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福尔曼密码:八路军也有“高科技”

 金色年华554 2018-01-25

从鬼子身上缴到的东西他也不敢拿出来,自己扣着。他藏这么多年是觉得当时打死的不是个将军就是个大佐。我说你为什么这么认为?他说因为我是在八路军正规部队工作过的,我们有培训,日军里面的特点就是官越大望远镜越小,这个是最小的望远镜。

解读福尔曼密码:八路军也有“高科技”

我想我也没受过这训练,但没准儿真打死个鬼子大官呢?于是同意拿去给专家看一看。回北京找人之后鉴定结果很快出来了,我就给老爷子打电话,“老爷子您托我办的事办了,他们给您查了,您真了不起,当时确实干掉了一个鬼子”“但我打的是将军还是大佐啊?”“非常抱歉,您这打的既不是将军也不大佐,您打的是一个骑兵,鬼子除了大官有小望远镜,还有一批人有小望远镜,就是骑兵里面的侦察员。这个望远镜就是骑兵用的望远镜”。

然后,我说下次回去的时候把这望远镜给您带过去,“你留着吧!”老爷子没好气地说。我知道,老爷子等几十年等到这样一个结果肯定是不高兴。其实我想说的是,打掉一个鬼子,别管是小兵还是大佐,老爷子您一样是我们的英雄。

我估计,美国记者们遇到的就是这样的民兵。这些民兵有时候还会展示出一些美国人看来匪夷所思的武器,比如下面民兵携带的兵器就是如此。这种武器,福尔曼等美国记者百思不得其解,没法弄清它们是怎样使用的。给它起了一个“土火箭炮”的称呼。其实,河北的老游击队员孙广瑞,晚年曾经回忆过这种兵器,称其为“土平射炮”。

他是这样说的:“抗日战争时,八路军正规军少,装备差,地方武装装备就更差了,都是些土枪土炮,所以叫土八路。当时日伪军装备好,又有炮楼和碉堡为依托,根本就不怕我们这些土八路,我们也奈何不得他们,只能采用一些麻雀战术袭扰敌人。为了改变这个状况,更有力地打击日本鬼子,我们把能想的办法都想了,最后确实产生了一些很有用的办法。

在百团大战时,主力团曾经用平射炮打炮楼,打下不少炮楼。我就组织人用杨木挖空中间,外面用铁箍固定,中间装满火药和铁丸,装上炮架和轮子做了一些土平射炮,经过反复试验,最后效果还不错。我又组织人试验将炸弹绑在大号焰火上,向上投掷,制成土掷弹筒,不过这个方法准确度低,还挺危险,勉强能用。

这两个发明首先用在解救乞村被困青年上,1941年夏天,日本鬼子实施以华制华策略,乞村据点日军抓了几百青年人强迫接受奴化教育,为了解救这些年轻人,我和军分区司令吴诚忠商议,他率领一部分部队去乞村解救被困青年,我率领一部分部队围困附近的官庄炮楼,以防其增援。乞村打响后,官庄炮楼伪军因小看我们,不顾我们的包围,冒然从据点出来增援,被我们用土平射炮赶回炮楼,然后我们用土平射炮和土掷弹筒轰击炮楼,虽然不至炮楼倒塌,但使炮楼剧烈震动。炮楼中的伪军被吓得惊慌失措,搞不清我们使用了什么高级武器,高喊求饶。我和他们派出来的人进行了谈判,直到他们保证今后不再伤害抗日人员,送上子弹5箱、手榴弹5箱才答应不炸毁他们的炮楼。此时乞村方面已顺利解救了全部被困青年,我们也带着战利品撤出了战场,伪军们向天鸣枪为我们送行。这样,凭借土炮和土掷弹筒我们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此战后,炮楼的鬼子和伪军再也不敢藐视我们土八路了。”

而美国记者发现,民兵们居然还有更可怕的武器,最初甚至无法断定这是用来干什么的。后来才明白,原来是一种地雷。这样的地雷,原来是用来炸日军铁路的,里面还有一段中国知识分子的抗日传奇,而发明它的竟然是一名后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解读福尔曼密码:八路军也有“高科技”

东方的知识分子,永远给人一种文质彬彬、书香隽永的感觉。然而,中国顶尖的知识分子,中国科学院的院士里面,竟然有亲手杀过日本鬼子的人物。这估计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个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而这样的人物在历史中真实存在,比如中国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汪德熙先生。

汪德熙先生何许人也?汪先生是中国核化学化工事业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资深院士。从他的这一系列身份看来,绝对是个大师级的知识分子,他的位置,应该在讲堂或者实验室里。但抗战中,正是汪德熙先生和他的战友们把日本鬼子气得一蹦一蹦的。而且,还不是普通的鬼子,是日军中的精英,负责谍报和侦破工作的宪兵部队。

汪先生他们干了什么,让日军如此恼怒呢?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38年,时任中国大学化学系讲师的汪德熙与其它数百名北平的知识分子一起,在叶企荪先生的组织下离开敌占区,到达了冀中抗日根据地。他们就此成为八路军兵工事业的重要科研力量,缔造了敌后根据地的兵工传奇。他们的功绩,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突出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