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日复一日地迎来送往。 每天,会有多少人 在这里等待、遇见、别离、来来去去, 又会有多少人在乎那一座座站台真正的样子? 风雅、魔幻、古朴…… 我们一起来品味这些地铁站的味道~ 老上海的优雅气韵 轨交13号线淮海中路站, 埋深超过地下33米, 是上海地铁中离地表最远的一站。 可它离老上海的气韵却不远 ——做旧的咖色站牌,工业时代的老式壁灯,砖红色墙面、立柱,还有水泥边框粗嵌着鹅卵石的广告栏,让人仿佛置身石库门建筑群。 一幅幅淮海路周边的优秀历史建筑老照片,一排滚动展现上海城市风光、民俗风情的大型显示器,让近代历史上那个散发浓郁烟火味却又不失优雅体面的大上海跃然眼前。 淮海中路站。图片来自上海地铁微博 一座地铁站,让今人得以与历史对话, 与城市共情,真可谓是巧妙的设计。 当然,如果你还想探寻新老上海人的晨昏生活, 10号线是不二选择。
其中, 豫园站用了整整一面墙的篇幅 展示了连环画大家贺友直先生的老上海风俗画。 破布换糖、拉洋片、描花、拉黄包车、剃头、炭炉吹风……墙画把老上海人的工作、生活场景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无疑是对地上豫园老建筑及周边景致的有益补充。来往豫园的游客在最近的地铁站内便可触摸到生动的、鲜活的老上海,也重温了那段遥不可及的岁月。 豫园站墙画。图片来自微博 盛会的城市印记 2010年的世博会让上海又一次走向了世界舞台,也让热情洋溢的“中国红”引领了新风尚。 开通于2012年的上海轨交8号线中华艺术宫站,毗邻原中国馆(现已更名为中华艺术宫)。它将红色用到了极致,除了整座车站外观全部做成大红色,墙面与吊顶的符号、图案设计也借鉴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 走在站台内,200幅手绘图和照片组成的“浦江两岸世博园区全景”壁画会时刻提醒你,曾发生在这里的辉煌。而你也可以在中国馆雕塑造型包裹的立柱和醒目的世博会会徽吊顶中,找到记忆中的世博印痕,时光仿佛倒流。 中华艺术宫站。图片来自上海地铁微博 上海历史的古韵悠长 距离百年古刹玉佛寺仅5分钟步行路程的轨交13号线江宁路站,用一张巨幅山水画描绘了“江山宁和”的图景。无边山河下,凉风习习,渔翁独立扁舟,古朴凝重,禅蕴十足。 轨交11号、12号线地下换乘站龙华站, 紧邻着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龙华寺。 据传,龙华寺是三国时期孙权为其母所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如今寺内尚有寺碑残石留存,香火旺盛。不过,游客即便不出站,同样能感受到庄严而又富有禅蕴的龙华古风。由龙华寺方丈照诚大和尚题写的地铁站名“龙华”二字古朴、遒劲,配上大理石质的莲花壁雕和木色条状吊顶,让人心生宁静。 龙华站。图片来自上海地铁微博 比龙华站更别致的, 当属静安寺站。 作为轨交2号线、7号线及在建14号线的换乘站,静安寺站由内而外地透着一股“大隐隐于市”的闲逸之气。出站口紧邻静安古寺,外立面设计成寺庙的造型,拱门下一副金字对联“十方来十方去十方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万人同结万人缘”点化人心;走下站厅,山东白玉石材线刻镶金的《静安八景》壁画映入眼帘。赤乌碑、陈朝桧、讲经台、虾子潭、涌泉、绿云洞、沪渎垒、芦子渡,每一景后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静安寺站出入口。杜晨薇 摄 譬如“涌泉”,据传为寺前的一口井,昼夜沸腾,状似温泉。而今,位于愚园路的新式里弄涌泉坊怕是那口沸井的唯一纪念。如果你被地铁内的壁画吸引,并对它产生好奇,它便会引导你走上地面,走进上海的街巷,走进城市的纵深处,去寻找答案。这就是由地下空间触发的城市记忆。 静安八景石雕壁画。杜晨薇 摄 激发想象力的“魔法世界” 新近运营通车的轨交17号线,一路深入青浦腹地,直通朱家角、东方绿洲。作为上海市四大文化名镇之一,朱家角古镇历史渊源流长,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长街三里,店铺千家”。 而地铁朱家角站 则宛若地上江南古建之“倒影”
朱家角站釉面墙绘。图片来自上海地铁微博 上海轨交13号线自然博物馆站, 紧邻着孩子们喜爱的自然博物馆。 站厅顶部运用了大鲸鱼、溶洞、恐龙骨架等抽象设计;墙壁由五彩斑斓的陶土棍拼接而成,仿造丹霞地貌;出发层1号口的原始森林壁画色彩斑斓……游客从看到站台一刻开始,便会被这种人为营造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恨不得赶快钻进充满未知的博物馆。 通过精巧的设计,地铁站成了游人认识上海景点、地标的第一站,激发了人们探索城市的兴趣,更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 轨交13号线汉中路站, 以巨型灯光装置作品《地下蝴蝶魔法森林》为设计主题。
汉中路站艺术作品。杜晨薇 摄 地铁2号线南京西路站,以几何图形作为设计的基本元素,通过红、蓝、黄三色格子的疏密交错,打造出了霓虹灯般的站台天顶。人流如织时,站内热闹得宛若华灯初上的南京路,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南京西路站。 你最喜欢哪个地铁站? 你曾在哪遇见和别离……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有删改,全文可登陆上观新闻ap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