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此文,李斯特的《钟》就不难了!

 阿里山图书馆 2018-01-26

试析李斯特练习曲《钟》的演奏
本文主要通过创作背景、乐曲结构分析、弹奏技术及触键方法四个方面对李斯特练习曲《钟》进行解析。特别是在弹奏远距离音程跳跃、单手同时演奏旋律和颤音、快速跑动音群在华彩性质的经过句中的弹奏等技术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前言 
在学琴过程中弹奏大量的练习曲是提高手指基本功和训练各种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径,也是为完美演奏乐曲更好的表达音乐情感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李斯特《钟》是一首以炫技为特点的练习曲。这首乐曲不但有着高难度的演奏技巧还显示出作曲家丰富的想象力。练习曲《钟》是一首很好用于扩展手指技术的作品之一,也成为学琴者进入高级阶段的必学曲目之一。 

       
           李斯蒂莎的《钟》

一、乐曲创作背景 
弗朗兹李斯特(1811―1886),著名的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是19世纪欧洲音乐史中重要的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将钢琴的演奏技巧发展到无与伦比的程度,有评论家说他“培育了一代键盘巨人”。李斯特作品数量庞大,音乐作品多达700余首。 

他的早期作品多为钢琴曲,其中包括大量的钢琴改编曲。这种钢琴曲不但起到了传播歌剧与交响乐新作品的作用,更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他的另一个突出成就表现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音乐体裁―交响诗,他主张标题音乐,为作曲开辟了新的途径。 

《钟》创作于1831年。当时一场扣人心弦的帕格尼尼小提琴演奏会使李斯特被受感染,恢复了他在演奏和创作上的激情,并且有了要成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的念头。于是他选用了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 b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主题(第三乐章钟声回旋曲)改编而成钢琴曲《中》,后来成为《六首帕格尼尼练习曲》作品67中的第三首。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导,我将从过创作背景、乐曲结构分析、弹奏技术及触键和用力方法四个方面对李斯特练习曲《钟》进行解析。特别是在弹奏远距离音程跳跃、单手同时演奏旋律和颤音、快速跑动音群在华彩性质的经过句中的弹奏等技术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和总结。 

  
            基辛的《钟》

二、乐曲分析 
全曲为三段式结构,运用多次的主题重复和变奏,所以也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征。 
1、前奏 
#g小调,6/8拍,前四小节左右手交替弹奏八度,音色清脆,力度变化由P到渐落,模仿被敲击的钟声在远处回荡,给人空旷的遐想空间。 

2、呈示段 
从第5-21小节,乐段开始主题一出现(谱例2),该段为平行乐段,平行乐段中的重复结构有助于加深主题印象。两个乐段同样在高音区运用不同的主题变奏手法变奏出不同节奏的钟声。 

第5-13小节为第一乐段,乐段开始就标明ma sempre ben marcatoil terra(一直强调主题)。右手主题旋律全部由短小的十六分音符构成,并且用跳音演奏,左手以短巧的滑音带过,整体感觉较为轻快,犹如清晨教堂里传出清脆悦耳的钟声,感觉非常安静、协和的气氛。(谱例2)

第14-21小节为第二乐段,主题旋律加入装饰音进行变奏,在高音区的弹奏更加接近对钟声的模仿。左手将原来的滑音变成跳音,使音乐色彩更加明亮,更能逼真地奏出小钟的鸣响。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形成一个小的对比(谱例3)。   

3、中段 
第22-61小节,两个主题变奏运用了高难度及复杂的演奏技巧,淋漓尽致的表现出钟声效果,同时也是对演奏者演奏技巧水平的一个考验。 

第一乐段第22-30小节,乐段开头引入新的主题(谱例4),该乐段可分为三个乐句。 

三个乐句不断地向上三度模进,把乐曲推向一个小高潮强调新主题的出现。左右手相互交替,右手双音向下模进,仿佛各种小钟相互撞击产生的音响效果。 

第二、三、四乐段运用各种演奏技巧,左右手旋律交替,主题进行加花变奏形成辉煌华丽的乐段。 

4、再现段 第62-103小节,同样运用变奏手法再现呈示段,体现出回旋曲的特征。 

5、结尾 第104-148小节,速度更为快些,乐曲运用舞曲的体裁特点把全曲推向高潮。大量和弦的使用和强烈的力度对比营造出所有钟声撞击出的浑厚声响,最后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三、技术难点 
李斯特练习曲《钟》按演奏技术分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右手远距离大跳 
呈示段开始主题旋律贯穿在十六分音符的远距离音程大跳中,旋律贯穿在右手大拇指,要想达到准确的远距离跳跃需要高度的灵敏性和各手部动作的协调。在练习过程中要突出旋律部分必须用大拇指轻而平滑的带过,将整个手臂和手腕放松,手掌靠近键盘要有支撑力,用手腕来带动手掌左右来回移动,也就是以手腕为轴心。在弹奏时控制好节奏,使弹奏出的每个音都非常清晰、连贯而轻柔。在练习远距离的音程跳跃时也可先从较小的音程跨越开始练习并逐步扩张开或者可晚上关掉灯通过盲弹来训练手指对键盘的熟悉程度,在练习时注意手部的动作不能太大以免造成手部的劳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可适当提升演奏速度并且提高弹奏时的精确度。 

2、同音反复 
同样是主题旋律贯穿在十六分音符的远距离音程大跳中,但是轮指的加入使得这一技巧产生新的难度。在轮指时要求速度极快并且轻巧,同时还要强调主旋律部分。轮指的演奏又可分向内勾和向外挑两种弹法。在这里我觉得一般以向内勾较为容易。在练习此难点时最好先单手慢练,将手腕放低,在弹奏每拍第一个音的时候用手腕的力抬起手掌然后用手指迅速有力的敲击琴键,就感觉像鸡啄米一样,在触键的那一刻手指要非常敏捷,弹奏的每个音要有颗粒性,声音要有穿透力。由于乐曲标明的表情术语是semprep,所以需要手指非常有弹性,用力要恰到好处,做到声音轻而不虚,结实而有力。 

3、单手同时弹奏旋律和颤音 
此难点在于弹奏颤音时要弹清楚每个音,保持均匀并且强调高声部旋律,手掌心固定住整个手形,手腕压低靠手指发力。控制好音色和力度,手腕放松。由于是两个声部的同时弹奏所以这对于手指的灵活与伸张提出更高的要求,旋律部分要求手指轻巧,音色圆润,其次两个声部要清晰,分明,保持声部的统一。 

4、快速音群的跑动 
快速音群的跑动集中在快速华彩性质的经过句中。在处理此技术上,可用非连音的触键法,指尖快速的下键,手指轻巧有力。但手指在触键后应快速离键,才能使得音色清晰、透明并且非常有弹性。由于快速音群的跑动会造成手臂的僵硬,在练习过程中应及时调整就不会影响弹奏时的速度了。在弹奏手法上可运用虚与实的相互结合来增强乐句的表现力。在演奏中,演奏者可根据自身的感受来发挥,因为在演奏中只重视“实”的表达会使乐句显得单调、呆板。所以将虚与实生动地表现出来需要演奏者合理的创造想象。 

5、双手交替弹奏快速半音音阶 
两手交替多半用肘部,整个手腕与手掌都与前臂支撑为一个整体,身体向前倾把力量直接传送到指间。双手的动作尽可能小,指尖坚定、有力,弹奏时要求非常迅速而均匀的交替、保持音的平稳进行。 

6、双手八度和弦的同时进行 
乐曲最后达到情绪的最高潮,整个乐段非常的激昂、辉煌,在弹奏时情绪也会变得激动,但要保持头脑的冷静才能保证双手在弹奏快速八度时准确无误。保持演奏上的激情和演奏上的从容不迫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连续弹奏八度时需要靠整个身体的力量由肘部发力。 

手掌固定住,需要拇指和小指的无比坚挺的支撑,弹下后立即离键,声音要求饱满坚定、深厚宏亮。 

练习此曲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技术难点的训练不仅要通过慢练而且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和提高。除了通过以上几点对演奏技术的重点训练外,我还想再对演奏时声音的变化需求做简要的概括,因为正确的触键方法更能体现对音色的变化需求。 

四、触键方法 
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不同,古典主义音乐在音色和力度变化上都较小,基本音色只要求清晰,颗粒性强,所以在触键上的方法都以指间为主,但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音色和力度变化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与对比。为表达不同的音乐思想,需要运用不同的触键,所以在触键和用力上要有所注意。 

在弹奏富有歌唱性的乐句时可用指头较厚的指面触键,这样弹奏可以使乐句避免明显的音头,达到音色的柔和和细腻。在弹奏短促而快的地连奏时可用指尖部位向里勾,使声音非常轻盈、有弹性。例如上面所说的快速音群跑动是的演奏方法(谱例8)。在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中,因当时乐器还发展不成熟,所以在力度上的变化不大,用力方法主要在手掌以下,靠手指用力来敲击琴键。但在浪漫主义时期,由于钢琴器性能的改进,人们发现了它在改变音色和力度上的无限可能性。所以在该时期各种音型的组合也要求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来体现。例如远距离的音程跳跃需要运用柔顺的手腕带动;连续八度和弦需要靠肘部的弹性;铿锵有力的大和弦要靠整个大臂的力。所以,根据不同的演奏力度需求正确借助指、腕、肘、臂或全身的力使音色达到完美是非常有必要的。

  

结束语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大师的层出不穷和音乐理念的不断更新,成为钢琴音乐的颠峰发展时期。李斯特所开辟的新途径对当今音乐的发展仍然起到深远影响。他在该时期创作的六首以炫技为特点的练习曲占有重要的地位。《钟》以它高难度的演奏技术和诗意形象话的美妙音响已成为众多演奏家在音乐会上的经典保留曲目。李斯特广泛地将钢琴在音域音色与力度上的无限可能性运用到高难度弹奏技法的练习曲中,为钢琴的演奏技艺开辟了新的道路,揭开了钢琴音乐的新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