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木上炼金——桑黄(一)

 东营菌物科学 2018-01-25

      

桑黄

      桑黄是一种药用真菌,与灵芝齐名于我国传统中药。自研究发现桑黄在治疗肝脏疾病、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中展现出显著作用,东亚诸国便对桑黄珍爱有加,其中韩国和日本以现代检测技术与功能评价方案对桑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首先开发出高效的栽培方法。本期聊吧我们将从不同的专业人士眼中映出桑黄的方方面面。


图1 寄生于桑树上的野生桑黄


       中草药学者眼中的桑黄,自然着眼中医药典籍中的记载。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出现了“桑耳”的记载。古籍中草药的命名喜用“处所”和“形态”,例如寄生在桑树上的统称“桑寄生”,生于木上片状蕈菌则统称为“耳”,因此这里推测“桑耳”就是桑黄。到了唐代的《药性论》首次出现“桑黄”一名,并描述“桑黄”是“桑耳”的别称。而此后的医典中,两个名称仍继续出现。桑黄的性味在历朝历代的典籍中描述不一,总体来说味甘或辛、性温或平、而最要命的是,毒性的描述最不统一。这可能因为不同参考典籍中桑黄的描述不尽相同所致。诸多医药典籍对桑黄功效进行了描述,其中出现最多的适用症状有“女子崩中”、“癥瘕积聚”(腹部结块)、“男子痃癖”(腹痛)、“血凝血病”。这些症状与肿瘤或肝脏病变引起症状相似,可推测桑黄从古代就被应用于这些棘手的疾病。


图2 桑黄纤孔菌(Inonotus sanghuang)的正面与腹面

分类学者的眼中的桑黄

       由于古籍中桑黄的描述含糊,为了今后准确识别,需要蕈菌分类学家入手研究辨清。在分类学者的眼中,桑黄并不是一个种,而是一个类群的蕈菌。基于孢子形态、以及基因序列的聚类分析,最新研究发现,中国桑黄类群包括七个种,分别是高山纤孔菌(Inonotus alpinus)、鲍姆纤孔菌(I. baumii)、小孔忍冬纤孔菌(I. lonicericola)、桑黄纤孔菌(I. sanghuang)、瓦宁纤孔菌(I. vaninii)、锦带花纤孔菌(I. weigelae)和环区纤孔菌(I. zonatus)(戴玉成等,2014)。其中桑黄纤孔菌专寄生在桑属的植物,被认为是最接近古籍提到的正宗“桑黄”。另外,和这类桑黄非常相像,或过去被当作桑黄的还有“热带美洲裂蹄纤孔菌类群”和“中国火木层孔菌类群”的蕈菌,它们虽然经过严格的分类学方法可以与中国桑黄类群区分,但论其成分与功效,却还有待验证比较,因此,这三个类群的蕈菌可能仍会在市场合称桑黄而继续流通。而日韩方面,则认为桑黄是裂蹄木层孔菌(Phellinus linteus)和鲍氏层孔菌(P. baumii)。

图3 中国桑黄类群的七个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