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假阅读名著怎样才能有效果?特级名师建议你这样写读后感!

 太极混元天尊 2018-01-26


 


 

文学作品中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是滋养你心灵的最佳补品。课本中“名著导读”,明确规定了高中生应阅读的书目,《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高老头》;《谈美》《莎士比亚戏剧》;《三国演义》《堂吉诃德》。这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入情入理又生动逼真地提供了一幅幅精彩的生活画面,成为引导你认识社会、体验人生的绝佳导师,还可以为你的健康成长打下“精神的底子”。

 

要想提升自己的精神品位,就要学会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交流;在阅读中注重过程的享受,注重语言的品味,注重情感的体验,注重感情的共鸣,获得精神的满足。

 

你要利用假期将必修教材后边推荐的名著有系统地进行阅读,根据各册中名著导读要点,理解名著深刻的思想内涵,品味名著独特的艺术手法,尤其要对其中的重要人物形象有纵深的把握,在感受中感悟,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写成读书报告,这就为“读与写”架起了桥梁,也为你高考作文提供素材和思想情感的积淀。

下面介绍一下写好读后感的几点要求: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有感而发写成的文章。在此我们重点谈谈关于名著阅读后,写读后感或读书笔记应注意的问题。

 

要写好读后感,首先要认真阅读原著

在理清基本人物、情节与环境的关系后,把握小说的基本概貌和特点,弄清原著中心思想、精神实质和艺术特色,进而在感受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感发。

 

其次要确定最触动自己的“感发”点

读后感重在“感发”上。如何确定“感发点”呢?这要先发散后优化。

名著一般都很长,在一篇读后感中最好集中写一个方面:或写人物评析和感发;或写阅读感受和思考;或写艺术手法之特色;总之切入点越具体越小巧越有新意越好。

 

这个“感”,可以是名著中某个人物的情感、性格、命运深深触动了你的情思,引发出你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可以是某段富有哲理的描写引发出你的联想和思考;可以是其绝妙的语句透出的艺术感召力或精巧的结构引发出你审美的赞叹等。然后对自己的感受加以筛选优化,择定一个。

 

优化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三个一点”:

1.最符合原著要义的一点

2.自己感受感触最深的一点

3.觉得最有把握驾驭的一点

三者有机结合才是最佳的“感发点”,你才能从“有话可说”达到“把话说好”的高度。

 

最后要运用合适的表达技巧阐释感悟。

要把读后感的基本观点阐述清楚,就要联系原文,可以采用边叙边议的方式;也可采用先叙后议的方式。

“叙”或摘抄,或概述。

“叙”一定要有侧重,有倾向,还要精要

“议”一定要有的放矢,不能空发议论。

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如果能和自己的思想、生活、学习、人生体验相结合就会更有现实感,启发性了。

 

经典以一种温柔之美给你恒久的力量。世事的浮华,可能会蒙蔽我们的双眼;物欲的横流,会让我们远离精神的家园。但终有一天,大潮退去,阳光普照,冲出的是一片金色的海滩,此时,那些温暖的智慧会向你招手,带领你走向心灵的回归,所以,请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亲近那些经典吧!

【推荐示例

 

半个月亮

——有感于《家》中的鸣凤投湖

郭嘉景

 

微暗的灯光下

看不见少女的眼眸

她在叹息

亦或在哭泣

 

玻璃窗上的水汽

结上又褪去

只是那扇透明的门

她还未曾出去

 

平静的湖面上

何曾有过一丝波澜

只有泪珠

幻化生存的呼吸

 

明天的厄运

悄悄来袭

血一样的红色

刺痛少女的心

 

纵身的一跃

划出纯洁的痕迹

那半个月亮

才是未圆的爱情

【点评】诗的题目很有意味,“半个月亮”激起人多少联想,美丽的月牙曾经带给鸣凤多少期盼,虽然明知道“爱”是那样不可能,但就如月牙一般总会有圆的渴求;正因为是半个月亮,鸣凤悲伤未尽的心境才更加深沉。这样的意象含蓄而凝重,这样的感发,简练而隽永,这样的读后感别具一格,是不是很真切,很文艺,很有味道。(指导教师:郭志荣)

走近名著,辨识美丑

——读雨果《巴黎圣母院》有感

赵卉

久经岁月侵蚀的钟楼石壁上嵌着这样一个手刻的词——“ANATKH命运”。这是来自怎样悲惨的灵魂的呐喊,宿命用黑与白、美与丑、善与恶的丝线编织成圣母院最迷人的霓裳,也震撼着读者饱受激荡的心灵。

 

爱斯美拉达,跳着她动人的舞步出现在街头,纤秀的小脚,乌亮的大眼睛,金发如绸,目光似焰,一个美与善的精灵翩翩而来。但似乎那雪白的小羊已预示了她的不幸:她的母亲因丢失了女儿备受折磨成了怪异的“麻袋婆”;她深爱的弗比斯视她如玩物,并不真心对她;她毫无防卫单纯美丽,却遭人格分裂的弗罗洛陷害。面对一切强加在她身上的不幸,单纯的她心底总是积攒着善良的光芒,她给无人理睬的敲钟人送水;她不计较人心的险恶,依旧那么单纯快乐地边歌边舞;那热烈的爱,那动情的歌,那欢快的舞,如天使般传递着纯洁的热情和快乐,直到被处以绞刑前,依然眨动着美丽的大眼睛笑靥如花。

 

卡西莫多,一个险些在婴儿时被烧死的驼背、独眼、跛脚的敲钟人,那四面体鼻子与马蹄形嘴巴便足以让人厌恶。可是,在他令人恐怖的外表下却藏着清澈而明净的灵魂。他勇敢地从教会的“虎口”中救出了爱斯梅拉达,用“圣殿避难”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性命。在圣母院中,他对义父弗罗洛不惜付出生命,他对有恩于他的爱斯美拉达用尽全部爱心悉心照料,他对生活没有任何奢求,却饱受尽了人世间的歧视与侮辱,世界把所有的“垃圾”丢给了他,但他却报世间以至诚善良。

 

我带着辛酸读着雨果有关“命运”的故事,雨果大师以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将美丑对照推向了极端——美就美得白璧无瑕,丑就丑得令人恐怖。衣衫褴褛,举止粗野的流浪者有金子般的爱心,外表正经,有教养的上流人群灵魂却有着巨大的空洞。人的层层面面复杂而又简单,善与恶不在于外表与包装,而在于内心。正如书中所说“美就美的完整,美就是全能,美就是唯一有生命力的东西”。

 

整部小说让人在压抑中走过,我不明白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两个毫无所求的人却死得如此悲惨,而麻木又善变的人却活得自在。唯一的慰藉便是死后,两个善良的人的尸骨紧抱在一起,一具是女的,一具是男的,男的不是被吊死的,而是生前自己来并死在这儿,当人们要把他们分开时,顿时化作尘土。白就白得无暇,美便美得完整,两种善良在命运支配下有了归宿。

掩卷沉思,我的耳边依然回荡着敲钟人卡西莫多在钟楼上绝望的呼喊“天厌弃啊!人就只应该外表好看啊”。卡西莫多的“美丽”根本不为人所认识,甚至承认。当我从雨果的细腻描写中走近这个丑陋的敲钟人时,我的心灵真得受到震撼,我能感受到丑陋的外表带给卡西莫多的痛苦,看到的不再是令人唾弃的面容,而是那美丽明净的心灵;我能感到善良的清泉在喷涌,这胜过上层世界中被腐蚀的所谓“美”。而今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年轻人不是依然“以貌取人”注重外表而忽略对真正内美的品赏吗?

 

走近名著,辨识美丑,名著让我们警醒,慧眼让我们看清人物的本质。这样的收获,难道还不丰厚吗?

 

【点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情节繁杂,不易理清头绪,但本文的概述语言清晰流畅,从抒发美丑真切感受入手,抓住小说中最让自己震撼的两个人物——爱斯美拉达和卡西莫多,将美丑特点鲜活而精炼地展示出来,在饱含感情的概述中,倾注了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对美与丑的思考。读后感重在“感”,本文在感受基础上引发感悟,真切自然,引人共鸣。王尔德说“美高于善,善胜过丑”,小说中的美与丑呈现出内与外的矛盾,所以在认识美丑时就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平面直觉的美丑上升到立体的审美,本文已经初步地触摸到此,而且能够联系实际,读出名著的价值,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指导教师:郭志荣)

梦碎红楼

——读曹雪芹《红楼梦》有感

董泽钰

一直不懂“红楼”,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只因它是四大名著之一,可它写的却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琐屑小事,实在勾不起年少的我的兴趣。因此,我早早的就将它束之于楼阁之上。再读“红楼”,已过了六年的时光,这六年中我渐渐成长,慢慢体味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当我在收拾东西时,无意间打开这被我尘封了的《红楼梦》时,我却不由得被那一串串如罂粟花的文字吸引,沦陷……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夜深人静,宝玉、黛玉、宝钗、湘云这一个个精灵般的人物在我脑海中盘旋,他们上演着一曲“怀金悼玉”的红楼碎梦。一次次午夜梦回,每次惊醒,都为宝黛间没有结果的爱情唏嘘感叹不已,而他们间的爱情只是缘于一个“懂”字。

 

是的,黛玉懂宝玉,自始至终,黛玉都懂他,她从不拿考取功名,为官从政这类道貌岸然的“混账话”来哄宝玉,她清高自傲,因此她更懂他的“厌世”。因为懂他,她才会在宝玉没有开口之前将早已临摹好的字帖送给他去交给父亲;因为懂他,她才没有像宝钗、袭人那样自以为是的把他推向黑暗的深渊。

 

而宝玉亦懂黛玉。只有和黛玉在一起时他才会流露出自然而然的亲昵,只有他们之间的误会才会让他不知所措,悲哭落泪,只有黛玉才能获得它全心全意的照顾和付出。因为他知道,他的颦儿自傲和才华的背后是她的无助,她的孤独,她远离家乡和父母的凄凉冷落,因此他更要用自己的全然付出和爱来温暖她,融化她,即使被父亲打的臀上作痛,如针扎刀剜一般,可当他转醒看到黛玉心疼的啜泣之时,便只记得记挂她顶着烈日赶来会中暑,还哄她说自己是装给老爷看的,其他都是假的,不疼。

 

因为相知,所以相爱。可相知相爱的他们却不能相守到老。在远方噼啪的鞭炮声中,无知的宝玉欢天喜地的娶了自以为是他心上人的宝钗,而黛玉在冷竹环绕,凄凉空寂的潇湘馆中垂泪焚烧着她和宝玉定情的诗帕。她的脸上流着不尽的泪,她的心里滴着无边的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直叫着:“宝玉,宝玉,你好……”便愤然离世,她终还是还了这一世的眼泪。

 

当宝玉知道这一切的真相时,他却只能空对着黛玉的灵柩,忍受绝望的折磨。他心中的悲痛我已无法切身体会,只知道几年之后飘荡的小船上,有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着一领大红斗篷回归青埂峰之上,只为当初一句似是玩笑的承诺:“……你若死了……我做和尚……”

奈何,红楼一梦终成碎!

 

【点评】一个“懂”字,写出了自己几年时间断断续续读《红楼梦》的真实心理过程;一个“懂”字,道出了宝黛爱情相互吸引不可取代的真谛。虽然谈不上文采华然,但真实的感受,动情的阅读就是最好的解读,这样的阅读,伴随心灵的成长,难道不是最大的收获吗?经典,哪里是一次就能消费得了呢!(指导教师:郭志荣)

一切浮华皆是背景

——读巴尔扎克《高老头》有感

惠晓文

 

当浮华、奢侈、虚荣之风刮过,人们的生活便充满了势力与欺骗。不愿付出努力,却又向往跻身上流社会,在金钱的诱惑下,亲情与爱情又是那样一文不值,理想与坚持又是那样不切实际。

 

拉斯蒂涅,一个穷苦的大学生,起初有着美好的理想,有学识,有胆识,想凭借自己的才华出人头地,报答父母。然而生活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巴黎,他羡慕那挥霍奢侈的生活,迫不及待地想过贵族生活,他挥霍着父母的劳动成果,寻欢作乐,靠女人的财产来实现他始终所信奉的梦想。然而,当他真的步入上流社会,才发现贵族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美好。那些表面高傲,挥金如土,不可一世的贵妇人,其实只是一个玩偶,任凭丈夫摆布,出演着一场场被别人设计好的戏剧。她们的金钱受丈夫的控制,她们为了表面的虚荣,不断借钱来填补自己那颗虚荣的心。她们为了维护那用尽一切才换来的凌驾于人的地位,不断压榨她们的父亲。亲情、友情、爱情都以利益为代价,以权力为筹码。又有谁会在乎世间的真情呢?毕竟,金钱才是他们唯一的追求,利益才是他们唯一的梦想。

 

高老头,一个爱女如命的没落商人,他将自己的毕生积蓄都奉献给了自己的两个女儿,满足她们一切合理的、不合理的要求,只是为了让女儿嫁进豪门,成为贵族,借以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而现实总是残酷的,那些贵族可以为钱去娶地位低下的女人,但始终不愿承认丢脸的岳父。最终,在高老头变得一贫如洗,毫无利用价值的时候,他的女儿们再也没有来见他。

 

可悲啊!高老头为女儿付出了一切,希望得到尊重和社会地位,然而正是因为钱,他那唯一的愿望却无法实现。弥留之际,他终于明白,要想得到女儿的关心,必须始终有钱。钱才是改变一切的根本。临死前,他才了解到社会的本质,但这一切都为时太晚,结局已无法改变。

人是物质的俘虏、金钱的奴隶。这个混浊的世界没有真诚,只有利益,没有法律道德,只有时局现实,财产便是富人的金科玉律。人与人之间,不再有情感,只留下冷漠和势力。

 

一切浮华皆是背景,舞台上那些道貌岸然、心灵丑陋的人们正上演着一场悲剧。

 

【点评】长篇小说《高老头》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像一部完整戏剧的开头,是“人间喜剧”的序幕。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最大变动,就是金钱取代门第,成为主宰一切的“上帝”。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小市民的伤感,这些神圣的情感的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所以高老头之于女儿的父爱,就显得那么轻贱可悲了。经典就在于将人性的东西的挖掘得很深,对社会的认识剖析得很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小说,也是洞悉人生的窗口,看看作者的认识就知道阅读的价值所在了。(指导教师:郭志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