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 | 《魔鬼经济学 4》

 廿氏春秋 2018-01-25

01


今天我来说《魔鬼经济学》的最后一部,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

 

什么叫魔鬼式思考?

 

魔鬼式思考就是经济学家特有的非常理性的用数据来推理分析的思考习惯。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名特别有名的足球运动员,你们队正在进行世界杯决赛,你们队落后对方一分,就在比赛结束的最后一分钟,对方球员犯规,你们队获得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你现在是哪个具体踢点球的人,你会向哪个方向踢呢?如果你没有看过统计数字,那你就是和对面守门员进行一场对赌,但是你要是看过统计数字,就不是对赌而是确定了。

 

有数据显示,守门员面对点球,有57%的概率向左扑,有41%的概率向右扑,这就意味着每一百个的点球里,守门员只有两次会在原地不动,也就是说选择踢向中间,这样踢命中率要高7%。

 

虽然说大多数球员也知道这个概率,但现在是一场顶级的对决,实际上只有极少一部分选手会选择直直的往中间体。那是为什么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球员害怕影响名誉,一般在这个关键时刻,运动员的心理压力会非常大,他非常想踢进去为自己的队赢得比赛,但是你的真实动机或许是保护自己的名誉,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向两边踢,如果被对方的守门员扑出来了,队员和球迷都不会怪你,被对方门将碰巧猜中了,那能有什么办法。但你要是直直的往中间体,如果对方的门将一动不动的,就把你的球给拦下来,轻轻松松的把你打败,能周围的队友,包括球迷都觉得您可能在放水,你没有尽力,你这个人的想法太天真等等各种各样的指责,所以在这种情景下,大多数球员当然宁愿选两边儿对赌,也不愿意朝那个进球概率最大的中间位置踢。

 

你看,当被问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哪个更重要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更倾向于个人利益,但是实际行动却总是会把个人利益摆在第一位,这个就是真实的人性。

 

01



魔鬼式思考就是要在承认这一点的基础上,真实的解答各种问题,真实的看清世界运行的本质,作者给我们给出了下面三点,帮助我们掌握这种思维方式:

 

 

第一点:承认自己不知道。前几本书里面作者一直在强调的一个点,就是这个世界的复杂性。

 

大多数人都是带着一个强烈的道德感在理解这个世界,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应该是美好的,应该是互相帮助的,应该是尽善尽美的,应该朝着自己想象的样子去发展,但是实际情况却总是和理想有落差,那带着这样的眼光,就会让我们很难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换句话说,你也许真的不知道,很多你知道的真相,也许是别人随口告诉你的,也许是你凭经验总结出来的,也许就是某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瞎编出来的,所以你在对一个问题真的拿不准的时候,首先大胆的承认自己不知道,这是保持清醒时考的关键,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喜欢不懂装懂呢?

 

这和我们前面说的发点球的例子差不多,这个对自身的理由好处,一个人说我不知道的代价,往往比说错的代价更高,他说我不知道的时候,他可能就得承认我不聪明,被别人比下去了,这个风险,但是要是随口把自己从别人那听来的答案说出来,至少不会显得我自己很笨吧,那就算错了,也没有人会专门的去盯着别人的错误。

 

就比如很多人喜欢预测股市,如果你刚巧蒙对了,那就会获得别人羡慕的眼光,要是蒙错了,也关系,反正也没有人会去追究。这就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不知道的原因。毕竟从个人利益出发,当遇到一个不太确定的问题的时候,随便说一个答案,对你比较有利。

 

你看,一是有道德感在我们面前干扰,第二个是有自身利益从中作祟,这样一来,好像到处都是拍着胸脯说对这个世界一清二楚的人,实际上最愿意承认自己不知道的往往是某个领域的顶级专家。

 

举一个关于自杀的例子:自杀可以说是大家都避而不谈这个问题,他涉及很多关于道德的顾虑,这种做法对预防自杀有没有效呢?一点儿效果都没有,这本书里面说这几年美国的凶杀率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交通事故死亡率也是历史最低点,但是偏偏自杀的人口在近十年涨了两倍。

 

自杀的案例这么多,心理学家,医生学者都在研究这个话题,这个问题应该早就有答案了。自杀的原因谁都能列出来几百种,什么忧郁、乱用药物、上网太多、看了暴力电影、心情不好等等。但是要是问一个研究这个领域几十年的专家自杀能确定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他们也会坦诚的说自己不知道。根本没有人能弄清楚,有时候一个人就是莫名其妙的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列维特就采访了一位专门研究这个话题的学者,问他对于这个问题有没有一个可以比较确定的答案?这个学者说,现在业界唯一的一个公认的理论,就是无处归咎责任论,意思就是,假如你觉得不开心,那当你有一个明确的责怪对象时,比如政府、家庭、经济、运气。当你愿意怪罪这些外部事物的时候,你就不容易自杀。

 

要是你不开心,但是又没有可怪罪的对象,结果破坏力就会指向自己的身体内部,你就更可能觉得绝望。那些经常抱怨的人,虽然说很招人讨厌,但是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他有发泄情绪的通道,自己感觉会好一点。相反那些从不抱怨,遇到错误,只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人,他虽然会变得很优秀,很容易招来别人的羡慕,但是也不容易对自己满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容易抑郁的人都是一些生活质量比较高的人。

 

当然,这个理论也只能解释一小部分人,这位专家也承认,他对自杀的理解也只是冰山一角,人类离解开这个谜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连世界顶级学者在讨论自己领域的话题的时候,都觉得一无所知,而我们这些外行人在面对一个新问题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不要那么武断,坦诚的说一句我不知道,这样的才能释放出进一步研究的冲动。这需要很大勇气,毕竟敢于直面真实自己的人,还真就不太多。


 

第二点学会提出正确的问题,啥叫正确的问题?作者的定义是:不论你想解决什么问题,请确定你不是在专攻动静比较大的吸引你注意力的环节,在你倾注所有资源之前,重新定义问题至关重要。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更好的答案,永远不在显而易见的地方。

 

举个书里面吃热狗的例子,有一位年轻的日本经济学家小倭,小倭刚从学校出来的时候特别穷,连电费都交不起。一次他的女朋友听说有一个比赛,赢了可以拿5000美元,那就和他开了个玩笑,偷偷的给他报了名。

 

这个比赛叫“谁是大胃王”,就是比谁在规定的时间里吃的东西更多,但是小伟的身材特别瘦,也许是他不知道是女友和他开玩笑的吧,他真的跑去参加比赛了,那次比赛有四个环节,分别是是马铃薯,海鲜大碗,蒙古烤羊肉和面条。

 

他看了前面的选手比赛后发现,大多数的选手都是一开始吃得太猛,到最后的环节就彻底不行了,那他的策略就是控制好吃的节奏,只吃能够让他晋级的分量,到最后才开始冲刺,最后没想到靠这一点小小的改进,他竟拿了第一名,赢了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经济学家总爱琢磨事,他就发现他的对手好像都是在比谁的胃容量大,从来不在策略上下功夫,而这恰恰就是能赢得比赛的关键,然后他又去参加了一个世界大赛----在纽约举行的“内森吃了狗大赛”,这个大赛的规则简单粗暴,这是谁能在12分钟里面吃掉最多的热狗谁就赢,唯一的限制就是你别吐出来,只要吐出来就立马出局。这个比赛的最高纪录是25又1/8个热狗,这个记录保持了多年,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人类胃容量的极限。

 

小倭上台后,旁边选手都是膀大腰圆的壮汉,大家都不看好小倭,可是最后小倭整整吃了53又3/4个,比以前的记录整整多了一倍。所有人都惊呆了。后来他又连续六节拿了“内森热狗大赛”的冠军,唯一一次输掉比赛是因为他的对手是一头熊。

 

你可能会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因为发现其他选手吃热狗的姿势都是拿起来晒到嘴里,从这头吃到另外一头,喝口水冲一下,然后再吃下一个。而他发现热狗完全可以分开吃,先吃香肠再吃面包,香肠比较滑嫩,可以直接滑入食道不用咀嚼直接咽下去。面包必须要嚼浪费时间,他方法就是蘸一点水,然后再把挤掉掉,这样咀嚼面包的次数少也不用喝水了。

 

蘸面包的水用什么水适合似呢?经过反复的实验,小倭发现温水做合适,温水可以让咀嚼肌够放松,然后呢还可以往水里加一点植物油,这样水就更润滑,更有助于下咽,另外他还琢磨出来吃的节奏可以改进。他发现前四分钟尽快吃,先把胃撑大,中间四分钟可以放缓一点,让胃适应一下,最后四分钟冲刺尽可能的吃,用这个节奏是吃的最多的。

 

除此之外,他还发现。睡觉至关重要,如果睡眠减少,会更容易呕吐,另外腹部的肌肉也很重要,有一点腹肌,可以让胃更有力量,还可以抑制呕吐。最后他还发现,都吃的时候,如果轻微的跳动,也能给胃腾出更大的空间来。你可能觉得吃个热狗还研究出这么多套路,这正是聪明人喜欢琢磨事儿的特点。那这些技巧他是怎么发现的呢?

 

其实就是和经济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是一样的,就是不停的做实验,做表格,搜集数据,然后通过数据的反馈来改进动作。

 

从这个例子里面,我们可以学到三点:

 

首先就是什么叫做重新定义问题,小伟的对手问的是我怎么才能吃更多的热狗?而小伟问的是我怎么才能让热狗更容易下咽?就是这个问题思考角度才引导他不断的实验,不断优化自己的策略。在重新定义问题以后,新的答案就随之出现了。

 

其次是他把比赛看做和日常吃东西完全不同的事情,就好像专业的选手跑步和我们业余选手跑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有专业的事情都是需要经过针对性的训练。

 

最后就是他没有被原来的记录一吓倒了,我们大脑有一个很奇怪的功能,就是,如果你给他设置一个限制,他总是会在这个限制里面发挥潜力,如果他一开始就觉得26个热狗是一个天花板的话,那极有可能就会被这个数字限制了,但是小倭没有,所以当他完成12分钟的比赛,吃完了54个狗,以后,有记者问他,你现在什么感觉啊?你猜他怎么说的,他说我还能再继续。

 

那我举这个例子,其实就想说明一点,就是问一个恰当的好问题,才能让你在正确的路上探索,好问题总是不在明显的地方,总是对传统的答案提出质疑,总是能打开更多的思路,总是能把你引的离正确答案更近一些,否则一开始问题是问错了,后面的所有东西也都错了。

 


我们再来说魔鬼式思考的第三点就是学会放弃。我们经常会听这么一句话,永远不要放弃任何事儿,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广博的还是琐碎的,那这个是谁说的呢?英国首相丘吉尔。当时是在二战,希特勒的军队和他的军队打的是不可开交,那个时候的美国还没有参战,英国的局势特别紧张,所有人都不敢说,英国一定会赢,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的丘吉尔,在他的母校对年轻的学生演讲,然后就说了这么一段很有名的话,激励了很多人,这句话被流传出去之后,就慢慢的变成另外一个味道,就是所有人都觉得放弃是懦弱,退缩和胆小的带名词,谁要是和放弃这个词儿粘上边儿,那谁就是人生的输家,永不放弃就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和座右铭。

 

虽然所有人都已放弃为耻,但是经济学家就不这么看问题,他们觉得放弃能带来巨大的好处,在一件事,一段关系或者一个事情也明显感觉到不行的时候,再继续就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放弃可以及时止损,能给你更多的机会,那为啥会有人固执的永不放弃呢?

 

一个原因是关于沉没成本,大多数人会觉得。我已经对一件事情投入了精力和时间,如果贸然放弃,总会觉得太可惜了,就像赌博一样,输家永远不想离开牌桌,总觉得如果我再撑一撑,说不定就能一把捞回来,他们的目光总是盯着已经损失和付出的事情上,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越陷越深。

 

还有个原因,是很多人看不到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就是你做了这件事,就做不了另外一件事情付出的成本,别说没有一套房子,你选择自己住了,那你就不能再获得把它租出去的那一份收入,再比如说你花了一个下午时间打游戏,这个成本可不止你花去的网费啊,电费啊,这一下午的时间也许就可以出去谈成一笔生意,或者做点别的什么事。

 

所以在做决策的时候,如果能比较一下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那么放弃就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至少你不会因为放弃而自责。总的来说,在行不通的时候、在关系僵硬的时候、已经没有那么多可能性的时候及时放弃,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好处。

 

换一个角度说,所谓的魔鬼式思考,其实本质上就是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做实验,既然是尝试的失败,其实就是成功的一部分,如果你仍然对放弃这个词儿,感觉到本能的害怕,我们换一下词好了,叫做“放下“”,放下那些束缚我们的限制,放下那些承认自己不知道的恐惧,放下你明明知道把球往中间踢胜算更大还是会把球踢向两边的惯性思维。

 

话说回来,丘吉尔也不是一辈子什么都在坚持,他参政以后不断的退出各种党派,后来干脆直接退出了政府,他放弃过自己的职位,不断的做着妥协,有了这些放弃的东西,他才会在希特勒的进攻面前坚持到底,所以一个会理性思考的人不会被外界事物飘渺的道德感、谣言带着跑,他会睁大眼睛,看清世界的真相,然后做出自己认为最划算的选择。

 

03



总结一下,所谓的魔鬼式思维,经济学家思维,其实都没什么神秘的,只要你尊重人性的复杂程度,理解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用充满质疑的眼光看那些司空见惯的问题,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积极的探索,频繁的尝试,你也能成为一个经济学家,就像前面说的那杯吃汉堡的大胃王,你可能会觉得他赢得这个比赛完全没有意义,无非就是赢一笔奖金,但是你换一个角度想,有这样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的人,他做其他的任何事情都一定能比别人做得更好,因为他就是一个聪明人。

 

04



好,现在我们把这四集的内容一起概况一下,这本书在第一集里面,给大家讲了相扑的故事,从这里面,可以看到经济诱因对人性的牵引作用,后面我们分析了人类动机的来源,具体分四种分别是:

 

经济诱因,就是想要获得更多的物质好处。

道德诱因,就是要让自己的感觉更好。

社会诱因,就是想要别人觉得你很棒。

追随诱因,就是随大溜的,别人干啥你就干啥。

 

与之相反的是四个对于的顾虑,分别是人们害怕失去物质好处,害怕自我感觉不好,害怕别人的非议,害怕被大众抛弃。

 

人类就是被这四种诱因带着跑,对他们产生特定的反应和具体的动作,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设置出更有效的激励机制,书里还说了几个有趣的故事,毒贩总是和自己的母亲住在一起,是因为他们很穷。犯罪率直线下降的原因是因为堕胎法的推行。恐怖分子虽然学历都很高,又很难辨识,但是他们会贪小便宜不买保险。街头妓女的收入和过去相比下降的原因是因为性观念的解放,她们的生意被那些愿意免费和男性进行性关系的女性被抢了,另外我们还说了一个日本小哥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赢了吃热狗大赛,最后我们分享了这种思维方式,那总的来说有三个特点:

 

1. 面对一个不确定的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承认自己不知道,这样才能让你有更多的动力去探索真相。

 

2. 要学会提出正确的问题,一个正确的问题总是不在线而易见的地方,他们总是在那些容易被忽视,聚焦到具体动作的地方上。

 

3. 最后是要学会放弃,当你觉得事情不顺利,你的项目也就没有更多可以尝试的可能性的时候,比较一下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然后果断的作出放弃的决定,这个举动也许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成功。

 

这套书的章节看似凌乱,其实还是有一条经线贯穿其中。这一条经线就是经济学思维当中,那种暂时把道德感抛开看问题的策略,如果你也能有这种勇气,能够忍受别人异样的眼光,遇到事情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一面,能观察到事物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通过数据的帮助找到答案,那你就是这个时代的聪明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