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越60”特刊之工业篇 | 中国抚州网

 cssc2tk 2018-01-25

工业:从微弱之声到最强之音

金巢开发区全景   记者 陈强 摄

江西格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  记者 陈强 摄

  有人说,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心脏;有人说,工业是财政增长的火车头;有人说,工业是人类进步的发动机。众人所道,无不表明工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地位。

  翻开抚州工业六十年的长卷,从简单的手工制作到机械化的生产,从破旧的作坊到现代化的企业,从零星分布的加工点到设施完善的工业园区,从两千多万元的年产值到几百亿元的年产值,抚州工业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书写着动人、华美的篇章……

起步篇:回忆“洋马”、“洋火”的年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那时的抚州,经济严重落后。面对满目疮痍,解决温饱是人们莫大的渴望。时针倒转六十载,老抚州人的记忆中却找不到一家像样的工业企业,简单的手工作坊、零星的加工点都归属于工业的口径。尽管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是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但在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的年代,只能是发展农业广种粮,而不至于闹饥荒。

  翻开《抚州地方工业志》,难觅解放初期抚州工业的足迹,一行简单的数据显示:1949年,抚州地区工业总产值2755万元,且统计口径包括所有规模以下工业企业。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抚州的国民经济稍许好转。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但是对于抚州这个落后的农业地区,工业化水平仍然极低,人们对工业产品既陌生又好奇。仍记得祖辈们的一些口语:将自行车叫着“洋马”,给火柴冠名“洋火”,把钉子道为“洋钉”,把布匹称为“洋布”。因为这些新奇的东西都是从西洋传过来的,抚州人不会造。那个艰苦的年代,我们没有经历过,但从看过的资料片中我们完全能够体会到,当时的抚州人民依旧生活在极端贫穷之中。

发展篇:改革开放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

  历经着岁月的洗礼,抚州的工业基础逐渐牢实。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赣东大地吹起,抚州工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抚州物产富饶,特色鲜明,是农桑富庶的鱼米之乡,素有赣抚粮仓的美誉,农业特色产品众多,南丰、广昌、崇仁、临川分别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蜜桔之乡、中国白莲之乡、中国麻鸡之乡、中国西瓜之乡。但是农业的优势,并不能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器,更难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 

  无工不富。改革开放之初,抚州便提出了以“小水泥、小食品、小化肥、小农机、小水电”为主的“五小工业”发展思路,逐步完善包括农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学原料及化学物品制造、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医药制造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开始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

  “七五”、“八五”期间,抚州工业更是创造了一个个神话:工业基础在全省居中游水平;纺织工业成为全省三大纺织工业基地之一;以富奇厂、底盘厂、开关厂等为代表的机械工业在江西机械行业中也有一席之地。“进工厂为荣,进机关为忧”成为当时的择业潮流。人们以进抚纺、富奇、柴油机厂、开关厂上班为荣,因为在国字号的企业上班,各项福利要大大高于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发放的理发票、洗澡票、冷饮票等福利,令普通家庭羡慕、令百姓向往。

  但是,抚州工业的辉煌却是昙花一现。进入“九五”以来,在一轮又一轮“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态势中,抚州工业落伍了,工业成为制约“抚州富民兴市”的短腿。众多的国字号企业效益下滑,负债累累,濒临倒闭。

  国企改制势在必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抚州市国企改制工作正式启动,2001年3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国企改制热潮。在产权制度改革上,坚持“一厂一策,分类指导”,把推进国企改革与狠抓招商引资紧密结合起来。在职工身份置换上,坚持“依法依规,统筹安排”,把推进国企改革与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紧密结合起来。经过“十五”短暂阵痛期,全市国企改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到2005年,全市大范围国企改制、特别是工业企业改制基本结束。全市原有283户国有工业企业,目前已完成改制250户,占88.34%,市本级18户国有工业企业全部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全市国有企业改制累计出让产权19.76亿元,转移债务14.1亿元,置换职工身份4.29万人。

赶超篇:一座崛起的现代工业新城

  不立潮头誓不休。为了实现抚州崛起的梦想,2006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主攻工业力度,以“工业强市”战略的确立为标志,吹响了主攻工业号角,拉开了“全力主攻两区、推进三大建设、三年确保财政收入翻番、五年实现全面进位”的赶超型发展序幕。今年2月初,市委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确定,今后三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今年的总体要求是:全力主攻两区(主攻园区和城区),加快建设两城(建设现代工业新城、文化生态名城),坚持突出两抓(抓项目、抓投入),实现四个突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00亿元、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5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达到两个确保(确保全市经济发展速度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置前移)。工业强市的动力下,“两区互动”、“决战园区”等字眼频现报头。“一切围着工业转”、“不为困难找理由”、“提升执行力、操作力和破解难题的能力”等硬措施得到落实。抚州的环境优了、服务好了、企业多了,工业发展的新纪元正向我们大步走来,一座现代化工业新城正在赣东大地崛起,抚州工业步入了“两位数、四字头”的快速高效发展轨道。

  ——经济总量迅速扩张。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完成114.6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8.07亿元,绝对额首次超过景德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税,这三项指标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4个、3.1个、23个百分点。至今年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汇编户数达712户。1至7月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71.97亿元,同比增长17.2%,增幅列全省第一位;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45.16亿元,同比增长16.9%,高出全省平均增幅10多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3.71亿元,其中实现税金6.93亿元。工业园区用工人数达98195人。

  ——支柱产业雏形基本形成。我市工业经济涉及30个行业,其中重点扶持的有医药、机电、食品、纺织、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等六大支柱产业。去年,六大支柱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6.66%、79.6%。

  ——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多晶硅、天行化工、汇源果汁、海润陶瓷、惠泉啤酒、天津宝迪、明恒纺织等一大批投资几亿甚至几十亿元的大项目纷纷落户我市,不仅大大优化了我市工业产业结构,而且结束了我市无过100亿元旗舰企业的历史。2008年,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达80家,比上年增加20家;产值超5亿元的7家,比上年增加2家,产值超20亿元的1家。全市40户重点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3.2亿元。

  ——品牌效应不断增强。金溪县致力于打造“中国香都”,香料企业短时间达到18家,成为仅次于江苏昆山的全国第二大香料生产基地;临川区抚北工业园引进了一家“银圣王”铜制品企业,一年间吸引了8家铜制品企业,现吸引了17家有色金属加工企业落户;黎川县发挥赣闽地区桥头堡的作用,建成了拥有包括“达芙妮”品牌在内的12家企业的制鞋基地。南丰县的汇源果汁,崇仁县的人民电器,临川区的添光牌钛白粉、临川贡酒,金巢经济开发区的珍视明、江铃底盘等一大批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的品牌企业,正引领着我市的工业走向辉煌。  

  胡寿辉  记者  胡涛


江西格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记者 陈强 摄

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   记者 万德辉 摄

江西明恒纺织有限公司  记者 陈强 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