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疽(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真武汤所治之脱疽乃肾阳衰微,脾湿肝郁所致。 临床常见肢端发凉麻木,跛行,疼痛,入夜尤甚,痛时内 觉发凉,患肢苍白,暗红或紫红,破溃后伤口流清稀脓 液,肉色不鲜,舌质淡白,脉沉细。 病例 3 郭某, 35岁, 1996年 5月 31日初诊。 患者因涉水受寒冷刺激而诱发此病。初起跛行, 后左下肢突发肿胀,跛行距离缩短,疼痛加重,下肢麻 木,合并游走性浅表静脉炎,足趾变紫,温度下降,不能 回暖,误诊为风湿而给予相应治疗,无效。由于足趾溃 烂,病情恶化,于 1996年 5月 31日入我院住院治疗。 症见膝以下冰冷,剧烈疼痛,整夜不能入眠,剧痛时内 觉发凉,暖之稍减,踝以下暗红,五趾紫黑,抬高患肢苍 白,下垂暗紫,左大小趾溃烂已 5个月,左大趾伤口 3 c m×2 c m ,小趾 3 c m×1 c m ,色暗紫,无脓,足背、胫后、 腘动脉搏动均消失,股动脉微弱,小腿肌肉萎缩,左腓肠肌 33. 5 c m ,右腓肠肌 34. 5 c m。趾甲增厚不长,汗毛 脱落,皮肤枯槁; 面色青黄,舌淡白多津,腰背冰凉,小 便清长,脉细无力。证属肾阳衰微,脾湿肝郁。治以温 肾阳、燥脾湿、疏肝木,方以真武汤加味: 炮附片、茯苓、 黄芪、潞党参各 30 g ,白术、桂枝、白芍药、干姜、甘草、 川牛膝各 15 g 。 上方加减服用,共住院 91天,服药 91剂,伤口愈 合出院。 按 本案之脱疽乃肾阳衰微,脾湿肝郁所致。由 于肾阳衰微,故采用真武汤加干姜、黄芪、桂枝、潞党 参、川牛膝温经散寒的药物。服药后四肢转温,耐寒力 增加,脉搏从沉、细、迟向浮、大、快好转,说明真武汤能 强心通脉、改善微循环,使外周血管血流得到改善而取 得疗效。由于患者症状改善,抗病力增加,炎症自然消 失,温热药同样能治疗炎症。 体会真武汤为壮元阳以消阴翳、逐留垢以清水源而设, 实能镇伏肾水,挽回阳气,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 子五味药组成。方用大辛大热之附子温肾阳,化气行 水; 茯苓、白术健脾渗湿; 白芍药入肝,辅肝之体而助肝 之用,使肝脏发挥起疏泄水湿之功; 生姜味辛性温,既 可协附子温阳化气又能助茯苓、白术和中降逆。诸药 共同组成温肾健脾补肝、温阳利水之剂。本方临床运 用,不仅限于内科,更可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主要着 重于肾阳衰微和水气为患,多见面色青黄或黧黑,舌质 淡苔白或无苔但多津,腰膝凉痛,四肢欠温,小便清长 或不利,或大便溏薄,恶寒发热,但寒多热少,以及阴寒 水肿,脉沉弦或浮大而虚等一派阴寒水盛之症。详细 辨证,随症加减,可收异病同治之效。 唐师对仲景真武汤的运用既原则,又灵活,为后世 经方的运用树立了典范。临证时不受病种的限制,只 要有真武汤的适应证,就应以证为主,大胆运用。如中 医的疔毒和西医的炎性病变,以往治疗以清热、治炎用 寒凉。今从其不同的病种、不同的表现辨证均属肾寒 水泛,以真武汤治疗,均收到较好的疗效。临床中必须 掌握真武汤的组方原则,针对性地辨病治疗。如案例 3 中所举脉管炎属现代医学血管炎病变后导致血栓形 成,真武汤具有强心通脉、促进循环的功能,患者服药 后由于血液循环好转,炎症明显吸收,故临床所表现的 缺血症状改善。所以真武汤的临床运用要立足于辨 证,才能扩大临床治疗范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