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人病危,儿子已经放弃了,孙子却流着泪说:真的不能再抢救了吗?

 好大水 2018-01-24

凌晨三点,我正趴在电脑前研究着那些没有情节只有骨与肉的片子。

突然降临的寒潮让我在深夜感到一阵阵刺骨的冰冷,喧嚣的急诊室让我在冬夜里体验到一股股苍凉的人世哀伤。

美小护赵大胆站在急诊走廊的正中央,对着我喊道:“那个病人到底怎么说?”

讲真,我非常的讨厌她这种不淡定的表现,也非常的不喜欢她在深夜的急诊大呼小叫的声音。

因为这会扰乱我的心境,会让人产生一种被催促且手忙脚乱的感觉。

“你不能小声一点吗?不是已经和你说过家属正在商量吗?”教训过赵大胆后我便产生了一丝悔意。

在急诊,每一个护士都变身成为了女汉子,忙忙碌碌的工作状态让她们必须跑起来,必须像男人一样有着强壮的体魄和高亢的声音。

多少美丽的姑娘在急诊蹉跎了岁月,多少温柔的女生在急诊被淬炼成了女汉子。

“这个老爷爷已经发生了十次室颤,随时都会死亡的,到底是治还是不治,倒是给一个痛快话呀?”美小护一边盯着心电监护仪一边在给除颤仪充电。

躺在抢救病床上的是一位70岁的老年男性患者,因为心悸胸闷五小时被家人送进了医院。

五个小时前,老人突然出现心悸胸闷,用老人自己的话说:“我感觉自己的心快要落了!”

其实这是一种土语,他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自己的心跳没有规律,一阵快,一阵慢,有种过山车般的感觉。

老人被送进医院后,我第一时间为他检查了心电图,发现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可以出现晕厥,甚至会发生死亡。

事实是,导致这位患者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根本原因是心肌梗死。

虽然患者没有任何胸痛和腹痛的表现,但是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查已经基本上可以确诊了。

就在我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的时候,这位70岁的老年男性患者发生了第一次室颤。

经过电除颤和心肺复苏后,老人暂时从死神那里逃了回来。

“不是我们舍不得花钱,只是不想要老人受罪,如果放起搏器和支架的话,能保证治好吗?”患者的大儿子说。

紧接着老人的二儿子又说道:“钱不是问题,我们才拆迁,怕的就是她下不了手术台,人受罪。”

医学只是一门仍然在不断完善中的科学罢了,医生从来只能依旧现实的情况来进行判断治疗,从来不会算命,更加不会保证能够治愈。

我只能如实的告诉患者的家属:“如果不治疗肯定会死亡,如果治疗可能会死亡,没有人能够保证一定能治好,更不能保证不受罪。因为患者本身的疾病就是九死一生的疾病,本身就随时有可能会死亡。只要子女和医生尽力就好,有些时候有些事情还是要听天由命的。”

其实,从家属的话中,我已经听出了意思:他们既不愿意再给老人看病,又不愿意自己提出放弃治疗。

导致这种个纠结心理的原因只有一个:不愿意花钱,又不愿意承担社会舆论的指责。

事实上,我完全能够理解家属的心里和行为。

就像我多次对病人家属说的那样:“这样的老人如果发生了猝死,其实是最好的结局,最起码比患了癌症,比半身不遂最后熬到灯枯油尽要好的许多。”

在家属纠结与治疗还是放弃的时间内,老人先后发生十次室颤。

用通俗的话来说:室颤是心跳停止的前奏。

患者每一次发生室颤,我和美小护赵大胆都要紧张的忙碌一通。

作为医生,我希望每一次都能够将患者从死神手中抢回来,因为这是我的职责。

作为个人,有时候我却并不希望家属提出继续抢救的要求,因为这不仅是逆天而为,更是毫不理性的给患者增加痛苦。

可惜的是,我们有时候被缺乏医学常识而困惑,有时候又会被伦理道德所困惑。

比如,有些患者明明依旧没有任何治疗价值,明明已经无力回天,却因为家属不切实际的情感愿望,因为家属受制于伦理道德的所迫,而被痛苦着延续心跳和呼吸。

比如,有些患者明明还有着生的希望,却因为家属缺乏常识,缺乏理性的思维而耽误了最佳的抢救时机。

但是,我们并不能轻易的去指责他们。

因为在每一个悲伤的故事背后都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苍凉,在每一个家庭背后都隐藏着难以言明的心酸。

最后,这位老人的子女决定放弃治疗,将患者带回家。

在最后时刻,患者的孙子赶到了医院,这个小伙子红着眼睛问他的父辈:“真的不能再抢救一会了吗?”

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他的父辈没有回答,我也没有回答。

因为此刻,我除了保持沉默之外,只能在内心再一次感叹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