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望族里,多少府邸衰落在这场梦中

 昵称463039 2018-01-25

《红楼梦》从行文伊始,曹公便处处留笔,暗示贾府日后的箕裘颓堕。除了自述今日“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之外,还有“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和十二支暗示命运的曲稿,甚至于不惜借秦可卿的口,说出“登高必跌重”、“盛筵必散”的话来。

贾府在全书开始之时,已经是“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荣华,不仅有祖上承袭下来的军功勋爵,还有皇妃探亲的繁盛之喜。

这样的望族,恰似一棵根须繁茂的百年古树,若要倾颓也须如抄家时探春所说一样,“这样大族人家,若是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

不仅要先从内部腐坏,更要逐一斩断它的根须,松动它的土壤,动摇它的基本。

全书以宁荣二府为主要故事背景,其中还涉及了多个互通利益的名门望族,在贾府败落之前,这些名门望族中已经有大部分没落了。式微的友族在挽救来日的贾府时,也纷纷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

这些名门望族,有些是贾府的联姻亲族,有些是政治友好关系,我总结林府、薛府、史府、王府、甄府、秦府、李府、邢府、尤府、冯府、柳府与北静王等府邸的败落。

林氏是全书正文中最先衰落的望族,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也是世家出身,祖上曾袭列侯,既是钟鼎之家,又是书香之族,林如海本人探花出身,又是巡盐御史,所以才有资格做了贾府的女婿。从一定意义上说,林府也和其他三大家族一样,既有根基又有实力,是贾府发展壮大的助力同盟。

林府倒台是比较迅速的,《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贾母便匆匆命人接了黛玉过去,从此再没送回林家(中间那次回来只是处理林如海丧事)。

首先,贾母思念外孙女,为什么一定要留下长住,而不是让她时不时来探望一下?其次,按照常理来说,林如海即便不在了,世家之女也没有丢到亲戚家不管不问的,这显然失了名族礼仪;再次,如林府那样的人家,林如海想要继承人,过继一个也不是难事,但是他没有过继子嗣,也无续娶,匆匆送走黛玉也没想过接回来。

那么有可能就是:黛玉有必须离开的理由,贾母思念外孙女只是一个幌子,送走黛玉,让她处在一个相对平安的环境中才是实情;而林如海自己,则是迎接即将到来的覆灭。

这才有后来贾母安慰宝玉所说的“林家的人都死绝了”,这句安慰话,并非只是随口哄一哄宝玉,而是切切实实告诉宝玉,林家已经没人了,死绝了;设若林府还安在,贾母肯定不会说出这种诅咒姻亲的话来。什么情况下会在几年内府中族中所有人死绝?抄家灭族之罪!

接下来便是薛家。那篇描述贾史王薛的《护官符》我便不再摘录了,薛家颓败是从薛蟠携家进京时便明明白白,或许更早一些,从薛蟠之父去世开始。薛家是皇商,商人的利益都是比一般手艺人要高的,尤其是做皇家生意,还在户部挂名的,这便相当于是国有企业了。

薛蟠幼年丧父,老大无成,所以家里的事情都委托一些老伙计处理,老伙计处理和当家人处理,效率自然不一样,更兼得有些人欺薛蟠不谙世事,趁机拐骗,再加上薛蟠挥金如土,所以进京之时,京中生意“渐亦消耗”——当然这种消耗不是一日两日,而是自薛蟠父亲去世就开始了。

薛姨妈是王府小姐出身,比照王夫人夫婿的身份,薛姨妈的丈夫必定也是薛府的掌权者,他早亡后,以薛蟠打理经济的现状来说,产业应该没有多少交到族人手里,基本还在薛蟠手中,而最终很可能将完全没落在薛蟠手中。

除了早已式微的薛家之外,还有史家。史太君和史湘云外,文中没有再重笔描绘史家的人,可以说是四大家族中着墨最少的一个。

由史太君和史湘云的行事风格便可知道,史太君是史家富贵之时养出来的小姐,有眼界、有品位、有情趣、有才干;而再看史湘云,襁褓之中父母双亡,不得不跟着叔叔婶婶生活。

叔叔婶婶待她如何呢,宝钗曾经对袭人说过:“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都是他们娘儿们动手”。虽说没爹没妈的孩子容易被人欺负,也不排除叔叔婶婶苛待她,但从宝钗话里也可以看出,史家不是把家里针线活都交给她,而是家里的女人都这样做,史家虽然是侯府,日子也拮据了。

湘云大请螃蟹宴,虽然是宝钗助力,但也借宝钗的口说出了一句实情:湘云的每个月只有那几串钱,自己都不够花的。放眼贾府的姑娘们,谁曾沦落到钱不够花的地步了?(别说邢岫烟,她是因为接济家里和讨好丫鬟们。)

王家看上去是步步高升的光景,其实内里又有不同。林黛玉初进贾府,贾母介绍王熙凤的时候怎么介绍的?泼皮破落户。虽然是戏称,但也须是有根有据的调侃,也就是说,王家破落了,这个王家只限于王熙凤所属的族中那一小支,并不代表王家整体。

王家的主要人物除了已经嫁人的王夫人和薛姨妈之外,就是王子腾和王子胜了,王子腾节节攀升,由九省统制而九省检点,继而九省总督,最后更是荣升为内阁大学士,自然和王熙凤不属于同一支。那么单单衰落一小支算不得什么大事,王子腾所代表的王家,又是什么时候整体衰败的呢?

自然是从王子腾死掉开始的。一百二十回书中,王子腾是死于急症,和元春之死前后不足一月。先不说王子腾这样身份地位的人会随便用错药,单说这两个人一前一后便不寻常,元春是贾府的重要支柱,王子腾是王府的顶梁柱,这么重要的两个人相继意外死亡,说明背后有人操控。能够操控皇妃和内阁大学士命运的人,几乎呼之欲出,非皇室成员莫属,甚至王、贾都卷入了这场浩大的政治斗争。

对于一百二十回文,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也许曹雪芹本意不是让王子腾如此死去;但是从薛蟠打死冯渊、王熙凤弄权圈钱等事情下来,即便王子腾不知道他们这些人背后如此横行,也难免会受牵连。

书中明着写抄家的倒是有一个家族,江南甄家,一直是一个镜中世界的府邸,几乎和贾府呈对照模式,同样有几个小姐姑娘,同样有个大园子,同样有一个宝玉和一个疼爱他的祖母,连甄宝玉的性格都和贾宝玉有些不谋而合。

书中多次提到甄家,从前面出手阔绰的贺礼,到后来匆匆忙忙送来几个箱子,再到最后探春干脆利落地说出来:“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王夫人也曾当面跟史太君说起甄家如何获罪、如何抄家的。

所以甄府败落,一方面是影射贾府厄运到来的日子,另一方面也是贾府又倒下一个强有力的友族。

除了贾史王薛和甄家、林家之外,还有一个早早没落的大家,容易被人忽略,那边是妙玉代表的家族。

不知妙玉俗家姓氏,但是文中明明白白写着,她是官宦小姐出身,因为体弱多病,所以不得不出身道家,这个身世倒有些像极了黛玉,不过黛玉没去。

她的身份哪里贵重呢?王夫人要请她都得下帖儿,她自己有分瓜瓟、点犀礄、还有成窑五彩小盖钟,她随便一个喝茶的绿玉斗,“便是贾府也未必找的着这么一个的古玩奇珍”。她还还深谙豪宅贵人饮茶习惯,又是旧年雨水,又是梅花雪水;联句称得上是大观园的诗仙,可见见识是高于贾府众姑娘的。

那么她的出身,十有八九也不低于贾府,不过父母离世,家业早早消散了。

再一个衰落的,是秦家,秦可卿和秦钟的那个秦家。或许秦家不算望族,只是个营缮郎出身,但是小小营缮郎可以和宁府攀上交情,他从养生堂抱来一个女婴可以登堂入室做宁府的大少奶奶,自然是有深层的利益关系在的,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贾府外延的根基之一,只是不够深厚。

秦府的破灭,是从秦可卿的死亡开始的,可卿死了,秦邦业死了,最后秦钟也死了,秦家便真的消亡了。

李家其实衰落的或许比林家还早一些,因为李纨父亲只是“曾任”国子监祭酒,现在已经卸任了。

全文并未讲述李家何时衰败的,按照常理来说,如果李家还是兴盛,那么依照李纨荣府大奶奶的身份,自然免不了相互往来,谁家女儿嫁出去不闻不问,连一次归宁都没有的?即便是李家远在金陵,山高路远,也可以让佣人或进京亲眷来回递信的;尤其是贾府大活动的时候,比如史太君生辰、元妃省亲等等,从不见李家人前来庆贺。

再就是李纨的寡婶带着女儿前来投奔,如果李家还能养住一两个闲人,还有几个男丁足以撑起一府的生计,那么寡居的婶子是不必带着孩子来投奔侄女的,毕竟不是嫡亲的女儿,前来投奔也算是寄人篱下。

和李纨、秦可卿一样嫁到贾府的媳妇还有好几个,荣国府的邢夫人、宁国府的尤氏。

邢夫人家败落没有具体的时间,只是说她秉性愚犟,极为贪婪。贾府选媳妇也是有讲究的,必须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家,常见的便是四大家族相互联姻,而续弦相对来说可以略次一点,但也不是一般人家。

邢夫人和尤氏都是续弦,她们的娘家不如薛家、王家那么显赫,也未必有林府那般清贵,是比贾府等级低的官宦人家,这样人家养出来的孩子,多少还是见识过一点世面的,为什么邢夫人对儿女不依不靠,偏偏执着于积累金钱?那是在她心里,人不如钱更可靠,这样的心理,一般都是经历过严重经济困难的人才会产生的;而邢大舅后来拖着妻女投奔邢夫人,也说明邢家进入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尤氏的出身和邢夫人差不了多少,书中明确交代过,尤氏有个继母还带着两个没血缘的妹妹,那么尤家条件应该不怎么样,要不然尤氏的父亲大可以再娶一个正经人家的姑娘,何必要娶带着孩子的丧偶妇女呢?

后来这个继母还带着两个女儿投奔尤氏,正经说来,她只是尤氏名分上的母亲,她的孩子也跟尤氏没有半点儿血缘关系,投奔尤氏,要么是脸皮太厚,要么就是走投无路了。

除了书中那些与贾府有姻亲关系、政治合作关系的名门望族之外,还有几个家族与贾府有往来;这种往来不是通过贾政、贾珍这样的当家人,而是通过贾宝玉、薛蟠、贾琏这一类人,其中名头最大的就是神武将军之子冯紫英。

冯紫英在文中的那件“大不幸之中又大幸”的事情,是历代红学家热衷挖掘的问题,可以确认的是,冯紫英在政治上的参与远远大过宝玉和薛蟠,甚至有可能大过贾琏,他口中的大不幸,当然不是跟人打架、斗鸡走狗这么简单,有可能是牵连到政治前途甚至身家性命的事;之所以又大幸,是因为他险险避过了这一劫。

他在拒席中说“只是今儿有一件大大要紧的事,回去还要见家父面回,实不敢领”,之后却没有再提,他说到铁网山打围,这都不是随口一扯的内容,而是曹公早早埋下的伏笔;前面铁网山打围,获取猎物,后面很有可能自己就成为了别人的猎物。

再就是柳湘莲,书中明白交代,原是世家子弟,父母早亡,读书不成,酷好耍枪舞剑,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宿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偶尔还喜欢客串一下戏子,这样的人,家业不败光都不现实。更兼柳二哥自己也承认,天天浪迹浮萍,显然是个没家的人了。

最后一个,我在这里大胆猜测一下,是北静王水溶。

东平、西宁、南安、北静四位王爷里面,数北静王家的爵位最高最显赫。 “当日唯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尤袭王爵”。

北静王也是四王之中和贾府最为亲厚的人,不仅亲自参加秦可卿的祭礼,还与贾宝玉相谈甚欢,本人也谈吐容品皆不俗,倘或来日贾府获罪,他念及当日情义,必定是要伸出援手的。可是最后,贾府的命运却“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那么北静王究竟有没有施以援手?他在贾府抄家之时,还有没有能力施以援手?

很多人对黛玉和水溶之间的故事感兴趣。蒋玉菡送宝玉一个红汗巾(北静王给蒋玉菡的),宝玉转送给袭人,成就了袭人和蒋玉菡的姻缘;那么北静王也曾送给宝玉一串鹘苓香念珠,宝玉也拿去送给黛玉来着,唯一不同的就是黛玉掷而不取。

北静王这个红线究竟是帮宝玉牵的还是给自己牵的,姑且不论,我倒觉得这个物件有种暗示,念珠是御赐的,代表着皇帝的恩泽。宝玉将它送给黛玉,或许是日后希望黛玉可以逢凶化吉,在抄家没落的时候得到庇护,但是黛玉弃之不取, 表示黛玉没有接受这种恩惠,念珠还在宝玉手里,也意味着日后唯一能够被庇护的人是宝玉,这个庇护便来自北静王。

贾府被抄家的时候,北静王基本已经要退出光芒的王权周围了,他尽自己所力,也不过就庇护了一个没有做过坏事的宝玉而已。

之所以说退出王权光芒,是因为在文初,北静王是非常耀眼的人物。我的猜测依据来自宝玉路谒北静王,当时的北静王“头上带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他不仅是最早封王的,还有“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那时候的北静王可以说是风流人物,朝野瞩目。

看北静王且先看元春的判词,“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明显是死于非命;元春死于非命,就意味着贾府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了,而贾府亲近的是北静王,那么极有可能是北静王本人或他拥立的派系被挤出权力中心了。这时候,他的寒门聚集、高人汇聚,也就成了笼络民心,拉帮结派的证据。

这时候的北静王,恐怕能庇护宝玉,也已经是尽力之事了,他虽然看上去并没有太大的落差,但光芒已收,羽翼已经被剪落,勉强暂时保住王爵身份,实则毫无权力可言了。


窃以为《红楼梦》一书文尽周详,阅读者千人千悟,愿闻百家之言,增一己薄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