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凿壁偷光的少年, 长大后怎样了?

 快乐老年435 2018-01-25

我们所熟知的凿壁偷光的故事大致是这样的:“西汉时期有个穷人家的孩子,名字叫做匡衡,十分喜欢读书,但是家里买不起蜡烛,而他的邻居家是有蜡烛的,晚上照得透亮。匡衡就把自己家的墙缝挖大,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书。这样匡衡坚持很久,终于成了有学问的人。”(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即使是现在看来,这个故事是非常励志的,可以作为劝勉学生们好好读书的正面教材,也是树立“典型形象”的绝佳材料。

然而,“小时了了,大亦未佳”的事故,也不在少数,这也就不禁令人疑惑,小时候这么努力的匡衡长大后又变成了什么模样呢,毕竟地,大凡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大多都不是死读书读出来的,也不见得小时候就有着“神奇表现”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对匡衡的生平有个大概的了解。

匡衡,是西汉人,具体生卒年份已经不可考证,只知道他的字为稚圭,家里住在东海郡承县,也就是现在的枣庄市峄城区人,他的家庭出身确实很不好,祖上都是以务农为生,因而生活条件比较差,当时在这种环境下,匡衡依然是努力读书,靠着帮人打工挣得钱来完成自己的学业。凿壁偷光的故事就是发生于这一段时期。

在各种书籍中,匡衡研究最多的是《诗经》,他也曾经拜过小有名气的博士为师,专门学习《诗经》。在《诗经》的研究上,匡衡可以说是小有成就,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当时就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即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也就是说,匡衡对于《诗经》有着独特的理解,听了他对《诗经》的解说,会令得人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尽管匡衡的学问很高,但是在仕途上有些磕磕碰碰。当时汉朝规定,掌握经学的博士弟子,想要做官是要经过考试的,匡衡也不能例外,为此他连续考了九次,最后才考得了丙科,被汉朝廷补选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然而,毕竟地,匡衡因为经学上的成就名声在外,收到诸多经学家的推崇,就连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奭对他也是印象深刻。

等到刘奭登基即位成汉元帝后,对匡衡也就另眼相看了。不久之后,匡衡被任用为郎中,又在短暂时间内升迁为了博士,给事中。当时长安地区正好说发生了诸如地震、日蚀等自然现象,匡衡借机上书,用《诗经》中的道理,劝谏汉元帝要减省开支,修行品德,远离奸臣,任用贤人,同时在老百姓中推行教化,弘扬正义之风。

匡衡的见解,还是得到了汉元帝的赏识的,之后他又被升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汉元帝对于《诗经》,有种莫名的热爱,最为喜欢匡衡为自己讲解《诗经》,匡衡也得以有着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皇帝,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汉元帝对匡衡还是比较信任而且带有一点崇敬的,匡衡的官职也是一升再升,汉元帝后来特意让他做了御史大夫。

这还不算完,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当时的丞相韦玄成因病去世,匡衡代为丞相,被封为乐安侯,可以说已经是“位极人臣”了。

匡衡在为官上,还算“正直”,往往都是以《诗经》为据,晓以大义。对于一些为非作歹的权要,他也是看不惯,不予余力打击,汉元帝时期的宦官石显,就是仗着皇帝撑腰,坏事做绝,后来在匡衡的弹劾下被铲除。

但是,匡衡也是有着失职的地方,汉元帝封他为安乐侯时,他的侯国封地本来只有三十一万亩,利用汉朝廷绘制的郡图的漏洞,他非法扩增四万多亩。

汉成帝即位后,他的这种行为终于被举报出来,匡衡也因此被贬为庶人。在被贬回乡里,没过多久后,匡衡就在家里病逝了。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