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有座坚固城池,炮轰数日仍无法攻下,一俘虏上前说我有办法

 好了明理 2018-01-25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南明永历十六年(公元1662年)1月25日,郑成功率军进攻荷兰在台湾修筑的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 。经过艰难作战,侵占台湾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被击败,总督揆一无奈之下于同年2月1日签字投降,率全体荷兰人撤离台湾。

对于这场战役,我们所给予的关注实在太少。说起来,我们和千百年前的古人并无差异,对于陆权极端重视,以至于看台湾时总摆脱不了一种化外之地的观感,这也为台湾被殖民埋下伏笔。进入大航海时代后,欧洲人热衷于远洋探险,葡萄牙成为首个打通亚洲航线的亚洲国家,在与中日进行贸易的途中,看到一座美丽岛屿,称之为Formosa,音译过来就是“福尔摩沙”,这也就成了台湾在西方的别名。

不过他们因为贸易忙,并没有登陆,只是将其绘入航海地图之中,这就引起了西班牙殖民者的高度重视。此时的西班牙,早已在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占领了马尼拉。只不过他们遇到了同样野心勃勃的日本。在这一时期,丰臣秀吉曾派人前往台湾,带去了《高山国诏谕计划书》,想通过恐吓的方式使台湾主动归顺。

得知消息的西班牙人本想攻下台湾以先发制人,却不料没几年丰臣秀吉就病死了,于是此事也就拖了下来。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本想进占澳门、澎湖列岛的荷兰人受挫,遂转而攻台,开启了38年的殖民统治。这是台湾岛上第一个来自欧洲的政权,目的是作为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据点,与西班牙在亚洲相抗衡。

时间推移到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4月29日),2.5万人组成的大部队突然出现在台湾海岸线上,令总督揆一惊愕不已。对于这支军队的领导者,荷兰人并不陌生。早在30年前,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曾亲自与荷兰人订立条约,允许他们永久占领台湾。如今,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又率兵前来收复台湾。

在战争初期,郑氏大军都非常顺利。荷兰人只在台湾占据了一个很小的海湾,据点分别是热兰遮城和赤嵌城。郑成功登陆后,240余名荷兰火枪手主动出击,被郑氏大军诱入包围圈中全歼,主力尽失。而赤嵌城才守将由于准备不足,更是在郑成功的连唬带吓之下,乖乖选择投降。

说起来,郑成功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在战前拥有比较充分的准备,巧妙利用了地形优势。其次,这时的郑家军纪律性强、组织良好。第三,则是火枪尚未形成压倒性优势。由于火枪的射击准备时间是弓箭的十倍,因此很容易被精心组织的敌军伏击,一旦“三段击”的队形被打乱,火枪部队基本就会沦为活靶子。

然而热兰遮城却着实让郑成功吃了大亏,甚至差点儿功亏一篑。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发明了大名鼎鼎的“棱堡”,不足千人的马耳他骑士就能依靠这种城堡抵御数万名奥斯曼帝国士兵的进攻。对于方形的传统城堡,打炮可以先将城垛轰平,然后架设云梯以登城。然而对于拥有大量不规则城墙的“棱堡”,其高低错落的墙体提供了丰富的射击点,就算一处被轰塌,其余几处仍可迅速补防,因此敌军极难靠近。

眼见强攻遇挫,郑成功只能下令围城,这对战争双方无疑都是巨大考验。当时岛上农业生产很不发达,而清朝又将郑成功等人视为逆贼,因此郑氏大军几乎得不到任何粮草援助。无奈之下,郑成功只能靠诛杀贪官、带头减少口粮的方式来安抚官兵。荷兰人的状况也很糟糕,不过他们人少,所以靠储备食物倒也能够支撑一段时间。

在这关键时刻,一名叫罗狄斯的日耳曼中士主动投降做了俘虏,将棱堡的秘密和盘托出,连带着还详细讲解了欧洲人是如何攻占棱堡的。在专业人士的指点下,僵持不下的战争局面迅速改变,郑家军开始修建规模庞大的欧式堡垒。很快,热兰遮城附近的制高点上被炮火轰成平地,郑氏大军可以随意炮击热兰遮城。攻克后,郑成功将荷兰人逐出台湾,建立了台湾第一个汉族政权。同时又将该城更名为“安平城”,郑氏三代统治者均居住于此,因此又有“王城”之称。

有意思的是,无论在任何时期,各政权对郑成功的评价都是正面的。施琅收复台湾后,康熙皇帝称其为“南明遗室”,允许郑氏后裔将其灵柩迁回;光绪年间,清政府在“牡丹社”事件后认识到台湾重要性,正式在台湾设置延平郡王祠以祭祀郑成功。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台湾后,由于郑生于日本,其母田川氏又是日本人,于是日本人将其与神道教结合,改造成了“开山神社”。二战结束后,国共双方对其也予以高度评价。似乎大家都能从“国姓爷”身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将其作为“民族英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