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例因“布加综合征”引起的漏诊

 雨偌yu 2018-01-26


尹红玉  南充市顺庆区人民医院检验科


【前言】


对于一个疾病来讲,上级医院的诊断固然很重要,但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也应该有敢于怀疑的精神,有自己的判断,不可一味的相信。


案例经过】


一个很平常的周末,我一如既往地在忙完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后,坐下来审核住院部一大叠的检验报告,当审到一个血常规的报告时,我放下了手中的笔,认真地查看每项异常结果(如图1)。

 

图1


该病人年龄63岁,RBC:3.46×1012 /L,HGB:86g/L,EO%:12.7%,MCH、MCHC,均降低,MCV也接近下限,应该不是急性失血引起的贫血。直觉告诉我该病人极有可能感染了钩虫而引起贫血。于是我又在电脑上查看了病人的历史结果。3天前该病人在我们医院门诊查了血常规,结果(如图2),RBC:2.41×1012 /L,HGB:49g/L,EO%:11.6%,MCV、MCH、MCHC均降低。

 

图2


才想起该病人前一天才输过血的,应该是来复查血常规的。但是该病人的血常规EO%一直处于高的状态,这使我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我又查看了大便常规的结果,遗憾的是未查见钩虫卵(如图3),隐血阴性。

 

图3


查看病人的诊断-----肝硬化,其他的检验结果生化(如图4),乙肝两对半(如图5),凝血功能(如图6),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相符,没有什么特别的。 

 

图4


图5


图6


【案例分析】


但是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我,该病人的贫血会是肝硬化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吗?或者是由于脾功能亢进引起?

病人的生化结果显示BUN:4.21mmol/l,在正常范围以内,也应该不会是消化道出血引起的贫血。如果是脾功能亢进,早期以白细胞或(和)血小板减少为主,晚期常发生全血细胞的减少。而该病人初次检查WBC和PLT均正常。这使我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判断。经过我们科室几个同事的讨论以后,决定与临床沟通一下,希望他们让病人再次送检大便标本,以便复查。而临床给的答复是:该病人曾多次在两家不同的三甲医院住院,明确诊断为“布加综合征”,不需要复查。我们也说了自己的推断:该病人贫血,且两次结果均显示EO%增高,很可能是感染了钩虫,还是希望他们再次送检。临床医生还是拒绝了。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和科室的同事们都很郁闷。


我们又去查了该病人的病例资料,的确是布加综合征,长期贫血,曾多次在两家三甲医院住院,长期反复输血,且无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史。(附: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肝静脉和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后门脉高压症。别名肝静脉阻塞综合征,常见原因与先天性血管畸形,外源性压迫等有关)。


科室的同事也说,我们已经和临床沟通了,告知他们复查了,我们已经做到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但是他们不复查,也与我们无关了。我还是不放心,在已经打印出来的血常规报告备注栏用签字笔写上了:因虫卵阳性检出率低,建议再次送检大便标本查虫卵。然后告诉科室的同事,并在科室的微信群里说:如果遇到该病人送的大便标本,希望各位同事多仔细认真地查看有无钩虫卵。


第二天早上上班的时候,值夜班的同事告诉我一个好消息说,在病人的大便标本中找到了钩虫卵,但是很少,涂了3张片子,均很少。


我们都庆幸终归是找到了。那一整天,我的心情都很好,总算没白费力气。终于为病人的贫血找到原因,希望她再次入院时,不再是为了来输血。


本以为这事在此已告一段落,又隔了几天另一个同事告诉我说,她碰到了那个病人的主管医生了,就问了一句病人怎么样了,医生说病人已出院,问他给病人用药没,答没看到报告。我猜测或许是医生根本就没有关注此报告,只是觉得输血效果满意就让病人出院了。哎…..,有点郁闷,好在留有病人的联系方式,医生说会告知病人,让她去买驱虫的药吃。我也终于放下心来。


 经过这件事情的一波三折后,我们科室也决定了,在以后的工作中如遇到钩虫卵的,都告知临床医生,以免漏诊。


【总结】


1、标本前:在做大便标本的时候最好结合病人的血常规结果,留意是否有贫血和EO%增高的标本。


2、标本的涂片:一定要涂厚一点,以能透过印刷字迹为宜,且面积尽量大一点。


3、镜检:一定要先在低倍镜下找是否有虫卵,对于可疑标本,视野越多越好,也可以多部位取材,多涂几张片子,必要时可要求临床再次送检。


4、HGB、EO%正常,大便隐血阴性的标本也不应放过,可能与病人抵抗力好,感染的虫的数量少,感染时间较短,或消化道出血的量未达到大便隐血所检测的灵敏度等有关。


5、遇到贫血伴EO%高的病人,可以把病人的名字记下了贴在显微镜旁边,镜检的时候就可以多留意一下,以免漏检。


以上为笔者自己平常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如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指正。



参考文献: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419-428,452-456,6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