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以笙箫默?

 看看58qpf0z9kx 2018-01-25








错!错!错!

今天我们讲的是南宋官窑博物馆在举办的音乐文物展览。

笙箫是中国古代的两件乐器,有个共同的特征,都是竹制吹奏乐器,声音轻柔,有幽怨音。笙出现的比较早,《诗经·鹿鸣》篇载:”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后来由宫廷推广到乡人宴会,《仪礼·乡射礼》记载有:”三人吹笙,一人吹和。”



笙、箫、笛合奏图


笙在先秦是比较流行的吹奏乐器,在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五件笙,由音斗、音管和簧片三部分组成,管数为十二管、十四管和十八管。


箫,这种乐器则比较复杂,有单管和多管之分,单管箫便是如今常见的竖吹单管乐器,源自“骨哨”,唐以后又有洞箫之属,多管箫又名排箫,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因形似凤翼,又有凤箫之称,所以神话故事里有一则“箫史吹箫引凤”,后来吹箫引凤,多成为仕女画的重要题材。



南宋官窑博物馆这次的乐器展主题为“和韵天下——中原古代乐器展”,主要是由河南博物馆提供的一些出土乐器和乐佣,以原始社会和汉唐时期乐器文物较为丰富,其间也有我们上文提及的箫和笙的原始形制。整个展厅灯光柔和,置身其间,虽是无声之乐,也亦感乐器给人带来的欢悦。


接下来我们将分远古之声、先秦礼乐、汉代百戏、唐朝胡乐等四个部分来带大家看展览,每个时期的乐器是代表了彼时的文化背景,它们不仅是一种娱乐用器,也同时是礼乐文化的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让我们窥见古时祭祀朝贡的雅乐正声和宴饮歌舞的教坊俗乐。

我们将分三期节目来介绍。




一:远古之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中有一载对远古音乐的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牛尾是当时的一种劳动工具,投足是一种舞蹈,由此看来原始的音乐与生产劳动有密切关系。




这次的文物展出的原始社会乐器部分,多是由人们在捕猎、耕种中所使用的工具衍变而来,模仿鸟类鸣叫、诱捕鸟类的古管成为最早的吹奏乐器,耕作的石器则成为了最早的打击乐器。




贾湖骨笛

新石器时代李岗文化(距今8700~6800)


骨笛是用鹤类动物的尺骨去两端关节钻孔而成,从骨管的等分符号可见,在钻孔时经过了认真计算。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的小孔用来调节声音的误差,经测试能够出奏出七声齐备的下徽调音阶。



灰陶号角

龙山文化,残长28.0、宽7.0口径10.5厘米

1976年河南禹州市谷水河遗址出土



兔形陶埙

龙山文化,通高5.3、长6.6厘米

1958年河南郑州市旮旯王遗址出土

石排箫 春秋

长15.0,宽8.3

1985年河南省浙川县3号墓出土


红陶鼓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800-4800年)

通高64.0,口径29.7,下腹处3.8厘米


这是一个翁棺,还是一个陶鼓,至今用途未知。其口缘饰有一周长乳灯,束腰尖底,下腹有一小圆孔。古代陶鼓是以陶土烧制,然后覆以动物皮膜,下腹小孔用来发声。另一说法是翁棺,多用于盛殓夭折的婴儿,下腹的小孔是为了供灵魂出入。


贾湖龟响器 裴李岗文化

背甲长15.5,高7.0~11,高7.1厘米;腹甲长15.1,款7.8~9.2厘米

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


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乐器造型粗犷,大件居多,这与原始的图腾崇拜有莫大关系。原始社会,人们茹毛饮血,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充满了迷幻色彩。

部落有各自的图腾,每逢捕获食物,他们便以对图腾行祭祀礼,并伴奏歌舞。《尚书·舜典》:“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场景便重现眼前。


二:礼乐正声,钟鼓乐之


《孝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当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取得一些成功后,人们无节制地获取自然馈赠的雄心便由此勃发,并企图为所欲为地侵夺他人,因此便需要一种规范来节制人的行为,于是便逐步形成了礼乐制度。



上古三代到春秋战国时期,乐器以青铜质的钟鼓大乐为主。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应是这个时期主要的音乐代表,本是棺材外守候主人的乐器,其体型庞大,分三层悬挂,共64件编钟,至今仍能演奏。


编钟在商朝已十分流行,最近上映的《封神英雄》中,苏妲己第一次上朝献舞时,其背景音乐便是钟鼓之声,并无丝竹之乐。

商朝的主要活动范围在现河南安阳、殷墟一带,恰这次出土的文物多在河南境内,其中也不乏钟鼓之乐。


带翼铜铃

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

通高7.7,口径7.0--8.8,通长7.6,直径1.6--2.0厘米

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


铃体上窄下宽,横断面为合瓦形,一侧有翼,顶有两孔,中间有桥形钮。铃出土时,有数层丝织物包裹,并且铃腔内有一管状玉质铃舌。具有早期青铜器的特点,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舌青铜乐器。



石磬

商代,长79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兽面纹铜编铃

西周

通高16--11厘米

河南三峡市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


蟠螭纹甬钟

春秋 通高47-32厘米

1923年河南新郑市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


黑敢鎛

最大通高26.4厘米

河南浙传县下寺10号墓出土



錞 战国

通长24.1,肩宽24.5,口径17.9厘米



青铜神兽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通高46厘米,河南浙川县徐家的岭楚墓出土


原是一对神兽,此次浙博只展出了一件,主体龙首、虎身、龟足,头上以六条蜿蜒纠缠的小龙构成兽角,北部曲形架上立一同样形态的龙形奔兽,全身饰以龙凤纹饰,以翠绿色的孔雀石镶嵌而成。背上与腹下的钮与方形的插孔证明这对神兽为一种乐器的称架。


从上面这些乐器来看,其质地多属青铜,制作工艺较远古时期更为精致,音域也更广。这一时期,出现了五音理论,即宫商角徵羽,又名五声,最早在《周礼·春官》中记载:“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


后《管子·地员篇》又最先用数字计算五声相对音高的科学方法:”凡将起五音,先主一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徽;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羽;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


这是所谓的三分损益法,其后又出现了七声音节,昔者伏羲制五弦琴,文王和孔子分别加一根,以成七弦,也足见这一时期音乐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