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钱思进教授 没有基础科学 就没有应用科学和新产品
2018-01-25 | 阅:  转:  |  分享 
  
钱思进教授:没有基础科学就没有应用科学和新产品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2012年7月4日宣布,科研人员通过分析大型强子对撞机取得的数据,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具有标准模型预言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若干特征。这在物理学界引起轰动。

新发现是否意味着数十年来寻找希格斯玻色子的努力取得成功?发现新粒子意义何在?:记者就此采访了参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多年、正在参加探测器运行值班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钱思进。

钱思进说,大型强子对撞机在2012年两个多月获取的对撞数据量,超过了2011年全年的数据量,研究人员从上千万亿的对撞事例中,观察到几百个相同的新粒子,这是物理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发现。

但正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主任罗尔夫·霍伊尔2012年7月4日在记者会上的形象比喻,目前观察到的新粒子数量不多,如同低像素图像,只能看到一个模糊人影,将来通过提高像素,才能看清这是不是我们要找的人。钱思进认为,还需要更多的对撞数据,来确定新粒子是否具有希格斯玻色子应有的全部特征。目前还只能认为是“疑似”。

据介绍,到2012年年底,对撞数据总量预期将达到现有数据量的3倍多,对新粒子的分析将更加明确。如果这个新粒子确实是希格斯玻色子,科学家将仔细研究它的特性和对标准模型的影响;如果不是,他们将探索其中隐含的新的物理本质,那或许意味着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还可能观察到其他粒子。

钱思进强调,不论是哪种情况,他们都会继续关注大型强子对撞机在更高能级对撞中可能观察到的新粒子或新的作用力。

他说,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参加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18年来,他经历了两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第一个是2008年对撞机启动,第二个就是2012年7月4日的消息发布。这是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几百个科研单位、数千名研究人员几十年艰苦努力的成果。



钱思进感叹,这一成果来得极为不易,中国科研人员也为此作出了贡献。中国多所院校、研究机构的数十位师生参加了大型探测器部件的研制、生产、安装和运行,也积极参与分析工作,耗资巨大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建成并运行、近百万台计算机构成遍布全球的“计算网格”来处理海量对撞数据、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数十年齐心协力……,这些要素缺一不可。这对于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实验不可或缺。

谈到发现新粒子的意义,钱思进认为,没有基础科学,就没有应用科学,也就没有服务于我们生活的各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现在还无法预料新粒子的研究将来会有什么实际用途,但它无疑会深化人类对物质本质的理解,为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开拓新的前景。

他说,找到新粒子绝不是实验的终止,而是新的开端,今后的工作将更多、更艰巨,意义也更深远。大型强子对撞机将继续运行20年以上,科研人员会通过不懈努力,争取在探索未知世界的漫长旅程中取得更多成果

。?(文章来源于网络)



献花(0)
+1
(本文系小陆飞吧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