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中國帝王死後修建皇陵,大多數會選擇好的風水,大張旗鼓的修建,但是在中國,有壹個朝代的古墓竟然集體消失了!元朝的歷任皇帝,他們的古墓的至今沒有找到壹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成吉思汗陵。而中國古代盜墓歷史也算是悠久,遠的不說就說近代史上的清朝,幾乎所有皇陵無壹幸免
說起這事兒還真是挺怪,在中國古代每個封建王朝的皇帝死後都有皇陵。但唯獨元朝皇陵到現在沒有發現壹個,明朝皇陵沒有壹個被盜,清朝皇陵無壹幸免,難道盜墓的人還是挑著墓來盜? 我們先說說元朝,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到了忽必烈這輩才定都北京。蒙古人建立元朝之前叫汗國,皇帝叫大汗。壹開始,大汗死了以後,葬禮非常隆重,陵墓也很有規模。但因蒙古人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特別是打起仗來,經常東奔西走。活人可以走,大汗的陵墓卻搬不走。 這樣壹來,死去的大汗多被敵人刨墳掘墓,搶光墓中財寶再戮屍揚骨,非常悲慘。後來,蒙古人就吸取了教訓,大汗死後采取保密葬法,讓人找不到大汗的陵墓。元朝定都北京後,繼承了這種葬法。皇帝死後,都用這種葬法安葬,即帝王陵寢的埋葬地點不立標誌、不公布、不記錄在案。 據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山崩,“用啰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然後,掘深溝壹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也就是說元朝皇帝下葬後,用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又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長出,而且與周圍的青草無異,才將帳篷撤走,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泄露了。最後再在秘葬地表殺死壹頭小駱駝,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並且利用駱駝的特殊記憶力記住這個地點。 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離得很遠時,母駱駝就會悲痛地飛奔過去,在小駱駝被殺的地方號叫,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假設傳說是真實的,但駱駝的壽命是有限的,那麽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記憶的標誌也慢慢消失了。最終元朝10多個皇帝,世人連壹個皇家陵墓都不知道。不僅這樣,連元朝的王公貴族的埋葬地也鮮有發現。 明十三陵 明朝墓地主要是十三陵和朱元璋孝陵,建文帝下落不明,還有明代宗景泰陵十五個陵墓,無壹被盜。明朝末年,李自成燒了朱元璋祖墳,燒了定陵地面建築,但沒刨墳掘墓,不算被盜。清朝入關後,對明十三陵保護也很好。因為清朝是從李自成手裏得的江山,跟明朝皇帝沒有太大仇怨,所以對明陵好好保護。“乾隆盜木”,也只是盜用了明陵地面建築的木料,沒有刨墳掘墓,也不算盜。 明朝諸陵保存完好,也和清朝入關後的政策有很大關系,古往今來,改朝換代時,前朝皇陵必遭挖掘,唯獨明皇陵是例外,滿清在當時雖被視為異族,在保護前朝皇陵這壹點上,卻做得十分地道,令人敬佩。當然啦,這些政策都是為籠絡漢族人心,但同時也保護了皇陵。再者萬壹大清滅亡,後人也會學習滿清“保護”自家皇陵 明朝自永樂大帝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大明天子就親自在第壹線鎮守國門。到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前,崇禎帝絕對有時間撤退到南京,但崇禎堅決不退。而其目的,就是以身作則,給天下以“全國可復”的信心。到最後時刻,崇禎帝依然說:“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壹人”。 清朝官方沒有破壞明陵,民間更沒有人破壞。明朝也是最後壹個漢族人統治朝代,明朝雖然有幾個庸君,但對百姓並無過多暴行。再者明陵防盜設施那般堅固,壹般盜賊也盜不了。到了民國,就更沒人破壞明陵了。因為民國要推翻的清朝,即使是盜墓,也都盯著清陵,而不打明陵的主意。由於有漢民族情懷,這大概就是明陵無壹被盜的原因。 网络配图 清朝陵墓主要是關外祖墳和東西陵,關外埋著努力哈赤和皇太極,東陵是順治、康熙、乾隆、鹹豐、同治,西陵是雍正、嘉慶、道光、光緒;薄儀被葬八寶山。 清朝只有順治帝的陵墓,沒有被盜過!當年康熙在位的時候就開始盛傳順治出家,陵墓中的只是衣冠冢,沒有寶物陪葬,很多人就對哪裏不感興趣了。康熙給順治用的木料是明朝宮殿的木料,比較結實,用少量的炸藥炸都不能起作用,後來就沒有人問津了 慈禧 清朝皇帝的陵墓為什麽有那麽多被盜?主要原因是:清朝是中國最後壹個封建王朝,清朝滅亡後,中國持續長達近40年戰亂。戰爭會讓人變得瘋狂,在戰爭年代,任何瘋狂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而盜掘清陵的多為軍方,壹般的小盜墓賊是盜不了的。在這近40年的戰亂年代,“滿清誤國”已被宣傳得根深蒂固,民間對清朝皇帝多為罵聲。 正因如此,盜墓者起心動念,首選清陵。當然,在戰亂年代,其他朝代的皇陵被盜的也不少,但都是盜洞式盜墓,不像清陵那樣大規模破壞。軍閥孫殿英盜取慈喜陵墓,甚至將慈喜扒光衣服扔在外面,可見有多憎恨滿清。最終由於多方原因,導致了元朝皇陵沒有找到壹個,明朝皇陵無壹被盜,清朝皇陵無壹幸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