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染病对妊娠的影响(5)——乙型肝炎

 昵称36720007 2018-01-26

乙型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估计30%~50%的感染者是因母婴传播而感染的。在没有接受乙型肝炎疫苗预防的情况下,乙型肝炎妈妈所生的孩子60%在两年内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大三阳”的妈妈新生儿感染风险约70~90%,“小三阳”的妈妈新生儿感染风险约10~40%。在我国,有8%的孕妇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其中50%以上为e抗原(+)的“大三阳”感染者。因此,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流行的重要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影响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不会造成胎儿畸形。但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胎儿或新生儿后,病毒往往很难清除,导致感染慢性化。科学家们发现,年龄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发展成慢性病毒携带者的重要相关因素。胎儿在子宫内感染,出生后几乎100%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新生儿期感染,则有90%的孩子转为慢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比率很快下降,<2岁时为75%~80%;3~5岁时为35%~45%,6~14岁时为25%;成年以后,绝大多数人都能抵御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清除病毒或只表现为急性肝炎,只有2%~6%免疫力低下者才会转为慢性感染。因此,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在我国流行的重要措施。

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是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最主要的措施。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指出:“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阻断率为87.8%。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母婴传播的阻断成功率。”

但是,在接受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后,仍有大约10%的高病毒载量(HBV DNA≥106 IU/ml)的母亲所生后代母婴阻断失败。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宫内感染。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宫内感染主要发生在孕晚期(孕28周)以后。这些高病毒载量的母亲如果在孕晚期服用抗病毒药,可以有效地降低母亲血液中的HBV DNA水平,进一步提高乙型肝炎的母婴阻断率。医生们认为,胎儿在母亲体内发育到7个月(28周)左右重要器官已经基本发育完善,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不大;而妊娠晚期是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高危险时期,已经有大量临床试验证明,孕晚期服用抗病毒药后高病毒载量的母亲所生后代的母婴阻断成功率可提高到95%~99%以上,明显降低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因此,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妊娠中后期如果检测HBV DNA 载量>2×106 IU/ml,在与患者充分沟通、知情同意基础上,可于妊娠第24~28周开始给予替诺福韦酯、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治疗。于产后1~3个月停药,并加强随访和监测。”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孕妇不仅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导致后代感染,还有可能影响孕期母亲的健康怀孕期间,体内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肝脏负担加重,一些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孕妈妈可能在孕期或产后3个月内出现肝功能异常,肝病活动或加重。有人统计,e抗原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大约有10%在怀孕期间肝功能升高,有20%~25%在产后发生肝功能异常。孕期肝病加重,对母亲和胎儿都可能有不利的影响。肝病活动的孕妇更容易进展为重症肝炎,妊娠糖尿病、早产、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增加,胎儿也可能因母亲的肝病而发育迟缓。

近10年多来多种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陆续上市,慢性乙型肝炎已经摆脱了以往无药可治的困境。在这些抗病毒药物中,替诺福韦酯、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这3种药物被认为在妊娠妇女中是比较安全的药物。其中替诺福韦酯和拉米夫定不仅用于治疗乙型肝炎,还用于艾滋病妊娠期的治疗;替比夫定在我国也有一些妊娠期安全性数据。因此,肝功能异常的备孕准妈妈和孕期肝病活动的孕妈妈在必要时经医生全面评估、充分沟通和权衡利弊后,都可以服用替诺福韦酯、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治疗。

现在,乙型肝炎已经成为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所有育龄青年在婚前和孕前都应该常规筛查乙型肝炎,一方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另一方应该接种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女性也可能通过母婴阻断生出健康宝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