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析:一部电影引发的血案,《帕德玛瓦特》为何让印度陷入暴乱!

 Bolbitis 2018-01-26

印度一直是用负面消息刷新世界人民的朋友圈,不是前天飞机掉下来了,就是昨天火车脱轨了,这拉两天印度又刷爆了朋友圈,这次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一部电影中的情节,没错就是《帕德玛瓦特》这部电影中一个印度王后与穆斯林苏丹王的情感纠葛的电影情节,致使印度四个省发生动乱,有三百名妇女向法院提出申请允许她们合法自杀,甚至印度哈里亚纳邦的人民党主席更是扬言要出150万美元来取下电影导演及女主角的首级。这到底是为什呢?

这要从两个印度的两个教派说起,印度有两大教派印度教和外来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印度教吃猪肉,但是视牛为神,信封性解放,而伊斯兰教不吃猪肉,但是吃牛肉,讲究纯洁。这拉两个教派的信仰注定了他们一个是水一个是火永远不能融洽的生活在一起。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了。

在印度,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教徒的冲突在很久以前就存在。16世纪,印度形成了外来的穆斯林王国与本地的印度教王国的对峙局面,而且穆斯林居统治地位。教派之争频繁爆发,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到17世纪,随着英国殖民者的入侵,最终迫使印度人经受了长达200年的殖民统治。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并没有消除印度原有的民族和宗教矛盾,而是利用了这种矛盾来分化和瓦解印度的民族力量,阻止印度独立,达到长期殖民的目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大党在领导印度进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并把印度教引入政治后,英国殖民者对印度教和伊斯兰教采取了挑动矛盾的离间行动。1857年印度反英大起义后,英国殖民者一直把穆斯林当作是英国的主要敌人,随着国大党势力的日益增长,英国殖民者感到威胁其统治时,就采用了挑动宗教矛盾来限制国大党和印度教教徒势力的做法,改变了原来对穆斯林的态度,给予穆斯林一些利益,这样,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固有的矛盾被英国人激化了,而英国殖民者却借此稳固了其殖民统治。

  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穆斯林与印度教是有过合作的,随着印度独立运动的高涨以及独立日期的临近,两教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在英殖民者的操纵下,“蒙巴顿方案”按宗教特点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方案一公布,教民的大迁徙和教派大仇杀便拉开了序幕。据统计,仅旁遮普省在分治中便有50多万人死于教派仇杀,还有1200万人无家可归,数百万人沦为难民。

  到1992年底,印度又一次爆发了大规模宗教冲突。当时,北方邦阿约提亚镇的一座历史古迹巴布尔清真寺被几千名印度教宗教狂热分子拆毁,并就地搭起一座印度教罗摩神的临时性祭坛。这一事件立即在印度全国激起伊斯兰教徒和印度教教徒之间的大规模暴力冲突。据官方统计,一周之内有1097人丧生、408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价值2.879亿卢比,政府在135个城镇实行了宵禁。

印度的政治斗争给历史恩怨和教派矛盾不断火上加油。印度独立之初,领导人为稳定和统一全国,决定实行世俗民主制度,对印巴分治后留在印度的数千万穆斯林采取与印度教教徒一视同仁的政策。鉴于穆斯林在印度居少数地位,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上比印度教教徒困难很多,政府在政策上给予穆斯林一定的照顾。执政的国大党的这一政策,颇得穆斯林的拥护,使穆斯林长期成为国大党政府的支柱。当时印度教教徒也理解这一政策,认为也是符合自己总体利益的。但印度人民党批评国大党的世俗主义是欺侮印度教教徒,讨好穆斯林,号召印度教教徒团结起来,为争取平等地位而战斗。由于执政的国大党对人民党的蛊惑宣传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在1991年举行的邦议会改选中,人民党破天荒地在北方邦、中央邦、拉贾斯坦邦和喜巴偕尔邦获胜并上台执政。人民党打着建立印度教国家的旗帜,利用阿约提亚寺庙纠纷,发动群众,迅速扩大了政治影响,获得了权力,也为宗教冲突的激化打下了伏笔。

还有现在的克什米尔问题,印度教主张回归印度,而穆斯林主张回归我们的巴铁(巴基斯坦),再加上穆斯林在印度周边的逐渐崛起,印度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致使印度一些激进分子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只是一个导火索,没有这部电影,也许还会有别的事件出现,好幸福我们生在一个没有战乱,没有暴动的国家,让我们吃瓜群众能每天幸福的刷着朋友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