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融合的过程中,毫无疑问汉文化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很多的少数民族在融合的过程中被汉化了,下面,小编就带你看看有哪些姓氏有汉化过来的“胡人”,说不定你也有混血基因哦! 1,金姓。盛唐时期,大量的新罗人(今韩国人)迁徙到中原地区生活。著名的九华山就是由新罗人最早建立的。金姓大部分祖先是新罗人,这是肯定的。金姓家族最早集中在辽宁和山东,五代十国时期,金姓的人开始陆续迁往内陆,一部分去了中原,一部分到了江南。 还有一部分金姓的人,祖先是女真人。靖康之耻后,女真族在中国北方建立了金。但不到三十年,金国就被蒙古人所灭,大部分女真贵族被蒙古人屠杀,只有大概几十万人逃亡到了今天的湖北和安徽。这些逃亡的女真人,将原本的姓氏全部改为金。 2,还有贺姓。说起贺姓,一般分为会稽贺氏,鲜卑贺氏和其它少数民族贺氏。会稽贺氏来源之一有,是源于姬姓,为吴王僚之子庆忌之后。《会稽先贤传》记载,唐中期以前官谱所载,不少贺氏家谱,如北宋词人贺铸家谱也如此记载。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姓贺氏,此乃鲜卑贺氏之起源,鲜卑贺氏现在也已经汉化为汉族,称之为河南贺氏,另外还有其它几十个少数民族也有姓贺的。 3,改来的刘姓,刘姓在汉民族的融合中很具有代表性。其一为匈奴刘氏,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於冒顿为妻。匈奴有一种特殊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所以汉女后代有以刘为姓者。 另外还有,独孤改为刘姓,独孤氏是五胡十六国末期出现的北方游牧部落之一,匈奴后裔。后归附拓跋鲜卑。北魏时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部分独孤氏改为刘姓,(另一部分仍保持独孤姓,如李渊和杨广的外祖父独孤信)成为当时北魏鲜卑贵族最显赫的八姓之一。沙陀刘氏,唐德宗时,沙陀人内附,定居于今山西大同一带,长期与汉族杂居,不少人改汉姓。其中沙陀部的刘知远家族两度建立政权:后汉(刘知远建立)和北汉(刘崇建立)。后降宋朝,沙陀刘氏散居北方各地,成为刘姓又一支脉。契丹刘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起汉名刘亿。《辽史·后妃传》“序”:“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金史》记载“移剌曰刘“。(“移剌氏”即契丹国姓“耶律氏”)因此耶律氏有改为刘姓的。当代天津市郊区宝坻县耶律各庄村中刘姓村民较多。当地人说,这个村刘姓村民多为坐地户,是当年随蒙古军队来到这里定居的,刘姓是由耶律姓衍转过来的。 像这样的姓氏还有很多,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鲜卑族的姓氏主要有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西晋时有一支西北羌族,姓烧当,他们后来自称大舜的后代,因此改姓姚。 大唐时,太宗大败突厥,西突厥的可汗“斛瑟罗”率众移居长安,后来他的子孙改称“罗”。而另一支本是鲜卑的部族姓阿史那,投降后改为史。 北朝有一支回鹘族姓高车,后改为狄。北魏灭亡后,有些姓独孤浑的改为杜。元代蒙古人月乃和,因为祖上曾经在金国作过兵马检军,所以他改姓马,后来马成了回族大姓。元朝灭亡后,许多蒙古人改为汉姓,其中就有耶律改为王,有些姓完颜的也改为王。 中华民族经过复杂的演变,成为现在56个民族,不管姓什么,大家始终是一家亲,这才是我们民族的核心力量。 晚上加班晚,打的回家,下车后,我给司机100元,30元打的费,他找给我70元,一张50的,一张20的,司机还善意的提醒道:钱看清楚,尤其是50元的,这段时间假的多。 他这一说,我还仔细的看了看那张50的,果然不假,然后下车回家睡觉。 第二天买东西才发现,20元那一张是假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