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水话中医之二十七 论《内经》中医“模式思维”的利与弊

 白水话中医 2018-01-24
    思维模式是对思维活动的主导思想的高度概括,即用最精炼的语言勾画出该思维活动的基本规律的框架,同时它也反映出了思维的主要特征。而《内经》无论是阐述生理,还是病理,以及治疗方法等,都习惯使用多种思维模式(或模型),如阴阳模式、五行模式、藏象模式、经络模型等等,奠定了中医以“模式(模型)思维”为主构建理论架构体系的思维特征,这一点与西医注重线性因果推理关系的思维模式迥然不同。
    一、《内经》中医理论采用“模式(模型)思维”的必然性。
    古代西方国家的医学起源于古希腊,主张"四体液学说",认为人体是由血液、粘液、黄胆液、黑胆液组成的,而且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身体中充满了各种液体,这些液体的平衡是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它们的平衡与否反映在气色、气质和性情上;同时还强调心与身、人体与自然的相互联系,认为健康主要取决于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绪状态、环境、饮食、锻炼、心态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认识与古代中医理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到十七世纪后,随着近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四体液"学说遭到了猛烈抨击, 西方人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基础上发展出来了一门全新的医学体系,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迅猛发展,是世界人民眼中的现代医学,是中国人民眼中的西医。 
现代西方医学的基础学科有: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人体细胞学、人体组织学、神经学、人体血液学、胚胎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心理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免疫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生物物理学、医学生物力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细菌学、医学病毒学、医学寄生虫学、医学心理学等。西医医生不仅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等方法或借助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的工具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来诊断患者的疾病,而且更多的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做出对疾病准确的诊断。现代西医注重实验与影像学证据,注重逻辑推理,注重从微观(细胞、基因、分子等层面)层面研究与把握人的生理病理及治疗,把医学向精细纵深推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在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能跟现代科技相比;进行了一些人体解剖实践,获得了一些解剖知识,但与现代医学解剖的精细度不能相比,对各个脏器与组织的生理病理的认识也不可能达到现代医学的水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欲在以往几千年零散的中医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中医学体系,首先必须解决体系的骨架问题;《内经》时代的医家借助当时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最前沿理论模型与医疗实践相结合才完成了中医理论体系构建工作,所以说,《内经》采用以“模式思维”为主构建中医理论架构体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理论模式(或模型)象一根根线把零散的中医临床经验串联起来,形成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与临床体系,应该说,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理论模型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内经》“模式(模型)思维”的利与弊
    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具体地说,科学抽象就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于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形成采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上的应用属于“取类比象”。《系辞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五行、阴阳理论都是古人观察物象进行归纳比类形成的。比如,经过“观物取象”与“归纳比类”,把宇宙的所有物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便形成了五行学说的雏形,再加五行生克等演绎,逐步形成完整的五行学说,是 “取象比类”,是典型的抽象思维。而《内经》借用五行理论的基本原理对五脏、五腑(无三焦)、五味、五官、五色、五体、五输穴等生理病理药理进行阐释,不是“取象比类”,而是 反过来,“取类比象”。 
   “取象比类” 是把自然界中相关联的事物都尽量多的罗列出来,然后通过各种分析研究方法来找出他们之间的共性,是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是从目到纲,从子系到母系,属于归纳推理,属于抽象思维。“取类比象”是通过这些已知的共性来推演出其他未知事物的性质,是从“形而上”到“形而下”,是从纲到目,从母系到子系,是类别推理,属于分解推理,属于逻辑思维。
    阴阳五行理论是从“取象比类”得到哲学意义上的普遍理论,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人体生理病理等确实存在与中医阴阳理论相符的“阴阳”现象:交感神经兴奋则心跳加快而表现速脉、副交感神经兴奋则心跳减慢而表现缓脉,则二者可分别隶属于阳和阴;弥漫性血管内凝固时体内的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也可分别属于阴阳。而大脑皮质经常处于兴奋与抑制的两种不同状态,兴奋属阳,抑制属阴,当二者事物正常交替平衡时,则出现失眠,焦虑烦躁等现象。这表明中医阴阳理论不是纯粹的瞎忽悠,《内经》将阴阳五行等理论引入中医学是有积极意义的。大家知道,对人体奥秘的探寻是无止境的。在《内经》时代是无法认识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庐山真面目”的,但中医用阴阳理论可以阐释其部分功用机理;现在与将来,也必然有一些医学规律不能被现代科技发现与精细掌握,那么,这时阴阳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部分功用机理,可以采用中医阴阳辩证用药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这是《内经》模式(模型)思维最大的优点与优势,是我们必须加以继承与发扬的。而且,象经络、藏象、精气神等理论紧紧结合中医临床实践,所以至今对中医临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取类比象”指导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属于类比推理的理论范畴。从逻辑学上来说,类比推理这个方法得出的经验结论有时候靠谱,有时候不靠谱。如《内经》五行学说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五行学说的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本身有问题。木可以生火,很好理解;大自然中,木的生成生长靠水、土壤、阳光等,那么,我们可以说水生木、土生木、火(阳光为火)生木。所以说,自然界既有“木生火”,也有“火生木”;水能克火,火也能克水。大自然确实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人体内也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但相生相克的关系只是偶尔会按五行生克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发生,更多的相生相克的现象不是按五行生克的规律发生的,所以,五行学说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将五行学说引入中医学,把五脏、五腑、五官、五华、五色、五音、五味 、五输穴等强行套用五行生克规律,有“削足适屦”之嫌疑,必然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及药理规律不完全相符,用五行学说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也会出现“时而靠谱时而不靠谱”的现象。  
    而且,科技是不断发展的,以前未认识的医学规律与知识在将来会被发现,当现代科技识得“庐山真面目”后,产生的新理论与临床技术会优于中医模式思维下的理论与临床技术。简单地讲,就是《内经》模式思维的成长性不足,这是《内经》模式思维的最大弊端。因此,中医模式思维的主力如阴阳五行学说已经成为中医黑们攻击中医学的最大靶点,我们中医人必须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充实改良完善旧的以模式思维为主体的中医基础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