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升庵书法真迹

 桑子pt9n45ezwp 2018-01-25

    开栏语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明大理发端于3000多年前,是云南境内较早的文化发祥地,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均在此建都,以白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源远流长,文物古迹星罗棋布、蔚为壮观。然而,在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并不鲜见的是很多文化遗产、历史街区和大量的古代建筑,在人们的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一个个失去了原有的风貌,这些现象的产生除了种种因素外,公众和民间力量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及参与度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报从今日起,在《文化》和《三塔文史》版块开辟“八角亭”专栏,并在大理市龙尾古城保护协会的支持下,先期推出一批稿件,旨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唤醒公众对许多不可再生的、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热情,引起社会的更多关注,营造大家参与保护的氛围,从而达到加强保护的目的。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明代新都状元杨升庵书法真迹,在大理民间深藏400余年后,最近,在下关龙尾古城发现。
    杨升庵这幅书法真迹是一首五言绝句:“夜漂有仙舸,上月当水中。佳宾爱明月,游子惊秋风。”在诗的右边,全国著名楹联家赵藩先生(剑川人,白族)有亲笔批注:“‘新都有文宪公戍滇时,在叶榆(今大理)最久,士大夫家多藏公遗迹,咸同兵燹之浚,乃稀如星凤矣。此帧为明德石君所藏,萧散古逸,有晋人风格,洵公真迹之致,佳者石君其珍之。’宣统庚戌冬(公元1910年)赵藩   。”
    大理市下关龙尾古城内的西门巷前后三院是明代嘉靖进士石宝府第,石氏子孙世居于此,杨升庵真迹就是在这里发现的。此条幅的纸已由白变黄,被虫子蛀过的虫眼小孔很多,整条幅都起皱纹,有的字墨迹已脱落等。此书法杨升庵撰并书,是确凿无疑的。
    杨慎(1488—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名,任修撰,后充任经筵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议大礼,触怒了明世宗,被谪戍云南永昌(今保山)。其时,杨慎风华正茂,在遭受重大打击后把满腔热情倾注到学术活动中。与云南名士杨士云、李元阳、张含、唐锜、王廷表、胡庭禄、吴懋等七人,史称“杨门七子”相契最深,结为文字交,他们的出身和政治上的坎坷遭遇大体相似,这就使他们很自然的结合在一起,崛起于明代的云南文坛。杨门七子既是杨慎的学生,又是杨慎的诗友,在杨慎的影响下,他们的文学活动十分活跃,共同开创了明代云南诗歌蓬勃发展的局面。据史料:云南在元代以前著书者“寥若晨星”,整个元代,可考的著述只有8种。明初至正德150年间,著书者仅20多人,著述40多种。嘉靖以后至明末120余年里,著书者竟达150余人,各种著述达260余种。这些作者多直接或间接受到杨慎和杨门七子的影响。
    据杨镜先生编著的《大理古今诗人要事录》载,杨慎在大理感通寺写韵楼著述的第一部音韵学《转注古音略》对大理诗人影响很深,流传很广。杨慎在大理诗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享誉四个第一:诗词创作之多第一;诗词名作之多第一;镌刻诗碑之多第一;影响促进繁荣大理诗坛之功第一。据剑川白族著名诗人越式铭说:“杨升庵诗词有千万首,剑川沙溪兴教寺《海棠诗》:“两树繁花占上春,多情谁是惜芳人?京华一朵千金价,肯信空山委路尘。”是其千古绝唱,此诗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题刻诗碑于剑川兴教寺。
    据史家丰家骅说:“杨慎在晚年曾写了一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三国演义》的卷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就出自这部书中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被毛宗岗父子移置于《三国演义》卷首”。丰家骅肯定地说:“据查这首词的作者是明代大名鼎鼎的新都状元杨升庵”。笔者依据各种史料记载分析认为:《三国演义》卷首词,是杨慎晚年在大理或在云南创作是无疑的。
    杨慎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六日卒于昆明高峣水庄。李元阳悲痛万分,写了《哭杨修撰升庵》五古长篇,寄托哀思。赞扬杨慎:“独特三礼仪,斧铖不回头”的崇高品质。悼念他的逝世,是“天边文曜坠,地下不能留”、“点苍山上月,千古恨悠悠”。
(大理市龙尾古城保护协会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