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一急诊医生猝死!医院该赔多少钱?

 闲情漫步123 2018-01-27

每周五推送  收藏为健康


23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外科大夫郭庆源一晚接诊38人之后猝死,年仅43岁。这样的新闻为什么屡见不鲜!


2017年9月27日,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赵林鹏夜间值班中突发猝死,呼吸循环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终年40岁;


2016年12月7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昭医生因“主动脉夹层破裂”抢救无效去世,泪尚未干,12月8日,该院尹小文博士又因“心脏骤停”抢救无效去世;


2015年6月29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晶因心脏破裂猝死,年仅43岁;

……


苍天啊,大地啊,和平年代的医生竟然已经成为一种高危职业!我堂堂华夏大地不应该为此感到汗颜吗?


1


有人可能说,因公死亡,有赔偿的。好,抛开猝死原因不说,今天我们来谈谈:医生猝死,医院该赔多少钱呢?

 

曾有报道的医生猝死的案例赔偿情况如何呢?


2005年,女医生王某上班时,身体突然不适最终猝死,其家属认为医院抢救不力,法院最终判决平安医院赔偿死者家属43万余元。

 

请注意,根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单位可赔偿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丧葬补助金(6个月本市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每月供养亲属抚恤金(配偶按每月本市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40%,其他供养亲属每人每月按30%发给)等。



那么好了,上文提到的郭医生此次意外猝死,属于工伤,可以要求医院赔偿,大约金额: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5290元×48=253920元)+丧葬补助金(5290元×6=31740元)=285660元

 

也就是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可能要面对30万元左右的赔偿了!是不是觉得终于有医院赔偿啦,30万不少啦,家属应该想开点。


家属要怎么想得开,四十几岁的年龄正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耄耋的父母待奉养,白发人送黑发人,如何面对;下有嗷嗷待哺的幼童需抚育,幼年丧父,无依无靠,如何面对;妻子失去挚爱的丈夫,犹如晴天霹雳,如何面对;30万够吗?

 

对国家对社会来说,一个合格的医生,通常需要多年的培养,本科5年+硕士3年+博士3年+规范化培训3年+2~4年专科培训,轻轻一算就要16年了,这些时间成本+培养成本,30万够吗?


大家有没有想到,这些医生的离开是医院要承担全部责任吗?普通百姓的你我不该反思吗?

 

一个医生的猝死,给同行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在临床一线的医生们从此畏惧夜班、害怕同样的猝死,每天高强度工作,不被理解,谩骂侮辱甚至人身伤害成为家常便饭,多少医生无法忍受,选择辞职转行,医二代们越来越少,即使医学院招生分数越来越低,仍然每年都招不满员。这样下去,我们国家只能面对医生越来越少的窘境,将来谁给我们看病?30万够吗?



有人问,医院的医生人手短缺,为何不多招点人?这几个原因你必须要知道:


1、事业编制的医生名额有限,进一个人不容易,而且医院里医生的数量是根据床位数、医院规模来制定的,医生人多或人少都影响效率。


2、医生培养周期长,普遍待遇不高,优秀医学人才流失率高。


3、医生属于技术门槛较高的职业,医院聘任的标准也较高。

……

2


我国的医疗环境到了不改不行的阶段,怎么改?

医生的从医环境如何改变呢?


1


提高医生待遇---让医生体面有尊严的活着

加速医改的进程,提高医生合法收入,鼓励医生多点执业,领导们需要真正考虑到医师成长的时间成本,直面成长过程中的医生也一样面临住房、子女教育等各种问题。加大医疗行业的投入力度,让医生们不为蝇头小利所折腰,给高技术含量、高风险的从业人员合理的回报,是这个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2


医院能够合理配备人力---配备和人口大国相对应的医生人数

当某疾病流行、急诊量突增时,及时响应应急措施,增加人力,及时疏散患者。


3


重视医生健康问题---不要一个医生干几个人的活,别把医生都累死

工作时间较长、休息不好,会导致焦虑、失眠、记忆力减退,有可能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人们常说的“过劳死”,实际就是长期过度的劳累,引发人体心衰、肺衰、心梗、脑溢血等引起的猝死,这种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冠心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脑出血等。这些疾病的潜在性使得过劳者易忽略,以致酿成严重后果。但若没有过度劳累这个诱因,猝死可能就不会发生。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适度休息,毕竟身体健康才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4


患者尽量避免戴上“有色眼镜”---患者要成为医生的合伙人,而不是敌人

听到一两个新闻违背医德的消息后,便认为所有医生医德都有问题,医生给你开贵的药就是在赚提成,不给医生塞红包就不会给你好好做手术。如果就诊前,就有了这样先入为主的判断,怎么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呢?还有的患者看自己时戴上了“放大镜”:“我的病最急最重要,医生得先给我看!”这种不会换位思考的患者,难免会与医务人员或其他患者及家属发生冲突。看病的时候让医生喝口水、慢慢讲,能够换位思考、互相理解,才更有助于疾病的治疗。患者们以普通人的身份看待医生,也正视自己,使医患关系进入良性循环。


3


针对医生猝死事件,大家有话说:


网友“愤怒的狐狸”:

郭医生很伟大,一夜看了38个病人算是英雄的牺牲,能这样尽心尽力的做好本职工作,就是现代社会的英雄了。

 

网友“袁鼓鼓”说:

不提倡医生舍己为人,没有哪个工作该成佛,医生不是佛,没有堕地狱、普度众生的必要。

 

网友“Alex Bean”说:

我们老说看病难,难道不是更应该思考一下每个人该注意点什么,减少医生猝死的悲剧吗?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不需要有人猝死,再被表扬高尚的!

 

网友“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说:

医生猝死了,大多数人们都觉得跟自己没啥关系,屁嘞!每个人都是局中人,医疗环境差了,谁也别想脱身!谁还没有个生老病死呢!

……


说的是啊,医改再不行动,就会有更多5个月的宝宝再也见不到父亲,去幼儿园的路上再也没有爸爸的陪伴;会有更多颤颤巍巍、耳鬓斑白的老人送别黑发人,以后病榻前再也没有儿子的宽慰;会有更多被疾病折磨的患者候诊四五个小时才能看上病,就诊体验越来越差。医疗无小事,全民需重视。


写在最后


对我们普通百姓来说,可能您觉得事不关己,凑个热闹围观一下,但是您想想看,医生们不愿自己的后代从医,越优秀的人越不愿意学医,导致自己上学时最不学无术的那一个人成了医生,十几年后给你看病,你还敢去看吗?医患不信任感加剧,医疗大环境的彻底崩溃,还远吗?还与你无关吗?


医生作为救死扶伤的职业,没有多特殊,也不必说有多伟大,但必须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重视,让所有从业者感到安全、平和,被理解,这是我们全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去营造的氛围,不要到了有病无医可看的时候,再来后悔。


大家都说:“雪崩的时候,没有哪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您现在的每一次漠视,都是对国家医疗大环境的不作为。每个人都为医生们争取权益,让好的医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收入,才能正向推动整个国家的医疗进步,也是为你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请让更多的人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