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咏物诗欣赏(梅兰竹菊荷)

 微湖渔夫 2018-01-25

咏物诗欣赏(梅兰竹菊荷)

 

    咏物是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动物中咏燕,咏雁、咏蝉居多,植物中咏柳,咏竹,咏花的居中多。咏物大体不是为写物而写物,总要借物而言其他。这其他多是托意寓怀,咏物写志。咏物诗比较难写,因为写好它,一是要逼真贴切地传形,二是要体现此物的神韵,传形之外的传神是我们读这一类诗必须把握的特点。南宋人张炎《词源》指出:诗难于咏物,词尤为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摸写差远,则晦而不明。强调咏物诗词外在形象与内在神韵的契合,实非易事。元人张载《诗法家数》明确认为咏物之诗,要托物以伸意忌极雕巧。总而言之,人们在咏物诗词中所寻求的,绝不仅仅限于物象本身的逼真与传神的描绘,而是吟咏者的内心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者更为重要。原因很简单,他们并不是在观赏所咏之物,而是在寻求艺术上的共鸣。故好的咏物诗词应是形神俱佳,物我浑融,启人心智。此即人们常说的寄托。这种寄托或言志,或抒情,或说理。

    本专题仅就咏物中的咏花诗词来谈一二,管窥咏物诗之一斑。咏花诗词在中国古典诗歌数量很多,到清代止,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咏花诗词估计不下三万首。中国咏花诗词的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不容忽视。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

    花卉作为自然物,很早就进入了人们的审美领域,中国的名花,是与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的。人们喜欢赏花、咏花,是因为爱美乃人之天性,爱花之美也是人所共有。这种美就是属文化的范畴。大凡名花,都有其渊源漫长的历史,在这种历史中,人们根据名花的风姿色彩,再融汇进自己的情感体验,于是给名花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亦是它的文化意义。正是由于名花的这种文化上的象征意义,历代的名人骚客为之争相吟诵,咏诗赋词。所以名花与文化也有不解之缘。名花的象征意义依人们给它赋予的一定内涵而定。人们之所以爱花养花,不仅因为花之色、貌、香味和神韵,更主要地是因为它在人们心目中代表或意指着什么东西,这种东西大多与美有关,或者与美好的事物有关。中国名花作为艺术美的形态和歌咏的对象历久不衰,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它是和中国人的善的观念、对善的向往联系着,表现着中国哲学对真善的人性——人格尊严、气节、刚正不阿、忠诚于一种信仰和信念、洁身幽独、不畏强暴、虚心不傲等等——的基本态度;人类社会不论怎样变化,都是要坚守这些基本人性和伦理价值的。

    就梅而言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凝重。在梅花的许多重象征意义中,最具典型的,是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坚贞不屈的品性。在其它名花中,荷花喻纯洁。水仙花则被誉为超凡脱俗的凌波仙子。牡丹花表示荣华富贵。菊花傲霜而开,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但也有人将秋菊作为悲秋的写照。兰花被视为幽谷中的君子,同时也表示虔诚,兰薰桂馥,以示历久不衰。除这些名花外,其它的中国名花也有其一定的象征意义。

    由于名花的这些象征意义,故历代诗人感物抒怀,吟咏不绝,佳作频出,脍炙人口。咏花诗词由此成为诗歌园地中别具特色的一个品类,蔚为奇观。

    在这一专题中,主要讲咏梅、咏菊、咏兰、咏荷、咏水仙之作。这几者都是中国名花,是在中国十大名花之列,尤其梅花,被评为十大名花之首,被历代文人歌咏不尽。

 

一、咏梅诗词

 

    梅花为十大名花之首,梅花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1987年评选中国传统十大名花时,得票最多,被推为榜首。

    梅花之美,不仅在色香和姿态上,更突出的是它的神韵与品质。人们把梅花视为高雅、纯洁、刚正的象征,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坚贞不屈的品性,故梅花历来就备受人们的称颂,歌之咏之的佳作在古代诗坛上可谓数不胜数。

    宋代梅诗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 方回《瀛奎律髓》中,别出"梅花"为一类。 梅词也多佳作。代表名家起码有北宋的林逋,王安石,南宋的陆游、李清照、姜夔。

    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 居杭州孤山,他爱梅爱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一生不娶,植梅放鹤,终日与梅鹤相乐,因此有梅妻鹤子之美称。其梅花诗词甚多,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的诗句,更是传神佳句。可谓是咏梅的千古绝唱。

    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三四句为咏梅的千古名句,写出了梅花的体态和神韵。梅枝疏秀清瘦的影子斜映在清浅的水中,梅香清幽淡远,在朦胧的月色中飘散开来。诗句营造了一个迷人的意境。它以水清浅月黄昏作为背景衬托,写出了梅姿之清和梅香之幽。水因其清,所以看上去浅,并非真浅。清浅侧重在清疏影横斜入水,因水的清澈而仿佛别在一清凉世界,越发地晶莹。梅香不是浓郁的,而是淡淡的,似有还无,故称暗香;再配以浮动(而不是弥漫、四溢等),真真地贴切。真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梅尧臣语)。,也是通过视觉的意象使人感受梅的幽香,让无形之香有形化,也即现代修辞学上的通感。另外,这句强调梅的横斜的姿态,用浮动来形容清幽的香气,是为了增加一种流动感。从绘画原理上说,斜线和曲线往往比直线更富于流动感。古代诗人很懂得这个道理,创造出不少佳句,如杜甫《水槛遣心》诗中写出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名句,如果把微风中的燕子写成微风燕子飞,那就兴味大减了。疏影横斜配合水清浅的水边倒影,按照美学原理来说,它不仅具有以小见大的因素,而且可以从水边的梅花倒影中,获得一种透明感和立体感,给人以美好的遐想。暗香浮动配合月黄昏的朦胧色彩,更显出梅花的香气清幽。有时候,诗歌的朦胧意境要比明朗的场面更加迷人。这样,象征清秀高洁、不染尘俗的梅花,被这两句诗描绘得神态飞动,而且它只能是咏梅。据说苏轼有一天和几个朋友欢叙,其中一人说:这两句诗拿来咏杏或咏桃李也可以。苏轼说:可则可,但恐杏花、李花不敢承担。这句风趣的话引起一座大笑。因为用来衬托桃李杏花的应是明媚的春光,而不是水清浅月黄昏,再说桃李杏花应该是繁花似锦,而不是疏影暗香,所以这两句只有用在形容梅花上,用在其他花卉上就不合适了。

    这首诗特别是这两句诗影响大得很,清风千载梅花共,说着梅花定说君。(吴锡畴)姓名犹寄梅花上,一度开时一度香(杨公远),确实,使林逋千载留名的,除了他的隐士生涯,便是他的梅花诗了。辛弃疾甚至断言,若无和靖即无梅。其诗中的疏影”“暗香一联,因其光与影,气与馨的融合传神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赞语更多。如张炎:诗为赋梅,唯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源》)朱淑贞:当时寂寞冰霜下,两句诗成万古名。(《吊林和靖》)疏影”“暗香这两个新颖的意象,鲜明又微妙地表现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闲静的气质风韵,深得梅花之魂,成为梅的代名词。后来南宋词人姜夔创制了两首著名的咏梅词,即以《暗香》和《疏影》作为词调名。由此可见林逋这首咏梅诗的影响。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大约是王安石隐居钟山后的作品。此诗追求的,是梅花超尘拔俗的意境。这里说梅生墙角,有寂寞之意。墙角二字,与其说是写实(眼前景),倒不如说写意(胸中情)。王安石辞归金陵,其境况自然不同于往日的轰轰烈烈,而有点象墙角之梅,不免有些冷冷清清,容易被人遗忘。不过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悲惨凄切,反而为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傲岸清高,感到一种解脱的宽慰。隐居生活是冷落的,却可以保持内心的宁静,避开尘嚣的纷扰。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两句则是写情中景,远远望去,墙角残雪一片,莹白如玉。但那不是雪,是盛开的梅花,因为寒风正不断地送来香气。这样大冷的天,到处是雪,梅花经一夜风霜,偏又向雪中开,所以花光雪色浑然难辩。不是雪响应了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梅花的白以及诗人对之疑惑的细微心理活动。暗香则写出了梅香清幽淡雅、若有若无的特点。从元稹露梅飘暗香(《春月》),到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暗香几乎成了梅香的代称。诗人把它同遥知相对而出,则进一步写出了梅香的隽永浮动。应当说,没有情绪的平和与感觉的灵敏是难以捕捉到这暗香的。诗的后两句从感觉写来,生动地道出了白梅素雅不艳,温馨不浓的风韵,微妙地寄托了诗人甘于淡泊隐居的情怀。

 

咏梅名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已《早梅》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

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辛弃疾《临江仙.探梅》

    纵观咏物词的创作,都是以物为观照的主体,力求能深切地体物”“状物,达到尽物之态穷物之情。但具体分析起来,由于侧重点不同,所取的角度不同,所以产生不同的结果。一种是以旁观的角度,侧重在写物、体物,其所偏重的是客观物体的再现,具有写实性、形象性,充分表现所咏物象的特点,这其中自然也融进诗人的审美情趣。另外一种则以表意为主,物象只是寄寓思想意兴的工具。其所描绘的外在物象,只是作为表现自己主观意念感情的象征。前者以形为主,后者以意为主。就好比中国画中有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前者着重写实,后者重视神韵,也就是我们说的意。胶片中所举的咏梅名句前后二句便大致分属于这两种。咏物诗的这两种侧重,其发展若走偏的话,前者会是过份拘滞于外物,而后一种则太偏重内在意念,造成意念大于形象,甚至造成外在物象的失真和变形的结果。理想的咏物词应当物我同一,身与物比,意境两融。如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都能使所咏之梅既具有写实品格,又具有象征品格,成为既是物象本身,但又超越物象本身的双重性意象,做到再现和表现的统一。

    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在众多的咏梅诗词中,堪居上品: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生平特别喜爱梅花,一生中曾写过160多首咏梅的诗词,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陆游酷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气节。他称赞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歌赞梅花的高标独立、贞洁不渝,颂其傲霜凌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品格。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梅花的确也是陆游品格的写照,与其说是咏梅词毋宁说是词人的自画像。正如其《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真正进入元人景元启所叹梅花是我,我是梅花的境界。虽屡遭谗诬,历尽挫折但他决不改变自己恢复中原、反对权奸的主张。

    此词咏梅,说梅花经风雨而飘零,被践踏成泥土,香仍如故,品德何其高洁。陆游以梅花精神自喻,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

    上片感遇。点明时和地,写梅花的所居非地,所遇非时,驿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这梅花竟是生长在驿外断桥边,桥既已断,则无人经行,少有人迹,梅开梅落也就无人欣赏,开无主既为谁开,有认识赏之意,这句或是写实,但却从中见出词人的不遇之慨。已是二句,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

    下片则寓意于物,借梅言志。无意苦争春,不去和那百花争艳,只是以自己的素色静静地在寒冬里开放。在这里,字有隐射繁华场和功名利禄之意。无意争春,群芳不妒什么呢?因为梅花太美了,太高洁了,有它在,众花便被比得黯然失色,它们自然要妒。这群芳是影射现实中的群小妒贤,无能之辈妒才,这种现象自古皆然。陆游即使不去追名逐利,可仍然会遭到非难和诽谤。最后两句借梅花表现自己的操守,一任群芳妒,既便是历尽磨难,粉身碎骨,也不改其本质的芳香,留得芳香在人间。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作者身世与人格的投影。梅花的芳香是不死的,词人的高洁人格也是永远不死的。以前曾有人说,这首词有自悼自伤的消极成份和孤芳自赏的意味,但我以为,黄昏风雨,寂寞断桥,那是时代氛围的写照,说词人消极是没道理的。事实上,我以为词的主要精神是积极的,词人在词中对周围恶浊的环境、群芳嫉妒的卑劣行径以及自身遭受的种种迫害,所表现出的高度蔑视,是令人感佩的。咏物词贵在不离不即不粘不脱,做到托物寄意,物我相融。此词不雕镂梅花形貌,而着重摄取其神韵,借以自我写照,是咏梅的上乘之作。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主席的词中有一种充满乐观的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将字突出了,不争春而报春。

    这两首词,就所咏的物象梅而言,描摹再现十分传神,而对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意念而言,则是巧妙的隐喻和表现,两者高度融和叠合,从而产生回味无穷的魅力和效果。

    以梅花写心境的介绍姜夔和李清照的两首词:

 

《暗香》

[]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兴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忆曾携手处,千树压,

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这首《暗香》和姜夔的另一首也是写梅的词《疏影》,同为著名的咏物词。宋代著名词论家张炎说:诗为赋梅,唯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唯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词源》)张炎对林逋的《山园小梅》和姜夔的这两首咏梅词的评价是很高的。姜夔的这两首词并不一定有什么重大社会价值,但它却能从现实的梅景中引起诗兴,摘林逋著名诗句为词牌名,适当地提炼和化用某些和梅花有关的典故,并由此生发开去,雅而不涩,意到语工。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关于这首词寄寓了什么,过去有许多说法,但都难以指实。实际上,作者就是借物怀人,借梅花来写心情的。写的是所见所感,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慨叹。从字面上我们将它通译一遍,再来分析它的艺术所长:

    语译其意:

    明月呵,你总是清辉依旧,谁能计算出,你多少次映着我在梅下吹笛,

    那时,笛声把心爱的人从梦中唤醒,在清寒中为我摘取枝头的梅花。

    当年我何逊一般满腹诗情,而今你我渐老去,笔下再无热情激荡。

    只怪那竹林外,稀疏的点点梅花,还和过去一样幽香,从竹边飘飘而来,把我周围浸透。

    处独江南水乡,我伴着寂寞,独自羁留边远的江乡。

    我一枝红梅在手想寄给你,可叹夜来雪深路长,无由相寄。

    我心中惆怅,面对着翠绿色的酒杯,我泪湿衣袖,面对窗外红梅,相对无言,又沉入回想:

    在那西子湖旁,你我携手的地方,千树梅影压着湖水,

    那么清,那么凉。风吹花瓣片片飞尽,几时你再回我身旁?

    词以咏梅为主干,抒情怀人,所怀之人即词中所谓玉人。为什么怀人要出以咏梅呢?只因梅花是当日情事的见证。词人以梅花为线索,通过回忆对比,抒写作者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

    全词可分为六层。上片,开篇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为第一层,从月下梅边吹笛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起笔就从烘托气氛着笔。在朦胧的月光中,词人身倚梅树,横笛而吹,那时作者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赠,赋诗言情,境界何等幽雅,生活何等美满!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两句笔锋陡转,境界突变。何逊是南朝梁代诗人以写梅花诗而著名。在此,作者是以何逊自比,说自己年华已逝,诗兴减退,面对红梅,再难有当年那种春风得意的词笔了。这是第二层。咏物词,一般都不在字面上露出所咏之物是什么,这里,咏梅却点出字,也的确有点例外,在当时情况下,唯有大手笔才敢于如此。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是第三层。这两句写花木无知,多情依旧,把清冷的幽香照例送入词人的室内,浸透着周围的一切,撩人情思。这就有点像苏轼的明月不谙离人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的意思。

    下片写身世之感,从江国正寂寂红萼无言耿相忆是第四层。叙写独处异乡的冷清寂寞,内心情感波澜起伏;先是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路遥,风雪阻隔,难以寄到。翠尊指翠绿色的酒杯,想借酒浇愁,但面对盈盈翠盏,反而是酒未到,先成泪,;最后,作者想从窗外红梅身上来寻求寄托并借以排遣胸中的别恨,然而引起的却是更加使人难以忘情的回忆。

    “长忆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两句是第五层,其中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的名句。千树梅花,迎寒怒放,掩映着西湖的万顷碧波。它以凝炼之笔写出了西湖梅花的特点:千树写梅树之多,一个字,写出了梅花盛开时的气势。写冬天西湖的水不说字,而用寒碧二字,是就它的温度与颜色加以形容,使人可感可见,冷峻之中透露出热烈的气氛。写梅如此,古来罕见。这两句说明,词人最难忘情的是西湖孤山的红梅,它傲雪迎霜,幽香袭人,压倒凛冽的冬寒,他们当时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携手相游的,何等惬意呵。词脉发展到这里,终于形成高潮。

    结尾两句又是一层,词笔顿时跌落,回到现实中,眼前景和心情一样:唉,片片吹尽。

    这首词妙在对比。旧时月色与眼下月色并无不同,不同的是词人的感受。回首当年,与玉人携手,踏着清幽的月光,冒着早春的薄寒,漫步西湖,摘梅清赏,那是何等的光景。而眼下却是青春逝去,孑然独处,竹外数点梅花寂寞地开着,冷香唤起词人的一怀愁绪,抚今追昔,此情何堪?但怪得字下得准确细腻,犹言你这久违的梅花,何事又来打扰我这落寞的旅人,来提醒我折磨我这颗寂寞的心呢?当年的曾携手处的梅花是千树压、西湖寒碧,梅花的繁盛,象征着往日美好的年华和热烈的爱情,而这与眼前的只有竹外几点疏花和片片吹尽的前景相比照,更驾驶了凄凉感伤的情调。

    李清照有一首咏残梅的词,既是咏梅,也是自我写照。主观抒情性很强。

 

《满庭芳》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昼锁,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籍,不耐风柔。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上片词语间流露出作者被压抑的情绪,这由”“”“深幽等用语中可以看出,似乎心情慵倦。上片末句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用了一个典,何逊是南朝诗人,爱梅花至极,据记载:何逊在扬州时,住处有梅花一株,他经常在梅花下咏诗,当梅花盛开时,终日徘徊在花前不离开。何逊对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闷的心情所致。杜甫诗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李清照用了何逊的典故兼用杜诗句意,按她的理解,何逊在扬州是寂寞的。现在,她在寂寥的环境里面对梅花,便有与何逊心情某种共鸣之感。

    下片从来知韵胜,是李清照给予梅花整体的赞语。是风韵、神韵,是形态与品格美的结合。说梅花韵胜,它是当得起的,而且从来赢得一致的称赞。她肯定了这一点之后,却不再多说,转过笔来写梅的不幸,以及不幸零落后所显示的格调。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有被践踏摧损之意。梅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有花之娇弱特性,因而也难以禁受风雨的践踏摧损。最终定是零落成泥碾作尘,这是花的一般的必然命运。香消雪减,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说明其飘谢凋零,丰韵不存。这本应使人产生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春恨,但词人却认为最好还是莫恨须信道,雪迹情留。”“扫迹即踪迹扫尽,难以寻觅。这句是说,虽然踪迹难寻然而情意长留。难言处,良霄淡月,疏影尚风流。是补足情留之意。难言处似乎还有与作者身世的双关的做含意。想象在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的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显示出梅的俊俏风流,应是它扫迹后留下的一点情意。明年,这梅枝还会有梅花重开,并带来春的消息。良霄淡月,疏影尚风流。是佳句,突出了梅花格调意趣的高雅。这样的结句使全词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对未仍存有信心的精神品格。

    这首词与李清照那些抒写离别相思和悲苦情绪的作品一样,词意深婉曲折,音调低沉谐美,富有女性美的特征。

    另有一首咏梅词基本上也是这个格调,其中有两句比较有名的词句: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李清照《孤雁儿》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病逝后,把她一个人抛在人地生疏的江南,心情异常凄苦,在又一年梅蕊初绽时分,作者睹物思人,写下这首词这样的句子。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寻觅觅之情;没个人堪寄,又写尽了怅然若失之感。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李清照《孤雁儿》

    好象一声笛曲,催开了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用意颇似李白的一句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然而梅花惊破一语更为奇警,不仅说明词人在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在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这就是对赵明诚的忆念,然而意思在这里表达得很含蓄。

    再看一首今人仿古意所做的梅花诗:

《看梅》

 

江南梅

 

雨里看梅

 

梅在陆游的桥边

黄昏凄清

这绝世的孤芳

清香着断桥的风景

是何年何月何故落下的种子

从岁月纵深处

挺起傲世的风采

任车马辚辚,红尘滚滚

零落尘泥也是香土啊

冰雪不屈的傲骨

年年岁岁,把春天唤醒

 

月下看梅

 

梅在易安的案前

疏影横斜

谁对月弄箫

如水的浓愁漫上枝枝梗梗

今宵花落

谁又在千年之外的昨日

含泪品味

"扫迹情留"的心情

总是红颜消陨才等来春的脚步啊

那在诗里画里风流不衰的

只是一份轻轻浅浅的孤韵

 

二、咏水仙诗词

 

    水仙,是素洁和美的象征。在岁暮天寒,群芳俱寂之际,水仙花凌寒吐艳,开出冰肌玉质的花朵,飘逸着芬芳淡雅的清香,并始终持着亭亭玉立的秀姿和冰清玉洁的神韵。水仙有许多美名:如雅客、玉玲珑、女史花、凌波仙子等。水仙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外貌,而更在于它那高贵的气质和神韵,如果说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话,那么水仙更是圣洁的花,它不需要任何养料,直接可在清水中生长,根本不与淤泥为伍,更不依附攀援而求生。它要求人的极少,而给予的却很多。它的幽香是独特的、幽雅的,不象栀子花、桂花那样浓烈,又不象兰花那样素淡和孤独,它笑靥淡淡,楚楚可人。可以说,水仙是以它独特的风韵格调、清香雅色赢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的。

    水仙既然历来以色雅、香清、姿美、品高而著称,便令多少文人雅士为之倾倒,名篇佳作俯拾皆是。

    咏水仙名句

    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水中仙子来何处,翠袖黄冠白玉英

    宋代诗人刘邦直的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

    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

    明代诗人李东阳的淡墨轻和玉露香,水中仙子素衣裳

    这些雅韵欲流的名句,更令水仙生色,妙趣横生。

    咏水仙最著名的是黄庭坚的这一首诗: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

【宋】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王充道:作者在荆南(今湖北江陵)时的友人。作咏:即作诗。

    黄庭坚在这首诗中突出地写了水仙那种圣洁的美。诗的开头他活用了曹植《洛神赋》中写宓妃的典故: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是形容洛水女神宓妃的神奇美丽,说她在水波上面慢慢地行走,所穿的罗袜也蒙上了灰尘。本诗开篇两句就是利用这一传统形象加以改写的: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诗句形容这位穿着罗袜在水面上轻盈缓步的女神,由于罗袜附着纤足,有如新月一弯,走时便也象新月在移动。凌波:在水面上。微月:即新月。诗人在这儿把水仙花给予人格化了,写了她的茕茕孑立和她的超凡脱俗,窈窕的新月,朦胧的寒水,一个婷婷玉立的少女在水上盈盈微步,这是一种非常美的意境,是一个富有诗情的画面。这种意境会使人产生一些联想:这样一个美貌而孤独凄楚的女子,在这样的月夜、这样的寒水中徘徊,那她是不是有着什么难以言说的哀婉与凄苦?于是诗人干脆以为这寒花就是令人梦回萦绕的断肠魂。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断肠魂是指悲伤的魂灵,这两句是诗人由花名水仙而发生的想象。不知道是谁将她的断肠招得来,种成在冷天开放的水仙花,来寄托她深深的愁恨。愁绝:即绝愁,深愁。它作为美丽而凄苦的象征是用来寄愁绝的。在这儿,诗人既写了花的形象与外在的美,更写了孤独的花魂,它的性格与气质。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这句是说水仙花既香且白,赢得多数人的喜爱。倾城:一城的人都为之倾倒。山矾:树名,春天开很香的小白花。这句是说:水仙与同样在早春开花的山矾和梅花为伍作伴,如兄如弟,同样地素白芳香,有倾城之姿。无疑,水仙是万花中的高品。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这两句是说,这郁孤的花魂,这凄艳的花儿太令人伤感,太使人肝肠寸断了。多情的诗人几乎随不了这孤独的断肠魂所幻化而成寄愁绝寒花,杜甫有江上被花恼不彻之句,黄庭坚与水仙相对,倒象真受到花情绪的传染,才领会到被花恼的滋味。为消释心中幽怨,还是出门摆脱一下,到门外去看看长江吧,把内心的烦忧付之一笑。这里,诗人除了有体察事物的细腻

    与敏感外,更有一种超然豪迈的达观气概,所以他能进得去,出得来。他很快被外界的滚滚大江的豪迈气质感动了而豁达地畅怀大笑,一扫幽怨孤独,那哀婉的情绪也就冰释了。相传黄庭坚在荆南客居时,曾经爱上了邻居一位幽闲美丽的姑娘,但她后来却另嫁了。在《次韵中玉水仙花》中,诗人曾将她比作水仙花,发出了可惜国香天不管的叹息。这篇诗可能也与这一情事有关,但诗人却似乎是要从沉溺的感情中求的解脱,最后两句便体现了这一点。

    这首水仙诗就象是一幅高古淡雅的水墨画,善于写意境,善于用烘托。它极写了水仙的个性,它不仅写了水仙的个性,也展示了诗人的细腻多情。世间若无此多情的诗人,又有谁来领悟这水仙之神韵呢?黄庭坚可以算得上此花的真知音了。

淡墨轻和玉露香,水中仙子素衣裳。

风鬟雾鬓无缠束,不是人间富贵装。

——李东阳

 

三、咏兰诗词

 

    (一)兰的审美欣赏

    兰是一种名贵的花草,不同的文化素养、审美水平、年龄个性和人生抱负,对兰欣赏的深浅程度也不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概括起来,赏兰可从"香、色、姿、韵"四字加以领略。

    1)香 可说是兰的精髓。古人所说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来形容它,可说是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

    2)色 主要指花色和叶色。对于兰花颜色的变化,赏兰者的看法并不一样。昔日文人雅士大多喜爱单一颜色的兰花。例如"秋兰素""白墨素""绿墨素"等。有位诗人曾吟曰:"绿壳周身挂绿筋,绿筋透顶细分明,青青霞晕如烟护,确是真传定索心"。表明对素心兰确有不寻常的欣赏价值。后来,对赏兰的注意力从过去的单纯观花,转移到观叶方面来。明代张羽就曾有"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的诗句。  

    3)姿 即欣赏兰的整株的姿态美。这包括了花姿、叶姿和体姿各个部分。喜爱兰的人认为它有叶、有花、又有香,可称得上是花中的尤物。宋代王贵学曾赞曰:"挺挺花卉中,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时而啬香,唯兰独并有之。的确,兰花的体态异常优雅,它株形平稳,骨格俊秀,在无花之时,叶片疏密有致,气宇轩昂,临风摇曳,婀娜多姿。各花之间,刚柔兼备,顾盼呼应,显得异常端庄素雅。

    4)韵 是指兰花的神韵。表面看来,这种感觉似乎相当抽象,但实际上它是香、色、姿的升华,是外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具体说来,就是人们在欣赏兰花时,在脑海中产生的联想和内在感情的抒发,在美学上称之为意境美。德国有位哲人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那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审美水平,是很难在欣赏中获得韵味的。诚然,兰花神韵的内涵,也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抱负的人对人生也有不同的追求。这里所说的神韵旨在理解兰性的真缔,从赏兰的深化过程中,打开智慧之窗,悟出某些相关的哲理,探索走向真、善、美的阳关大道。

 

    (二)兰花的文化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深厚的兰情结。兰是花之骄子。兰与儒学传统中人格定位之间能够建立对应关系,首先与它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兰花叶态绰约多姿,色泽终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洁,具备了符合民族审美趣味的形式;从兰花的外形、姿态、生存环境、内在气质方面,人们更多地习惯于对兰的象征意义进行诠释,并且成为一种固定的符号、定向的语码。所有爱兰、植兰、赏兰、咏兰之人,都从兰花身上吸取道德的力量,从而自觉地塑造、提升、升华自身的人格与胸怀。

    其社会学意义亦由来已久,它以独有的天姿神韵,最早介入古典贵族生活的各个侧面,最早载入历史典籍,并进入了儒者的审美视野;孔子,是最初奠定兰的文化内涵的人。怀才不遇的孔子在外周游十多年,始终没有得到任用,于自卫返鲁途中,见兰花独茂,与众草为伍,顿起身世之感,孔子有诗: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

    兰花的人格象征是高洁、幽贞。孔子又说过,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在厄》。而且,孔子关于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美德境界,亦成为先秦时期儒家的共识由孔子起,确立了兰与儒家人格的内在联系。孔子的感慨,对后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兰当为王者香一句,几乎所有涉及到兰花的文章、著作都会提到它。此句的本意是兰应当为王者提供香气,即兰花应是国君欣赏的高级花卉,亦是从贤者为臣为相辅佐国君之角度设喻的。但后来的兰学著作中,却改为兰有王者香王者之香

    兰的文化内涵既可发展为孔子那种当为王者香的理想和不为贫贱失意所动的人格信仰,亦可发展为屈原个人美德的保持与追求:

绿叶兮素权,芳菲菲兮龚余。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屈原

历代诗歌咏颂兰香的更是不胜枚举陶渊明《饮酒》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陶渊明《饮酒》

    清代著名文人群体扬州八怪也都十分喜爱画兰,有着大量的关于号称四君子和梅竹兰菊的题画诗。特别是郑燮,专画竹石兰草,请看他的画兰题诗:

 

《题画兰》

 [] 郑燮

昨宵神女降云峰,折得花枝洒碧空。

世上凡根与凡叶岂能安顿在其中。

 

《咏兰》

 [] 郑燮

习得沙壶花正开,化为空谷不凡材。

耳闻鼻臭同心语,先在王朝御史台。

    在扬州八怪等兰花题材的诗画中,坚持操守,张扬个性成为共同的主题。可以看到儒学传统的人格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如由推崇王者香的高雅变为崇尚个性的张扬,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自赏变为不改其志的坚贞,这是儒学注重个体道德修养的传统在新的现实环境中发生的衍变,它们并没有突破或逸出儒学的价值范畴,而是对传统人格定位的补充、延伸。

2[_i+Z_x_~_w0兰作为一种人格的象征,它的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总之,兰象征了儒学的人格理想:德行高雅,坚持操守,淡泊自足,独立不迁。

    附:兰花诗十首

 

《古 风》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于五松山赠南陵赞府》

 [] 李白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芳 兰》

 [] 李世民

0春晖开禁苑,淑景媚兰场。

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感遇》

 []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感遇》

 []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幽兰花》

 [] 苏辙

李径桃蹊次第开,穠香百和袭人来。

春风欲擅秋风巧,催出幽兰继落梅。

珍重幽兰开一枝,清香耿耿听犹疑。

定应欲较香高下,故取群芳竞发时。

 

《秋兰已悴以其根归学古》

 [] 朱熹

秋至百草晦,寂寞寒露滋。

兰皋一以悴,芜秽不能治。

端居念离索,无以遗所思。

愿言托孤根,岁晏以为期。

 

《咏蕙》

 [] 朱熹

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

适意欲忘言,尘编讵能老。

 

《兰涧》

 [] 朱熹

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

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 

 

《兰花》

秋瑾

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

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

 

四、咏菊诗词

 

    (一)菊花的花品

    中国的花文化之所以這么发达是因为这些花都被寄予了人的希望,每一种花都有花品。花品这就花的人文含义。

    菊花的花品在传统的花文化里是品位非常高的。它的花品表现在这样向方面:

    第一个方面,菊花是一种高雅脱俗的花,就像古诗中所讲的,与君一醉一陶然(白居易),菊花宁可枝头报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所)这样的品格,都是非常高尚的。菊花临冬开放,冒霜而吐颖,能顶着风,冒着霜而吐出自己的花蕊,这是一种阳刚之气,很值得赞美的阳刚之气。而且在菊花开的时候,其他的花都已经凋谢了,它一枝独放,也显得它与众不同,这是它的第一个花品;

    第二个方面,菊花是一种非常朴实的花,它的朴实就在于只要你投入了劳动就会有收获,菊花开的时候正好是庄稼收获的季节,也给人一种秋收丰厚丰盛的感觉,这是菊花向我们展示的非常美好的一面。

    第三个方面,菊花的颜色是纯粹的正色。即所谓的后土之色也,古代认为黃颜色是中华民族最高贵的颜色,所以叫正色,即最正的色。我们从来没有称自己是黄种人,那是西方人称我们的。因为我们认为这种颜色正合适,所以认为菊花的黃是最高贵的颜色。它在我们的哲理里面具有崇高的地位,《易经》里曾经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礼,美在其中而发于四支,美之至也。就是说我们只要做到做人的道德,要守中,守正,不偏斜,我们就由这种灵魂而表现在行动上,这就是最美的。菊花就是被赋予了這种人文的含义,就是有这样的一种被叫做正黄的正色。

    古代的咏菊诗大多都是从菊花的花品着眼的,举一些诗例:

 

《赠刘景文》

 []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記,最是橙黃橘绿时。 

    苏轼这首诗是一首赞美残菊的诗,特别被人称道的这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虽然残了,但是它那枝叶仍然在冷风之中表现出一种高傲的那么一种气质。这也正是苏东坡他自己一种性格的体现。所以不光是盛开的菊花有它的美,连开败的菊花仍让人感觉它一种坚毅的生命力,它好像在告诉你虽然今天秋风一起宣告着百花都凋零了,似乎我也在随着它们要凋零了,但是你看我这姿势,明年我还来。还是這种残菊具有這样一种气质的,那无论如何是一种王者之气。这些气质都是人所赋予它的一种人文性格,赋予了一种秉性的东西。

    下面的三首诗同样也是如此: 

 

《晚香轩》

 []高启

不畏风霜向晚欺,独开众卉已凋时。

地荒老辅苔三径,节过重阳雨一篱。

秋色苍茫人醉少,寒香落寞蝶先知。

山翁独念同衰晚,坐对幽轩每赋诗。

 

《寒菊》

 []郑所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

秋瑾

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

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

 

    (二)菊有隐者之风----陶渊明与菊

    提到菊花,一般提到最高的品位就是提到陶渊明。菊花真正进入审美领域,得力于诗人陶渊明,与梅花的传神,得力于林逋一样。古人说自有渊明方有菊。这并不是说有了陶渊明才有菊花。菊花古已有之,陶渊明也不是第一个描写菊花的人。这是说,陶渊明诗中的菊花形象第一次使人们刮目相看。是陶渊明第一次塑造了超利又存在于生活中,挺拔于山野又给人以慰藉、既有香色又平淡无奇,包孕了高风亮节的德性也指向审美,既是失意人的寄托,也是进取者的象征,既有点缀风光又有难以言传的深意,既实用(入酒)又高雅(助兴)的品格、韵味、意趣和志向这样一种菊花形象。陶渊明挂印归田后,南山田园,东篱秋菊成了他的精神寄托和闲逸心境的载体,他写下与菊有关的诗为数不少: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自由的飞鸟,灿烂的秋菊,白云蓝天,东篱南山。诗歌所传达的景物、寄托的精神、造成的意境和渲染的氛围是那么幽杳和清淡,那样的自得和陶然。陶渊明的菊花(含东篱、南山、飞鸟)表达了一种美的自由-------真正的美的自由。

 

《和郭主簿》

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珍秀姿,卓为霜下杰。

 

《饮酒》(其二)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衰露掇其英。

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是野菊花,即原生野生菊,它的形状比较简单,但是它的姿质很美,很有一种野逸的神态。过去的诗人和画家受传统文人的那种情怀,即野逸情怀的影响,往往取材于野菊花。也就是说,诗人和画家笔下的菊花多半就是陶渊明所喜欢的那种野菊花。

_we_u7@ f"L0故称菊花有隐者之风。连陶渊明的赏菊喝酒后来也成为文人高雅生活情趣的一种表现。曹雪芹的《红楼梦》有那么一处,就是许多姐妹们和宝玉等在一块儿吃螃蟹,喝酒,雅兴很高,接着做诗来比才,前后做了一共是十二首诗。曹雪芹也是一个大诗人,写了十二首菊花诗,最后是林黛玉魁夺菊花诗,其中的有句诗就语关陶渊明,写得很有特色: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这也算是菊花诗中的一个精品了。

 

咏菊(一)

曹雪芹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咏菊(二)

曹雪芹

 

已卷西风半吐香,不关冷月不关霜。

阑珊梦醒迟迟日,寂寞心仪淡淡妆。

野水篱边秋饮露,宝瓶窗下砚承芳。

芙蓉相与盟前誓,肯守寒枝莫自伤。

 

咏菊(三)

曹雪芹

 

偏到西风始放香,为谁憔悴冒风霜。

月傅淡彩痕尤瘦,露浥清姿影带妆。

本以高情难入世,何曾着意为清芳。

不独菡萏参差梦,碧水凉风各自伤。

 

    咏菊名句

朝饮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離騷》)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漢武帝 劉徹)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代 元稹)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开百花杀。(唐 黃巢)

 

五、咏荷诗词

 

    没有一种植物象荷花这样在精神上被赋予圣洁的光环,在文化上被赋予深刻的内涵。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荷花(即莲花)是释迦牟尼的宝座,它是不受轮回的污浊环境影响的佛的本质。魏晋时期,佛教东移传入我国,作为佛教净土代表的荷花(佛教多称莲花)丰富了中国荷花文化的内涵。可以说,中国人的荷花情结由来已久。北宋文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里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可亵玩焉。正是因为荷花具有许多其它植物所没有的精神和文化内涵,艳丽的色彩和优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所以观赏荷花常常成为中国人热衷的爱好。

 

    咏荷名句

    1、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

    这三句,白描宿雨初晴时的风荷神态,极为生动传神,是全词的警句。意为朝阳晒干了叶上夜雨留下的水珠,水面圆圆的荷叶清润如洗。晨风吹过,荷叶荷花随风舞动飘举。这样一个句子用字前后紧相呼应,恰如其分:因有宿雨之洗,荷叶方更显得其;初阳出来,宿雨很快就干了,这样,荷叶就必然轻盈,一一风荷举的摇曳多姿才有可能.一个字,刻画出风中荷花荷叶之动态,景象栩栩如生。此三句为咏荷名句。

    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

    李商隐这两句诗咏荷的角度和所有的咏荷诗的角度都不同,咏的是枯荷。即使花残叶尽,也能给人以灵感,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写尽诗人的闲情逸致。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绝《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的三四两句。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旅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远方的朋友,听着秋雨洒落在枯荷上的沙沙声,写下了这首很有情韵的小诗。首句竹坞无尘水槛清,写骆氏亭的环境清幽洁。次句写相思迢递隔重城,点明与友人相隔遥远,怀念深切。三四句从思念回到眼前景物上来,写的是夜宿地的情景: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阴霾不散,且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这第三句除了写眼前的实景外,还是为末句打伏笔作铺垫(由于秋阴不散,,所以会有雨;又由于霜飞晚,所以才留得枯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

    末句的意思是:水里仅有不多的已枯萎的残荷,留着它竟可以听听到这般有韵致的雨声。此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诗人的宿地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秋雨,雨点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片错落有致的音响,侧耳倾听,竟发觉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具一种美感和情趣。看来倒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的天气特意作美了。枯荷,本给人一种残败衰颓之感,本无保留的价值,可在诗人笔下却别具有一种美。读者仿佛透过诗句听到雨洒枯荷,如大珠小珠碎玉迸溅的声韵。这里不说望雨而说听雨,自然是因为夜宿的缘故,但主要的还是由于听雨蕴含着一种特有的意境与神韵。听雨能听出雨的意境和神韵的人,多半是宁静寂寥而略带伤感的人,是不喜欢艳不喜欢闹的人。审美情趣上别有幽情,偏向于雅淡沉静。枯荷与雨声正好营造了这种情趣和氛围,红楼梦中林黛玉曾说起她喜欢李商隐只喜欢这两句,可能和李商隐的审美情趣和心境上有相通的地方。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

    原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如果说前面姜夔的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写的是单支荷花的生动有趣,那么扬成里这里写的就是大面积成片荷花的壮观场面了。杨万里笔下的西湖荷花是接天荷叶,映日荷花,不可谓不壮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附荷花诗词四首: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阮郎归·初夏】

 [宋]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采桑子】

 [宋] 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

载酒来时,不用旌旗,

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

香泛金卮,烟雨微微,

一片笙歌醉里归。

 

【临江仙】

[宋] 叶梦得

不见跳鱼翻曲港,湖边特地经过。

萧萧疏风乱雨荷。

微云吹尽散,明月堕平波。

白酒一杯还径醉,归来散发婆娑。

无人能唱采菱歌。

小轩①枕簟,檐影挂星河。

①:奇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