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绍兴文化:绍兴历史文化、绍兴文酒化、绍兴文化特色

 宁静的学者 2018-01-24
  • 2015-11-27 15:28:00来源:第一星座网作者:匿名

      很经常的听说在绍兴有个造型十分独特的建筑——八字桥。八字桥是绍兴文化记载中著名的一座桥。最开始建于南宋时期。之后经过多次维修。是一座梁式石桥。本期绍兴文化,小编就来为你介绍这座造型独特的八字桥,一起来看看吧!

    城市文化

      八字桥位于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东端,处广宁桥、东双桥之间。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南宋宝四年(1256)重建,“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桥以石材构建,结构造型奇妙,八字桥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州古运河,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

      这里位处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点,桥呈东西向,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桥,三向四面落坡,共中二落坡下再设二桥洞,解决了复杂的交通问题。桥面条石并列,长4.85米,桥高5米,净跨4.5米;桥面宽3.2米,桥东西长27米;桥东的南北向落坡各为12.4米、17.4米,桥西的南向落坡为l4米,西南落坡17米。

      桥上置栏,望柱头雕覆莲。桥合石壁式,高4米,东西两面各立石柱9根,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时宝――丙辰仲冬吉日建”。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一小孔,跨越小河。桥下石壁转角处被纤绳磨出的痕迹,至今历历在目,可见当年舟楫之盛。八字桥附近一带,古民宅保存较为完整,政府巳作出保护规划。八字桥作为我国最早的“立交桥”,越来越被海内外游客所青睐和赞

  • 每个城市过年的习俗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习俗。在绍兴过春节的话,虽说跟别的城市大部分都一样,但也有一些小细节是跟别人不一样的。要知道绍兴过年都有什么样的习俗,那就跟小编一起随本文往下看看吧!

    春节

      在绍兴,一跨入农历十二月,人们就忙着准备过年:买酒、春糕、裹粽、掸尘、杀鸡宰鹅、买鱼买肉,准备新年穿戴的衣着鞋帽,购置馈赠亲友的礼物等等,可谓忙得不可开交,唯恐筹措不周,闹出笑话。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种富有粘性的糖,借此粘住灶神的牙齿,使他没法向玉皇大帝陈说人们的过失。

      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据说是宋代的皇帝。南宋灭亡后,遗臣们慑于元朝统治者的淫威,不敢公开设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进行。

      这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记,后来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惮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

      其摆法都有一定的规矩,如鸡鹅要跪着,头朝福神,表示欢迎;一尾活鲤鱼用红绳穿过其背刺吊在“龙门架”上,用红纸贴住色眼睛,是取“鲤鱼跳龙门”之意。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百身莫陵的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

      祝福后便祭祖(俗称“请回堂羹饭”)。祝福时桌子是照桌面的木纹横摆的,祭祖时则改为直摆;祝福时祭扫者朝外行礼,祭祖时则朝内跪拜。祭祖后,便用煮福礼的汁汤烧年糕或面吃,名日“散福”,表示神所赐之“福”放给了一家人。

  • 每座城市都会有属于自己认为价值不菲的资产。而这些文化资产文化财产就统称为文化遗产。毕竟有一些也是老一辈人流传下来。而这些文化遗产总是最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本文将带你了解绍兴文化中的文化遗产,一起来看看吧!

    社戏

      社戏:
      《社戏》,鲁迅小说,收录在其小说集《呐喊》中,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本文是鲁迅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越剧

      越剧:
      越剧,英文名YueOpera,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有“中国第二大剧种”之称,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绍剧

      绍剧:
      绍剧,又名“绍兴乱弹”、“绍兴大班”,1950年定名为绍剧。它是中国汉族的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杭州地区及上海一带。绍剧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拥有400多个剧目。
      绍剧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悟空戏独树一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一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成电影后,发行七十二个国家和地区,曾风靡全国,声播海外。

    莲花落

      莲花落:
      莲花落,又称“落离莲”或“摇钱树”,是一种中国传统曲艺艺术,流行于京、津、冀等地;是始于宋形于明而盛于清的江西新干,当地称瞎子戏,是当时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民间曲艺。其内容多为劝世文,以扬善惩恶,吉祥纳福为主。用方言说唱,委婉动人,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具有寓教于乐,淳化民风之功能,在庐陵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江西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
      经省专家论证后上报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由于种种原因,新干“莲花落”濒危,现代人知之甚少。代表作品有《闹稽山》、《珍珠塔》、《万花楼》、《夫妻格水》、《娘家节诗》等。


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就相当于这个城市的名片和象征。
  地标性建筑也称为标志性建筑。是指能够一眼看出这个城市风貌的著名的区域。
  本文就带你了解绍兴文化,盘点绍兴标志性建筑。看看有没有你知道的地方。

鲁迅故里

  鲁迅故里:
  鲁迅故里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是绍兴市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包括鲁迅祖居,绍兴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百草园,风情园,鲁迅博物馆以及土谷寺和绍兴古玩城。鲁迅于1881年在此出生并成长直至1898年离开。

  鲁迅故里是一个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绍兴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为核心搭配绍兴地方文化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在鲁迅故居东侧,坐北朝南,占地2400平方米。

绍兴城市广场

  绍兴城市广场:
  绍兴市城市广场东起解放路,南沿光明路,西沿环山路,北至胜利西路。其环山河自宝珠桥起穿越南北,将广场分为河东、河西两部分。绍兴市城市广场主要包括集会广场、名人群雕、古建筑、艺术中心、林间休闲广场、地下商城、地下停车库等组成,是一个集娱乐、休闲、集会、购物为一体的大型多功能广场。

绍兴文理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是199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一所普通全日制综合性本科院校,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09年创立的山会初级师范学堂,鲁迅先生曾出任山会师范学堂监督(校长)。

  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绍兴市,拥有本部(河东、河西、南山)、兰亭、上虞、镜湖等四个校区,开设52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

  绍兴文理学院是一所普通全日制公办院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由原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与绍兴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秉承“修德求真”的校训,朝着建设高水平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战略目标奋勇前进。



  • 很多人都知道鲁迅、王羲之等等的历史名人。但可能都不知道他们是哪里的人。也很少去真正的了解过他们。其实鲁迅、王羲之都来自浙江绍兴。小编找了一些关于绍兴文化的资料,带你一起了解绍兴历史名人,一起来看看吧!

    鲁迅

      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绍兴是鲁迅先生的故乡,也是鲁迅作品中最为人熟悉的背景。在这里可以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真实的生活情境。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让人不由自主的联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永和十一年(355),称病辞去会稽郡的职务。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句流及亲朋共42人聚会于绍兴兰亭,行修禊之礼、饮酒赋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传说当时王羲之是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324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

    陆游

      陆游
      陆游,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初婚唐氏,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一代“放翁”,就此一段“千古情”,也成就了“沈园”!

    徐文长

      徐文长
      徐文长(1521年-1593年)本名徐渭,文长是他的字,号天池、青藤、田水月等。
      在民间传说中,徐文长是一位带有喜剧色彩的幽默大师,而在历史上他却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艺术家和文学家,他擅长书法、绘画、诗文和戏曲,有着多方面的造诣,后世对他的书画评价尤高。他才华横溢,但一生困顿,最后在贫病交加中以悲剧告终。青藤书屋是徐渭的出生地和读书处。

    周恩来

      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
      绍兴是周恩来的故乡,绍兴周恩来纪念馆位于市区劳动路369号,系依托周恩来祖居、故居这处具有明清风格的台门建筑而建,座北朝南,平面呈三条轴线布局,占地3800平方米。

    秋瑾

      秋瑾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清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

  • 如果哪天你去到绍兴旅游,那么一定得提前了解绍兴文化。去旅游的话就必定要了解当地的特色菜是什么了。所以本文就带你了解绍兴当地的特色菜,如果你去绍兴了,一定不要错过这些特色菜喔,快往下看看吧!

    霉干菜蒸肉

      1、霉干菜蒸肉:
      当地人则称为“干菜毗猪肉”。此菜肉血红亮、菜含肉油,肉沾菜香,越蒸越香,入口酥烂。因为肉油都被蒸了出来,所以吃这道菜才能够肥而不腻。现在的吃法改良了,为了使风味更加适合现代人口味,用馒头包着吃,百吃不腻!

      做法 
      1.五花肉两块(因为试方法做,没敢弄太多)洗净,切薄片;梅干菜一把,用清水稍泡一会儿,捞出捏去水份。

      2.将梅干菜与肉片同置于一容器中加盐拌均。(梅干菜里没盐,这么做是为了让二者入味)

      3.将肉片整齐地摆放适当的容器里,再将梅干菜洒在表面。蒸锅加水(水要稍多),将装有梅菜肉的容器置于其中,大火烧开后持续约五六分钟,之后调至中心火蒸约3个小时。最好在盆上再个盖子,这样水汽不易进去。

      4.将蒸好的肉倒扣于盘子里,就可以开吃了。

    千岛湖鱼头

      2、千岛湖鱼头:
      位于中国浙江杭州西效淳安县境内的千岛湖,距杭州、黄山各150公里,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后花园,景区内碧水呈奇,千岛百姿,自然风光旖旎,生态环境佳绝,因湖内拥有1078座翠岛而得名。千岛湖系列菜肴中最出名莫过于千岛湖的有机鱼头了,其出品卖相与清蒸大鱼头有些接近,吃起来无泥味;无腥味;肉质鲜嫩带甘,味道带有丰富的层次。

      主料:鲢鱼头500克

      辅料:白豆腐一块

      调料:姜10克,花生油50克,盐6克

      特色:汤浓味鲜,鱼头酥烂。

      制作方法:
      1、鱼头去鳃切开,洗净;

      2、白豆腐切成片

      3、用油锅把大鱼头煎成微花黄色;

      4、姜去皮,切片;

      5、炒锅放在火上,倒入清水适量,下入鱼头、姜片、白豆腐;

      6、转用文火煮至豆腐入味,鱼头酥烂时,用精盐调味即成。

  • 每个地方的饮食习惯都会有不同。有的地方喜欢吃辣,有的地方吃的又比较咸,或者有的地方吃得较为清淡。而在绍兴文化中,有着不一样且非常独具特色的饮食。本文将带领你了解绍兴的饮食文化,快来看看是怎么样的特色吧!

    绍兴饮食文化

      绍兴菜的品种分腌菜、臭菜、霉菜三大系列,且听我道来。

       绍兴人对“霉”字似乎情有独中,霉干菜,霉千张,霉毛豆,霉豆腐等,霉干菜是地道的绍兴传统菜,浙江的霉干菜属绍兴最地道。霉干菜用水浸泡,再沥干水分,干焖发酵等法制成。要吃的时候,将霉干菜摆在碗里,面上放几片金华火腿或是五花肉,几片笋,点上几滴女儿红(黄酒),上锅蒸透。

      夹上一筷子,感觉肉的香味和笋的清甜爽口渗入干菜中,清香鲜美,肥而不腻,是下饭的佳肴。霉干菜一定要趁热吃,配上米饭或者馒头,诱人食欲,真能让人多吃上半碗饭。

       酱菜腌菜,绍兴喜欢以酱腌的方法来制作莱肴,是把鱼肉鸡鸭,各种内脏,或酱或腌,在户外日晒风吹,直至水分被风干。每逢腊月年边,大街小巷,户户屋前,家家廊下,酱腌制品挂晒满竿,给水乡平添了一份过年的气氛。酱鱼干,蒸出锅之后,香气四溢,口感极妙。酱鱼干的肉不同于酱鸡鸭那么硬,容易塞牙,加热后更是松软可口,细细嚼来,滋味独特。

      臭菜有臭冬瓜、苷菜杆、臭豆腐干等,到了咸亨酒店门口,扑鼻而来的是冲鼻的臭味,那是油炸臭豆腐的味道。臭豆腐可谓极不入鼻,但只要有胆量吃下第一块,觉得外脆里松,臭的迷人,抹上辣酱甜酱后卖相更是诱人,从此就与它结下不解之缘了。绍兴街头、小巷深处常常传来冲鼻的油炸臭豆腐臭味,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顶着冲鼻的臭味站在街边吃着油炸臭豆腐。

       绍兴酒是用纯粮制造的低度酒,糖酸适中,营养丰富,适量饮用能起到生津活血,促进新陈代谢,兼有提神、开胃、消除疲劳之功效。黄酒的饮法:绍兴酒的饮法颇有讲究。夏暑之季,在玻璃杯中加入一些冰块,注入少量的黄酒,最后加水稀释饮用。有的也可放一片柠檬入杯内,此曰冷饮。

      冬日温饮,将盛酒器放入热水中烫热,或隔火加温。温饮的显著特点是酒香浓郁,酒味柔和。但加热时间不宜过久,否则酒精都挥发掉了,反而淡而无味。待到加热,酒色浓厚,香气四溢,饮后暖胃活血,令人陶然。

       佐酒佳配:饮酒时,配以不同的菜,则更可领略黄酒的特有风味,以绍兴酒为例:干型的元红酒,宜配蔬菜类、海蜇皮等冷盘;半干型的加饭酒,宜配肉类、大闸蟹;半甜型的善酿酒,宜配鸡鸭类;

       太雕酒是绍兴咸亨酒店注册专利的黄酒,经八年以上的陈年贮藏,按最佳方法勾兑,酒质淳厚、香气浓郁,回味无穷。5公斤装的坛子太雕190~288元。

       我们这次去咸亨酒店FB,是因为我公司领导来视察,客户接风,我们还是坚持要土菜,点了霉干菜扣肉、霉千张、霉毛豆、霉豆腐、醉鸡罐、臭杆子蒸豆腐、清蒸鱼、炸臭豆腐干、白灼河虾、火腿玉米汤等,1斤八年的太雕,菜泡饭(这里的菜泡饭也很地道,加入了火腿),大家吃得其乐融融,酒足饭饱。了解了绍兴饮食文化中的部分精华。

      黄酒度数不高(11~15度),但是后劲大,不要好喝贪杯,醉得不省人事欧。

      绍兴境内饮食店、酒馆、茶店、小吃店,向以量多、分散、规模小为特点。1949年,仅10万人口的绍兴市就有各类饮食店844家;绍兴县人口超百万,各类饮食店多达2406家。绍兴酿酒、制茶行业发达,产量多,质地优,民间素有饮酒、喝茶的传统习惯,酒馆、茶店特多。饮食店大多分布在城区和农村集镇或交通要道。与饮食店至为相关的菜肴烹饪,品种多、烹制方法多独特之处,传统的就有:焐、熯、醉、炖、霉、腌等32种技法,五花八门,各领风骚。1990年,全市有饮食企业6152家,从业人员13950名。

  • 现在嗜酒如命的人真是越来越多了。就算不嗜酒。也会在休闲时间,与朋友在家里或者在外面小聚小喝。酒和多了虽然不是很好,但是适当的喝酒也是好的。在绍兴文化中,酒文化可是闻名天下,看看这些资料就仿佛能够闻到酒香了。快跟小编一起来了解绍兴的酒文化吧!

    绍兴酒文化

      绍兴自古以来无处不酿酒,无处没酒家,不论山区和平原,不论城镇与乡村,在旧时,又无论官宦之家、缙绅达士,还是市井小民、贫困百姓,都与酒结缘,与酒为朋;尽管其主观愿望、规模大小有别,但都没有离开酒。酒成了绍兴人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生活的必需之物。

      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酒俗与酒习。绍兴的酒俗与酒习旧时常与封建礼教迷信结合在一起,今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观察这丰富多彩的酒俗与酒习,见到的是色彩艳丽的民族文化,是人们善良美好的祝愿,是这块土地上的主人那种真善美的品格。

      绍兴的酒现在仍盛转不绝。有的酒俗与酒习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产生了不少新的酒俗与酒习。主要的绍兴酒俗与酒习有:

      婚嫁酒:     
      绍兴是著名酒乡,因此以酒为纳采之礼,以酒为陪嫁之物,就成了绍兴男婚女嫁中的习俗。这里最有代表性、最典型的东西就是“女儿酒”。“女儿酒”是女儿出世后就着手酿制的,贮藏在干燥的地窖中,或埋在泥土之下,也有打入夹墙之内的,直到女儿长大出嫁时,才挖出来请客或做陪嫁之用。
      此俗后来又演化到生男孩时也酿酒,并在酒坛上涂以朱红,着意彩绘,并名之为“状元红”,意谓儿子具状元之材。女儿酒十分讲究酒坛,往往在土坯时就塑出各种花卉、人物等图案,等烧制出窖后,请画匠彩绘各种山水亭榭、飞禽走兽,仙鹤寿星、嫦娥奔月、八仙过海、龙凤呈祥等民间传说及戏曲故事。
      在画面上方有题词,或装饰图案,可填入“花好月圆”、“五世其昌”、“白首偕老”、“万事如意”等吉祥祝语,以寄寓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这种酒坛被称为“花雕酒坛”。女儿酒原是加饭酒,因为装入花雕酒坛,因此又有了一个新的名称--花雕酒。
      这种花雕酒存放时间长达20年左右,启封时,异香扑鼻,满室芬芳。“花雕”又成了绍兴人生儿生女的代名词。即使时至今日,若生了女儿,人们就会戏称“恭禧花雕进门”。在绍兴的婚嫁酒俗中,除“女儿酒”外,旧时还有不少名目,如“会亲酒”、“送庚酒”、“纳采酒”等,均由男女各方自家操办。
      “订婚酒”是婚嫁全过程中仅次于结婚的一个关键性步骤,是正式婚礼的前奏曲。至今,在绍兴的不少地方,仍重视订婚,要摆酒席,会亲友,所以“订婚酒”还是一个重要酒俗。
      婚礼新人喝“交杯酒”时,却十分严肃认真,因为从此以后,新婚夫妻要风雨同舟,共同生活,因此这酒对人生具有特殊意义。所以当里面一对新人喝交杯酒时,外面闹房的亲友必须屏息静气,保持安静,不能随便打闹。这是绍兴婚嫁酒俗中又一独特之处。

      生丧酒:
      1.剃头酒。孩子满月时,要剃头。这时家里要祀神祭祖,摆酒宴请,亲友们轮流抱过小孩,最后就坐在一起同喝“剃头酒”。除用酒给婴孩润发外,在喝酒时,有的长辈还用筷头蘸上一点,给孩子吮,希望孩子长大了,能像长辈们一样,有福分喝“福水”(酒)。

      2.得周酒。孩子长到一周岁时,俗称“得周”。这时的孩子已牙牙学语,在酒席间,由大人抱着轮流介绍长辈,让孩子称呼,这不仅增添了“得周酒”的热烈气氛,更让人享尽了天伦之乐。

      3.寿酒。人生逢十为寿,办寿酒,这似乎已成定规。在绍兴,寿酒十分讲究,民谚曰:“十岁做寿外婆家,廿岁做寿丈姆家,三十岁要做,四十岁要叉(开),五十自己做,六十儿孙做,七十、八十开贺。

      4.白事酒。也称“丧酒”。绍兴旧俗中,长寿仙逝为“白喜事”。绍兴人称“白事酒”又叫“豆腐饭”,乡间称“吃大豆腐”,菜肴以素斋为主,酒也称素酒。

      岁时酒:
      1.散福酒。祝福的日子,一般在腊月二十夜至三十日之间,但不得越过立春,祝福这一天十分忙碌,前半夜烧煮福礼,到拂晓之前,摆好祭桌。次日凌晨开始祭神,家中男丁依辈分大小,逐个按次序向外跪拜行礼。
      拜毕便将纸元宝、烧纸连同神祗(绍兴俗称“马张千”)一起焚化,并把原先横放在桌子改成直摆,调转福礼,拔下筷子,由外向里叩拜祭祖。祝福祭祀完毕,全家人一起围坐喝酒,这叫“散福”。因这酒刚供过菩萨,是神赐之福,因而男女老少都喝,十分快乐。

      2.分岁酒。亦称“新岁酒”,一般在除夕之夜进行,一家人围坐吃喝,欢快异常。在喝“分岁酒”时,不仅要在门上贴大红门联,且全家灯火通明。如有人远在外地,不能回家过年,则要让出一个席位,摆上筷箸,斟满酒,以示对远地亲人的怀念。如若盼子心切,就在席上外加一酒杯和筷子,以预示明年人丁兴旺,这称“添人增口”酒。

      3.元宵酒。元宵即上元,指农历正月十五日。绍兴风俗除闹花灯外,是夜,男女老少还要在家喝元宵酒,早晨吃用各种馅子做的“汤团”。

      4.挂像、落像酒。旧时绍兴每逢腊月二十前后,都要把祖宗神像从柜内“请”出来挂在堂前,并点燃蜡烛,供上酒菜,祭祀一番,这就是“挂像酒”。到正月十八,年事已毕,就得把神像“请”下来,这时又得祭祀一番,办“落像酒”,亲朋好友,族内长幼相聚欢饮,喝过“落像酒”,过年活动就告结束。

      时节酒:
      1.清明酒。绍兴人在清明祭扫祖坟。坟墓多在郊区山上,又临河道,因此城里人总是全家老小带上酒及各种祭品,带去的酒菜在坟地祭过后就送给“坟亲”亨用,自己回家喝清明酒。有些人家没去墓地祭祀,也在家中摆酒祭奠祖宗,俗称“堂祭”,祭后族人聚饮,这也是“清明酒”。

      2.端午酒。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门前要挂菖蒲、艾以避邪,中午要喝端午酒,并要置备“五黄”,即黄鱼、黄鳝、黄梅、黄瓜和雄黄酒。这时家家户户都打扫灰尘,因为过了端午,盛夏来临。所以喝端午酒,过端午节,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卫生节日,此风俗流行至今。

      3.七月半酒。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鬼节。绍兴河流纵横,湖泊很多。旧时这天,河中要点燃河灯。在河蚌壳内放进菜油,用灯芯点亮,放在河中任其飘荡,点点灯火,倒映水中,煞是好看。有的村子还要倚水搭台演戏,俗称“社戏”。戏一般演3天,白天要摆七月半酒,晚上在各家神龛前要供上茶水,洗脸盆内盛上水,放上毛巾之类,让亡灵擦汗,洗脸。

      4.冬至酒。绍兴民间有冬至给死者送寒衣的习俗。这一天,祭奠之后,焚化纸做的寒衣供死者“御寒”。这一祭祀酒席,俗称“冬至酒”。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既怀念亡者,又联络感情。

      生活酒:
      生活上的酒俗与酒习有:

      新居酒,可分造屋与乔迁两大类。和解酒,人与人之间有了纠纷,有人出面劝之和解,以酒为“中介”之物,于是出现了“和解酒”。宴宾酒,除游乐性的如“元宵赏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赏菊品蟹”等约亲友小酌外,尚有“洗尘酒”、“接风酒”、“饯行酒”、“送别酒”等。另外,还有“会酒”、“罚酒”、“谢情酒”、“仰天酒”等。


  • 订婚是结婚前的重头戏。订婚也是相当注重细节的。当地的习俗不能少,所以如果你要嫁到绍兴了,或者要娶一个绍兴的媳妇。那么关于结婚之前的订,绍兴的订婚习俗是必定要看的了。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绍兴订婚习俗了解绍兴文化吧!

    绍兴婚礼

      绍兴是中国浙江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旧称会稽、山阴,简称越,是中国纺织业与小电机、节能光电工业的中心,是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名士之乡”,其桥的数量是威尼斯的5.5倍,平均每1000平方米就有6.3座桥。

      还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也是有名的水乡、酒乡、桥乡。以其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风光秀丽、物产丰富、风土人情、名人辈出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著名的文化古迹有兰亭、禹陵、鲁迅故里、周恩来祖居,秋瑾故居,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贺知章故居等,古代越王“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在宁波绍兴地区,结婚时,在男方亲属中,找一个德高望重、儿女双全、能说会道的中年妇女主持。

      程序是:
      1、主持人介绍男女双方。

      2.宣读结婚证书。

      3、向父母三鞠躬。

      4、新郎新娘交换礼物。

      5、喝交杯酒,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颗小汤圆,然后,斟上两盅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新郎新娘喝完后,向门外撒大把的喜糖,让外面围观的人群争抢。

      6、上菜喝酒。

  • 每个人家里应该都会有一个喜爱茶的人吧。就算对茶没有特别的上瘾,但至少也喝过茶,也懂一些茶。那么,懂茶爱茶的你。是不是应该多了解了解茶文化。本文就将带你了解绍兴文化中的茶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绍兴茶文化

      绍兴县荣誉“中国茶文化之乡”称号,平水珠茶同获“中国文化名茶”称号。这是对我县茶业悠长历史和发展成就的肯定,同时也充分说明,弘扬绍兴传统茶文化、发展壮大茶产业大有可为。

      “绍兴县茶业的历史文化底蕴很深厚,从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有诗文佳作传颂。”县林业局茶叶专家金银永说。

      据史料记载,在汉代,我县就有种植、采制和饮用茶的习俗。到唐宋时期,绍兴茶业可用“极为发达”四个字来形容,平水王化所产的日铸茶名声在外,珠茶也正是在那时得以形成,使绍兴成为珠茶发源地。到明朝时期,平水珠茶享誉海内外,被誉为“绿色珍珠”。与珠茶一样,绍兴龙井茶历史悠长,早在宋代就有外形如龙井的旗枪茶。

      由于茶事兴盛,唐宋到现代,文人雅士都喝茶爱茶颂茶。如对龙井情有独钟的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就有“红丝小豉破旗枪”等诗句。到了现代著名作家鲁迅也有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的感叹。

      目前,茶文化在柯桥这座新兴县城深深扎根,正融入现代人的生活。目前,柯桥共有各种茶叶销售店、茶楼10多家,有的还推出茶艺表演来推广茶文化、推销茶制品。

      据县林业局提供的一组数字显示:全县11个产茶镇街有茶园面积10多万亩,其中专业茶园8.2万亩,去年产茶9500吨,产值3.75亿元。

      以面广量大的茶业基地为依托,我县茶叶产业龙头不断涌现。目前有省级茶叶龙头企业6家,市级茶叶龙头企业3家,其中年加工出口万吨、销售超亿元珠茶规模企业3家,全县年加工经营出口珠茶6万吨左右,年销售6亿多元,是全国重要的珠茶集散地。

    绍兴特色手工艺品:乌毡帽

      帽子从春秋时期到现在都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也是中国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今社会的帽子千千万万,形状也是各种各样。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绍兴文化中三乌之一的乌毡帽。

    绍兴特色手工艺品:乌毡帽

      乌毡帽是浙江绍兴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内外乌黑,圆顶,卷边,前段呈现畚斗形,冬经风雨夏遮阳,除酷暑炎日,四季可用。其制作精细,牢固耐磨,厚实硬邦,湿之即干,经济实惠,为农民及各种工匠所乐于购用。乌毡帽以厚薄均匀、手感松软、质地坚挺为上品。

      乌毡帽是绍兴独特的民间常用帽。明张岱《夜航船》载:“秦汉始效羌人制为毡帽。”明会稽人曾石卿亦有“鹅黄蚕茧燕毡帽”之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潘尚升从绍兴袍渎搬入城区西营,开设潘万盛毡帽店,年产毡帽约2000顶。1940年,毡帽益盛。戴乌毡帽是绍兴当地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鲜明标志。

      关于乌毡帽的来历,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有一个猎人进山狩猎,追捕一只老虎至山洞,并把老虎打死,猎人发现虎穴里有一块“毛毡”。原来,老虎把平时拖吃猪、羊和其他野兽后剩下的毛压垫的窝里,久而久之,磨压成像饼一样的毡子。这个猎人把它带回家洗干净,加工成盔甲模样,待干燥后往头上一戴,顿时感到暖和舒适,甚是喜爱。消息传开,大家纷纷仿制,便有了绍兴乌毡帽。

      乌毡帽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这与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分不开的。鲁迅在不少作品中多次描述头戴乌毡帽的农民形象。他在《故乡》中描写闰土的形象时写道:“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他在《阿Q正传》中又写道:“阿Q没有现钱,便用一顶乌毡帽做抵押……”。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戴乌毡帽在绍兴老百姓中非常流行,是一种非常普通的服饰。小至十几岁的“闰土”,到满脸皱纹的年长者,可见乌毡帽在旧时绍兴之普遍。

      乌毡帽制作:

      1、选用当年春天剪下的湖羊毛,将羊毛里面的杂质挑选干净后,加水放上一夜。用弹棉花的方式将羊毛弹成絮状。

      2、将弹好的羊毛均匀地摊在竹垫上。铺好后喷水将蓬松的羊毛压倒,并用竹垫卷起来,扎紧。两人用同一只脚向一个方向同时用力捻。将帽子的大致形状捏出来,完成后再重复上面“捻”的工序。接着再将帽子中间扯开,做成饺子状。

      3、在滚烫的开水里揉搓,将其中的脏物揉出来,揉搓干净后,还要在太阳下暴晒几天。

      4、晒干的毡帽用特殊的模具定型。边上冒出来的细羊毛有点扎人,要用小火烤掉。然后再把烤好的毡帽染色。再次定型、晒干后,乌毡帽就做好了。

    被誉为绍兴水上三绝——乌篷船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三绝,黄山景色有三绝:奇松,怪石和云海。天津小吃有三绝: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和十八街大麻花。在绍兴文化中也有三绝:乌篷船、白篷船和乌篷脚划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三绝中的乌篷船。

    被誉为绍兴水上三绝——乌篷船

      乌篷船被称为“绍兴水上三绝”,“绍兴三乌”。白篷船和乌篷脚划船历史悠久。船篷用竹片、竹丝编成半圆形,中间嵌夹箬。叶活像中间弄了俩个“半圆”,制成后用烟煤粉和桐油拌搅涂于船篷。绍兴方言“黑”叫“乌”,乌篷船由此而得名。

      乌篷船是汉族的一种交通风俗。作为江南水乡的独特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江南水乡是船的世界,乌篷船大多在江中驶,行则轻快,泊则闲雅,或独或群,独则独标高格,群则浩浩荡荡。乌篷船是水乡的精灵,更是水乡的风景。也有文学着作及歌曲以此命名。

      绍兴乌篷船并非仅指这种脚划的小船。在过去,绍兴的乌篷船恃指那些用摇橹的“梭飞”和“三明瓦”之类的船只。这些船只构造十分精致,在船头上,雕刻有似虎头形象的动物“鹢”,其神态似在微笑,又有些可怖。汉族民间传说,古越本是泽国,在塘闸未建之前,河流直通大海,“鸽”居海内,性嗜龙,龙见而避之,所以船民就把它的形象雕刻在船头上,使龙不敢作祟,行船可获安全;船头两侧,摆有两个雕凿狮子的石墩,最考究的还用白铜制作。前舱下船要走几级扶梯,两边各有一块搁板,可放东西。这里铺上板,就可搭成看戏台;在前舱和中舱之间,设有书画小屏门,写有“寒雨连江夜入吴”、“月落乌啼霜满天”一类的诗句,画有梅、兰、竹、菊之类的图案;靠中舱的两侧有“十景窗”,可摆书籍或糕点;后舱设有睡铺和炉灶。这种乌篷船的船身较为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舱内可放置桌椅,供游人打牌、饮宴。船尾至少备有两支橹,航速较快。

      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的独特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800年前的陆游老先生说它是“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州烟雨”。乌篷船船身狭小,船底铺以木板,即使有渗漏,船舱也不会沾湿。船板上铺以草席,或坐或卧,可以随便,但不能直立,因船篷低,如直立,便有失去平衡而翻船之险。具有近两千五百年历史的绍兴城,是中国年龄最老的古城之一。在这座“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江南古城中,乌篷船是其所特有的。过去,人们出去种田、捕鱼捉虾、走亲访友、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这小小的乌篷船。

      绍兴是江南的水乡,水乡自然是船的世界。乌篷船或行或泊,行则轻快,泊则闲雅;或独或群,独则独标高格,群则浩浩荡荡。乌篷船是水乡的精灵,更是水乡的风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