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学生“偷钱”现象背后引发的思考:我们的家庭教育怎么了?

 昵称41082923 2018-01-26


乐活按语

问题究竟出在哪?

【加拿大乐活网(lahoo.ca) 马醒醒撰写】最近网络流传出多起涉及留学生“偷钱”话题相关的新闻。从温哥华头条(Wechat ID:lahoobignews)报道的18岁女生转移父亲资金300万,到15岁留学生打赏网络主播65万,再到网络上疯传的《你在国外开着玛莎拉蒂,你老子在国内开滴滴》,几篇文章都同样指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父母辛辛苦苦挣钱供孩子出国念书,为何孩子不知感恩还反而花钱不加节制,甚至偷父母的钱去滥用呢?

这个现象背后究竟可能的原因是怎样的呢?

中国式父母的溺爱不是爱

日前留通社的《留学生家长心声:我花一百万送孩子出国,他为什么不感激我?》一文就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中父母以孩子为人生意义之中心的观念。

(文章节选)

我们花了100多万

让孩子在异国求学

可是似乎除了缺生活费时

孩子主动来找我们

其他时候

他们要么在刻苦读书

要么在享受国外的社交圈

我们知道他们学业艰辛

希望他们多放松

可我们内心又巴不得

他们每天都能和我们视频通话

向我们倾诉他们的成长与烦恼

渐渐地我们发现

送孩子出国后

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都疏远了

可孩子好像还觉得理所当然

“你要适应生活中没有我的日子”

“你这样过度关心,

会给我造成压力的!”

父母对子女的思念至深可以理解,但是这同样也反映了中国家长在面临子女成长过程中的焦虑,害怕孩子独立之后的离去,亦是他们人生最重要意义的失去。可是就像龙应台在《目送》中说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终将成长为一种彼此扶持,支撑的关系,若子女永远作为父母生活的中心,活在他们的溺爱之中,必将无法正常成长。作为彼此终将独立的个体,父母与子女更应该像是两棵互相支撑扶持的树,大树明白自己终将老去,而小树会看到自己的茁壮成长,成为大树的肩膀。

溺爱是中国家长教育问题中的一大误区,过于包容与纵容子女的一切,抱着奉献的态度将一切都无条件地给予,从未定下对与错之间清楚地规限,没有责任意识的培养,没有情感之间的深层次沟通等等,都会造成子女对与父母无私付出的无视,因为感情上的自私皆是父母一手培养起来的。

留学生出国以后与父母之间的疏离究竟为何?

有的说,是因为在国内时候父母管得太严,自己完全没有自由,所以来了这边以后太开心了,终于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了。

有的说,自己来了这边以后离得远,跟父母也没有什么共同话题可以聊,他们天天也只是问他有没有吃饭,睡觉,上学之类的事情,他们敷衍一下也就过去了。没什么好聊的。

在西方文化教育下的他们已然早早明白,自己与父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应该有彼此不同的生活,但是在父母眼中他们还是那个自己心头肉的孩子。

毕竟父母如此远离子女长期生活学习的环境,想要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混迹的朋友圈是件很难的事情。于是束手无策的父母只能默默地在资金上支持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衣食无忧,可是孩子呢,又真的会有所感激吗?

“爸妈早都说他们挣得钱都是给我的,那我不花谁花呀。”国内某节目中所曝光的一名月消费上万的拜金少女理直气壮地这样说道。打赏男主播65万的女留学生在事情被发现之后也理直气壮地说“这有什么的呀,我身边的人都是这样玩的,我朋友他爸爸还玩呢。”丝毫对与自己一掷千金的行为没有悔过之意。

这种偷父母钱重金打赏网络主播的事情在国内也是屡见不鲜。

对于这些还处于价值观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们来说,许多理念是需要被传达到的,例如子女的责任,何为独立,如何去爱,去感激,去给予,等等。然而,中国的家庭教育对于这种人格塑造的方面尤其薄弱。大多数父母依然只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于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忽略了意识中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的钱是要自己挣得,”一个白人朋友跟我说,“我高中毕业以后就搬出来自己打工攒钱养活自己了,而且我还攒钱来了一趟长期旅行,特别爽。现在回来继续开始读书。”他们生活的自由和独立是由自己一点一滴的奋斗得来的。

“很多西人的孩子一过18岁就要开始给父母付房租了,或者自己搬出去独立生活了。”室友根据她的白人朋友们的情况跟我讲,“他们很小就被父母培养的极其有赚钱意识,明白自己有一天是要独立的,所以赚钱能力要早培养。”曾经就看到过6,7岁的孩子在自家门前卖自己做的柠檬水。“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读书与思考,他们许多孩子从18岁开始就会思考一些很深刻的问题,比如说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啦,如何看待婚姻与爱情,等等。”

父母应是孩子成长路上温暖的手,指路的灯;该放手时便放手,但是指路之光永不灭。

强制性管制有用吗?

曾经在学校工作时有名学生刚从美国转学过来,由于孩子之前在美国花钱不加节制的行为,他爸爸一再强调把需要缴纳的学校费用一律他在到访的时候交给学校,绝对不从孩子手里转交给学校任何一笔钱;即使需要退费,也不能直接退还给孩子,一定要退到父母的卡上。

并且爸爸临走时再三叮嘱我们,帮他管好孩子,并且说为了防止他挥霍浪费,每个月他手上只有500加币左右的生活费,以为这样就可以矫正他以前过度消费的习惯。然而事情不仅没有得偿所愿的顺利解决,反而加深了孩子对于父母的仇恨,埋怨生活费拮据缘故使得他更加孤独。

“平常朋友一起出去玩也不敢去,也不敢跟人家一起出去吃饭,自己没钱很没有面子。”

因此他的朋友圈就这样逐渐封闭了,自己因为缺钱也时常感觉自卑。

之前听他爸爸说,他在美国的花销是完全超出控制的,一个月会达到人民币好几万元,“而且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花出去这么多的。”孩子这回答。于是家长就这样把他从美国送来了加拿大,转到管理严格的私立高中。然而,情况确实没有那么乐观。

手上资金的减少虽然强迫孩子不能再浪费金钱,但是家长却并没有提供合理的方法去纠正他的消费行为与理念;并且家长平常也并没有合理化的引导去教他如何进行资金的合理计划与分配,以及自主打工挣钱的意识。因此他的日子过得倍加辛苦,也更怨恨父母。

在学习上,他也并没有因为认识到生活的艰苦而开始决定努力学习,反而晚上依然沉迷于打游戏,白天不上学。

所以,直截了当的强行管制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如果想要根本改善一种行为,就必然要根据孩子的想法进行沟通,然后通过长期理念的培养来进行永久的改善。建议家长不要盲目管制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希望不要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仇恨,而因此激发更加严重的结果。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拒绝反而会激发了他们想要拥有的欲望。而他自身缺乏抵抗欲望的能力时,就会寻求自我满足,选择偷偷拿家长的钱,自己做主。

奢侈化消费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下一代

对于下一代的成长来说,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华人成年人对于奢侈品的疯狂在世界上也是人尽皆知的事情,2017年全球奢侈品市场整体规模将达到1.2万亿欧元,个人奢侈品市场销售额为创历史新高,其中32%来自中国消费者。目前奢侈品市场的复苏得益于“千禧一代”(18到34岁,其消费占据整个增长额度的85%。预计,到2025年,“千禧一代”将占奢侈品顾客人数的45%。中国奢侈品消费者比欧美国家更年轻,平均年龄仅为33岁。

奢侈品消费的逐步低龄化现象根源是父母的消费模式对于孩子的影响。再加上中国家庭教育中从未强调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只觉得买名牌用名牌面子上好看,因此孩子偷父母的钱,不加节制地消费,包装自己也会觉得更为理所当然。

孩子为什么会“偷钱”?

今日头条新闻评论青少年偷钱问题时表示,“偷窃”并不可怕,当我们看到“偷窃”背后隐藏的东西,我们也就很容易得到解药了。

父母很少能够认识到孩子偷钱的真实原因,在发现这样行为的时候往往只会一时愤怒,一味地进行打骂与指责,以至于造成更为恶化的后果。

留学生的家庭大都不差钱,他们偷钱是为了什么?

- 到了青春期,想要挑战权威,挑战底线,这样的孩子一般家教特别严或特别松,以至于孩子找不到正确的界限,

就像65万元打赏网络主播案例一样,“刘女士在加拿大严格控制女儿的花钱,而且对其行为直监督着,可没想到女儿行为丝毫没有收敛,居然在刘女士用银行卡付款的时候偷偷记下了支付密码,之后拿着银行卡到银行提现4万加币,部分用来打赏主播。”

- 因为精神上的贫瘠。

比如,潜意识里很希望跟别人一样,于是就偷东西来满足家里没法满足的需求。通过“偷钱”购买奢侈品以及高调炫富的留学生就是这样的心理,也是渴望融入一个群体中得到归属感所驱动的。

曾经有学生告诉我说,自己刚来到这么,看到身边朋友家里都比自己家里有钱的时候,心理有很大的落差感,很自卑。面对这样的问题,没有家长正确引导下的学生就会自己盲目选择购买跟风,用高调炫富的方式来包装自己的面子,因为大环境使然。

中国家长很少与子女平等沟通一些问题,比如说,金钱观,婚姻观,爱情观,世界观的,而身边西人朋友的父母虽然平常在生活上不怎么照顾,但是思想观念上的交流必不可少。

- 可能是希望得到家长的关注和爱,建立与父母之间的情感链接。

远离父母的低龄留学生群体虽然可以每天通过微信聊天,但是遥远的距离以及父母忙碌的工作有时还是会加重孩子的孤独感。家长就不必过分拘泥于指责孩子偷窃上,而应该和孩子多聊聊他们的需求,让他逐渐明确自己想要的其实是什么,同时给予这样的孩子更多情感上的关怀。

比如说在网络男主播那里,孩子打赏65万就是因为从网络主播那里得到了从母亲那里无法得到的关爱与理解。新闻中孩子曾说过,自己刚到加拿大的时候才15岁,生活上有很多不适应,每次和妈妈哭诉,本来是希望得到安慰,刘女士却用一种成人的方式理智地告诉女儿该怎么做。而那些主播不一样,他们“温柔、善解人意”。

据报道,偷父亲300万和打赏网络主播65万的两名留学生均来自于父母离异的家庭。据报道显示,这两起事件中的父母都平日忙于工作,由于单亲家庭抚养孩子的原因导致情感上难免会有疏忽,因此孩子或许会希望通过破坏性的行为引起家长的关注,使父母终于看到了他的存在。

- “偷窃”也许是表达独立的需要。

孩子有时会无意识地认为自己的需要会被父母拒绝,他希望证明自己有能力自去解决这个问题。

远离家庭,远离父母的他们究竟缺失掉的是与父母进行充分情感交流的机会,以及思想上的困惑可以得到父母引导的机会。

愿常年在外的游子记得常回家看看,也愿天下父母和子女都能互相敞开心扉,理解彼此的苦衷,用爱与理解化解彼此之间的辛酸。

编辑:马醒醒

来源:加拿大乐活网lahoo.c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