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佐民医师文稿——蜀椒的临床应用

 台湾伴手礼 2018-01-26

吴佐民,常熟市浒浦卫生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一九一九年生,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一年从学于蔡意诚医师。一九四四年开业行医,临床擅长肝胃疾病的诊治,现任浒浦卫生院副院长。

蜀椒为落叶乔木,入药用其果皮及种子,果皮即蜀椒,种名椒目,效用有别。味辛气温有毒,入肺脾肾三经,为温中祛寒,健胃理气,止痛杀蛔之要药。现将笔者在临床应用蜀椒的点滴体会,举数例述之于下。

一、厥阴呕吐

解某,女,68岁,上腹胀痛不能进食,早餐后每作呕吐,吐出食物之水液,味酸苦,嘈杂心烦,下午则呕吐渐止而低热面赤,病延半月。曾服平胃丸等理气降逆和胃药物,未效。患者食少肌瘦,手足不温,口渴而不欲饮,便下稀滄,苔薄白,脉细弦。

处方:乌梅3克,蜀椒3克,北细辛3克,川桂枝6克,黄连3克,川柏6克,熟附片6克,当归10克,党参10克,干姜3克,陈皮6克。

患者服上药二剂呕吐即止,下午发热亦退,胃纳渐苏,继以香砂养得丸善后,恢复健康。

按本例临床表现与《伤寒论》厥阴病,寒热错杂、下寒上热的证候大体相合,故用乌梅汤为方加减治疗。乌梅味酸平主下气除热,消烦满安蛔,而蜀椒以其味辛性温,主邪气呕逆,散寒温中,黄柏苦寒清留肠结热,黄连泄肝胆之气火,并以细辛、附、桂、干姜散寒助阳振奋脾运,党参、当归、陈皮、益气以扶正,药证相投,得能奏效。

二、虛寒腹泻

陆某,男,2岁。患儿于本年四月份开始,腹泻初为水洋便,继于便中杂有粘冻,叠经中西医治疗,症状未能控制。大便镜检有霉菌,经服制霉菌素,霉菌消失,但仍每日下利蛋花絮样稀便6次,或则低热,舌被厚苔,腹膨肠鸣,小便清长,肤色苍内,多汗身凉,迁延五月有余,治疗殊为棘手。适阅《江苏中医杂志》(1981·2卷三期34页)贾氏泄泻验案例二、例三两案,使用庄在田氏“逐寒荡惊汤”的报导,获得启发,乃于方中大胆应用“蜀椒”等祛寒辛温药物。

处方:蜀椒2克,丁香2克,肉桂2克,伏龙肝2克,炮姜炭3克,陈皮5克,藿香5克,党参6克,白术6克,茯苓6克。

患儿服上方四剂,泻利即止。

按本例为婴儿久泻脾胃虛寒,阳虚不能化谷,致腹膨肠鸣,二便清稀,故以蜀椒配丁香、炮姜、肉桂以温中散寒、理气逐寒,合党参、白术、陈皮、茯苓以健脾益气扶正渗湿,藿香以逐秽浊,起升清降浊、醒脾和胃的作用,纳少量伏龙肝入煎者,取其涩肠温化,协调济药。

三、寒喘冷哮

顾某,男,63岁,每届秋季气候转冷,易发咳喘,畏寒背冷,四末不温,气急喉鸣,咳痰清稀,喉间水鸡声,病史二十多年,常来我处门诊。既往常用射干麻黄汤、苓桂术甘汤等治疔,久之效应渐差。近年发作尤剧,咳喘夜难平卧,痰多清稀,溲频脸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寒痰扰肺所致。

处方:炙麻黄6克,杏仁10克,制川乌6克,陈胆星6克,北细辛5克,紫菀10克,炙甘草5克,蜀椒3克,茯苓10克,款冬10克,陈皮6克,制半夏6克。

上方服五剂,咳喘渐平。

按哮证每屡发而深痼,治者必须随证变通,本例患者虽病史漫长,临床表现全为寒痰扰肺,肺气不宣之寒喘冷哮。各家论述哮证必有顽痰胶固,发时非攻不可,至若不发之时尤非健脾补肾扶正调养不可。《张氏医通》有“冷哮丸”一方,其中即以麻黄、川乌、细辛、蜀椒温中散寒宣其肺气以平喘,胆星、半夏、杏仁、紫菀、款冬、陈皮、甘草,肃肺降气镇咳以祛除胶固之顽痰,本例即效其法也。

四、水肿

季某,男,61岁,发热咳嗽,全身浮肿,气急痰喘逾月,此水气凌肺之故,以浮萍等发汗利尿药物,浮肿渐消,胃纳亦佳。但咳嗽不减,且脘腹痞满,屡用温肺健脾药物如二陈丸、香砂六君等,咳减而腹部胀满更甚,时发肠鸣漉漉之声,面目胫肿,舌干尿黄,大便干结,渴而不欲饮,脉形沉实,苔布腻白。

处方:防己10克,椒目5克,枳壳10克,陈皮6克,大黄10克,茯苓12克,杏仁10克,半夏6克,葶苈子10克,桑白皮10克。

按本例患者虽病已逾月,然察其病悄仍为表邪未尽,水气留滞。虽经发汗,未能从肺宣散,反与内湿相结,当为邪实。是以腹满。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口燥,肺不能通调水道而影响化源,致州都气化无权,从而水积肠间漉漉有声,《金匮要略》水走肠间饮邪内结之症是也。故以己椒苈黄丸加味,辛宣苦泄导水从小便而去;大黄攻坚決壅,逐水从大便而去;前后分消使肺气得以转输,饮去病解,患者仅服药二剂,即咳止而水肿渐消。

五、寒疝

沈某,男,51岁。去年入水感寒而患疝气,嗣后稍劳或受寒,右侧胯间坠痛,痛引少腹,阴囊坚硬挛急,发作则呕吐频频,曾服三层茴香丸、橘核丸、补中益气丸等药物,见效不显,病经二年发作渐勤,甚为痛苦。诊得二脉沉迟,舌淡苔白,四肢不温,膝腰痛冷,证属寒疝,以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为治。

处方:吴茱萸9克,蜀椒5克,制香附10克,乌药10克,肉桂12克,制小茴6克,广木香6克,党参10克,木瓜12克,川楝子10克,炙甘草5克,葫芦巴10克。

按本例患者为寒湿瘀滞,阴寒内盛入于厥阴经络之见证。盖肝脉过阴器抵少腹,寒气收引,故见阴囊冷痛,竖硬挛急,牵引少腹,是偏于寒甚的表现。是以重用温中祛寒的蜀椒、吴萸、肉桂,并以葫芦巴、川楝子、木瓜、木香、党参、甘草、乌药等补益肝肾,行气疏肝,理气止痛,服药四剂,疝痛得以缓解。

结语

人皆以蜀椒辛辣爆烈而畏之,然蜀椒不仅为调味妙品广泛习用于民间食用,蜀椒在治疗上的作用亦广泛散见于历代医学文献之中,仲景经典著作中,以蜀椒为主,配干姜、人参、饴糖即“大建中汤”用于中焦大寒、脾阳衰弱之心腹疼痛。通常治疗蛔虫病常与乌梅、白芍、使君子、雷丸等同用。乌梅丸治疗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为中医方剂组成方法的典范,其中“蜀椒”有一定的比重,“椒目”专能利水,配防己、葶苈子、大黄,组成“己椒苈黄丸”为治疗痰饮水肿,代代相传的名方,个人体会治疗虛寒性呕吐“半夏”远不如“蜀椒”。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