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张顺4yd4js5u22 2018-01-26


城市的低碳、生态、绿色发展是解决资源能源危机、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国外很多国家都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公共政策来推动和引导城市发展,并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国外的生态城市有哪些典型案例。



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


一、瑞典斯德哥尔摩

 

1.能源方面


该市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利用电加热系统逐步取代燃煤和燃油锅炉为商业和住宅楼宇供热,部分地区的居民采用海水制冷系统调节室温。建筑规范规定所有新建建筑一次能源最大使用量100千瓦时/平方米,并大力推动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城市能源利用要求60%的用电量和20%的一次能源消费要来自可再生能源。该市有12%的家庭购买独立认证的由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沼气可用于居民做饭。



2.交通方面


第一,在市中心建设功能混合的生态住区来减少出行需求,降低私家车使用;第二,通过改造街道来增加步行和自行车道,建设轨道交通,增加通勤公交运量,使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的步行和自行车道长度达到4公里,人均专用自行车道达到1米;第三,在市中心易引起交通拥堵的地区征收每天最高6欧元的通行税,提高了拼车和非机动出行比例;第四,大力鼓励交通工具使用可再生能源,目前75%的公共交通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生物燃料和沼气,100%的公共汽车使用可再生能源,9%的私家车采用乙醇、沼气、混合动力电动或超低排放汽车。在这些政策的综合作用下,全市93%的居民采用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交上下班。

 

3.土地利用方面


斯德哥尔摩出台政策鼓励利用存量土地进行开发。如2001~2007年间约1/3的新建住宅利用棕地进行开发。斯德哥尔摩有可达性良好的公园体系,全市公园绿地占城市面积的36%,距公园绿地200米范围内居住着约85%居民,300米范围内达90%。



二、美国波特兰

 

1.城市规划方面


波特兰大都会区在美国最早利用城市增长边界作为城市和郊区土地的分界线,控制城市的无限扩张。城市增长边界具有法律效力,在控制城市无序蔓延的同时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保护边界外的自然资源。波特兰大都会区的GIS规划支持系统是美国最先进和最复杂的规划信息系统,早在1980年就开始使用GIS模拟城市交通,并结合城市发展模型来预测未来交通发展。它不仅为大都会区的城市管理提供信息服务,并在城市的长期规划中为决策者和规划师们提供未来土地利用、人口、住宅和就业等变化的预测。



2.土地利用政策方面


波特兰遵循精明增长原则,强调高密度混合的用地开发模式,提倡公交导向的用地开发。波特兰的交通系统以紧密接驳的公交系统和慢行系统著称。公交系统以轻轨和公交为主,辅以示范性的街车和缆车系统。轻轨系统连接区域主要节点,如市中心、机场、居住和就业中心等。公交系统采用智能化管理方式,对车辆运行时间实时显示,并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公交计费。

 

3.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节能方面


波特兰市主要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并主要通过发展绿色建筑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波特兰绿色建筑的市场价格比传统建筑多了3%~5%,有许多非盈利性机构无偿为绿色建筑提供技术支持、材料顾问和政策咨询。通过发展电动车及其相关产业,如电能储存等实现交通节能。

 

4.废弃物利用方面


波特兰市提出在2015年将废物利用率提高到75%的目标,其固体垃圾至少分成四类回收:纸、玻璃、植物、厨余垃圾。厨余垃圾全部使用食物研磨机进行粉碎处理,排入排水系统。

 


三、加拿大温哥华

 

1.土地利用方面


为减少土地消耗,防止低密度扩张,温哥华坚持集约和精明的土地利用政策,把城市未来发展集中在存量土地范围,鼓励发展中高密度社区,便于就近工作和居住。利用公交系统和社区服务设施,避免城市无序蔓延。



2.交通方面


温哥华通过大力推广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市民改变出行方式,降低对私家车的依赖。其交通通行优先次序为步行、自行车、公交系统、货物交通,最后是私人汽车。

 

3.绿色空间建设方面

利用开敞空间体系将建成区分为若干独立规划的居住组团,合理布置低层和高层住宅,在保持人性化尺度的同时实现居住高密度。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通过营造多中心、多层级的都市中心,运用“集中增长模式”,在划定范围内统一配置公共基础建设及其他城市服务。

 

4.社区建设方面


温哥华坚持为社区提供更多服务设施和工作机会,使居民的工作、生活与娱乐无需长途出行,并通过设施完善的社区建设实现区域增长。



四、新加坡


1.城市生态建设方面


早在1965年就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的设想,上世纪60年代开始环境整治、种植树木、建设公园,要求每个镇区中应有一个10公顷的公园,距居民区500米范围内应有一个1.5公顷的公园。20世纪70年代重点进行道路绿化,要求每条路两侧都有1.5米的绿化带。80年代通过实施长期生态保育战略计划,将5%的土地设为自然保护区,要求每千人享有0.8公顷的绿地。90年代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建设绿色基础设施。



2.公共交通发展方面

 

通过建设贯穿全国的地铁、轻轨系统和陆上公交汽车网络系统来解决市民的出行问题。通过GPS自动调动系统提高出租车效率,通过电子收费系统限制公交车以外的车辆在高峰时间进入闹市区,并实行年度汽车限购政策,防止车辆快速增长。

 

3.城市住房方面


新加坡通过推进“居者有其屋”计划,共建成12多万套公寓和店铺来解决城市的人口住房和就业问题,既实现了社会公正,又推动了城市建设。

 

4.绿色建筑方面


新加坡从2008年开始要求所有新建建筑都必须达到绿色建筑最低标准,超过5000平方米空调面积的新建公共建筑达到绿色标志白金评级。既有公共建筑到2020年超过1万平方米空调面积的要达到绿色标志超金标准。政府出售土地时,要求工程达到较高层绿色标志评级(白金和超金)。



(资料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期刊订阅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