝的结局

 梦想童年594 2018-01-24


                     ---《三国演义》探讨之五十八

 刘洪文

 曹丕逼汉献帝刘协退位禅让,建立魏国。刘协被封为山阳公,汉朝至此正式终结。汉献帝贬后的情况究竟如何,《三国演义》只是讲其被废的消息传到成都时,传言已死,刘备为此痛哭。诸葛亮以此为契机,劝说刘备也在蜀称帝,继汉统建立了蜀汉国。此后,小说对汉献帝的结局再未有所交代。查阅《三国志》,没有汉献帝的专门传记,只能从曹丕、曹睿和王肃的有关记载中得到一些资料,整理如下,算作拾遗补缺吧。

 在曹丕的传记中,记录了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可享受的待遇:

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封公之四子为列侯。

山阳公可享受的待遇看,在山阳县内,仍实行汉朝的年号,刘协可以用天子的规格祭祀天地,向魏国上书时可以不称臣。魏国皇帝在京城祭祀太庙时,要赐给刘协祭肉。封刘协的四个儿子为列侯。

刘协何时去世?《三国演义》也未提及。在《三国志》曹睿的传记里有记载,但有关内容比较简单:

(魏青龙二年)三月庚寅(即公元234年4月21日),山阳公薨,帝素服发哀,遣使持节典护丧事。己酉,大赦。夏四月,大疫。崇华殿灾。丙寅,诏有司以太牢告祠文帝庙。追谥山阳公为汉孝献皇帝,葬以汉礼。

曹丕于公元220强迫汉献帝禅让算起,刘协在山阳县呆了14年,享年54岁。刘协去世在曹睿任内,比曹丕还晚死了8年。为弥补陈寿《三国志》记载的不足,裴松之收集了《献帝传》资料,对刘协的安葬情况做了专门的补注,主要内容为:

帝变服,率群臣哭之,使使持节行司徒太常和洽吊祭,又使持节行大司空大司农崔林监护丧事。诏曰:“盖五帝之事尚矣,仲尼盛称尧、舜巍巍荡荡之功者,以为禅代乃大圣之懿事也。山阳公深识天禄永终之运,禅位文皇帝以顺天命……今有司奏丧礼比诸侯王,此岂古之遗制而先帝之至意哉?今谥公汉孝献皇帝。”使太尉具以一太牢告祠文帝庙,曰:“……今追谥山阳公曰孝献皇帝,册赠玺绂。命司徒、司空持节吊祭护丧,光禄、大鸿胪为副,将作大匠、复土将军营成陵墓,及置百官群吏,车旗服章丧葬礼仪,一如汉氏故事;丧葬所供群官之费,皆仰大司农。立其后嗣为山阳公,以通三统,永为魏宾。”……八月壬申,葬于山阳国,陵曰禅陵,置园邑。葬之日,帝制锡衰弁绖,哭之恸。适孙桂氏乡侯康,嗣立为山阳公。

从补注资料看,曹睿对刘协的安葬规格比较高,自己换了服装,还安排司徒、司空等高级官员持皇帝符节吊祭护丧,建陵墓,并追谥刘协为汉孝献皇帝。

王肃是王朗之子,对汉献帝死后是该称皇还是帝有看法。他认为皇的称号比帝低,举汉高祖刘邦称其父为太上皇之例,向曹睿建议谥刘协为皇,但曹睿未采纳。在王肃的传记中有此记载:

青龙中,山阳公薨,汉主也。肃上疏曰:“……今山阳公承顺天命,允答民望,进禅大魏,退处宾位。公之奉魏,不敢不尽节。魏之待公,优崇而不臣。既至其薨,榇敛之制,舆徒之饰,皆同之于王者,是故远近归仁,以为盛美。且汉总帝皇之号,号曰皇帝。有别称帝,无别称皇,则皇是其差轻者也。故当高祖之时,土无二王,其父见在而使称皇,明非二王之嫌也。况今以赠终,可使称皇以配其谥。”明帝不从,使称帝,乃追谥曰汉孝献皇帝。

归纳以上资料,汉献帝死后,魏国操办的比较风光。但需提醒的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为晋官,晋是继承魏统一全国的,所以,《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写作倾向不同,《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用“本纪”来记述魏国的帝王,而吴、蜀的帝王是用“传”的形式。因此,上述资料要辩证的分析。刘协生前活得战战兢兢,去世后魏国高调处理他的丧事,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不孝子孙平时虐待父母,父母亡后却大显孝心,以此来掩盖自己的恶行。殊不知人在做,天在看,报应自有时。

刘协为人聪慧,因此董卓才换他当皇帝。毕竟其年龄太小,被曹操挟持以令诸侯。期间有过反抗,也拉拢过刘备,终因曹操势大未果,成为傀儡皇帝。回顾历史,朝代更替虽是必然趋势,但想先辈创业时披荆斩棘何等英雄,实指望子孙后辈能代代相传、家国万年,那承想后代又如此不堪。

汉献帝结局的教训是封建家天下的继承模式不可取,选接班人不容易,在继承人少的情况下,选择面更小,更容易选错接班人;也不能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接班人,《三国演义》小说里的袁绍、刘表、刘备、孙权和曹睿,所选接班人都有问题,不是引起内讧争斗,就是没有执政能力。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