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绍琴医案】类风湿性关节炎

 AB向往神鹰 2018-01-27

 

医案

 

张某,女,29岁。

 

【辨治经过】

 

初诊

 

病发两年余,双手指关节疼痛,遇寒加甚,近来发现指关节肿胀明显,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关节肿大较甚,略呈梭形,触之疼甚,色暗红,屈曲不利。经查类风湿因子阳性,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诊脉弦滑而数。舌红苔白略腻。此外受风寒湿邪,留而不去,蕴郁化热,邪阻经络,津液不运,变生痰浊,四末气血不达之所,转为痰浊巢穴,故为肿胀。

 

治以涤痰消肿方法。食忌肥甘,并防寒凉刺激。

 

大豆卷10克,秦艽10克,威灵仙10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皂角子6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7付。

 

二诊


药后疼痛有减,肿胀未见明显消退。久病络脉痹阻,非旬日不足以见功。脉仍沉滑,为痰郁之征,继用涤痰通络方法。

 

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皂角6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海风藤10克,络石藤10克,天仙藤10克,片姜黄6克。7付。


三诊


关节肿胀见消,疼痛大减,脉仍沉滑,舌白苔润。前法进退。

 

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皂角6克,生苡仁30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海风藤10克,络石藤10克,天仙藤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

 

四诊

 

关节肿痛消之大半,脉象濡软以滑,舌白苔润,继用前法以涤余痰。谨防冷水刺激为要。

 

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皂角6克,生苡仁30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海风藤10克,络石藤10克,焦三仙各10克。7付。

 

【按】

 

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关节肿大为特征,赵师辨其为痰滞经络,所用五子涤痰汤为其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方。今将赵师从痰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独到经验整理附后。

 

【附:赵绍琴从痰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其发病多因素体虚弱,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侵袭,内客经络骨节,久留不去,痹阻气血而成。吾师赵绍琴教授对本病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本病之初,关节尚未肿大,可按一般痹证辨治,若关节肿大疼痛一旦形成,则应从痰论治。

 

凡关节肿大疼痛多属有形之邪留滞其间,痰浊、水饮、瘀血皆其类也。类风湿之关节肿大,或为梭形肿大,如指关节病变;或为程呈肿凸起一块,如腕踝关节病变,然其并无骨质增生,但有关节腔水肿或软组织增生。况其肿胀可反复发作,其为痰饮甚明。此皆因外邪久留,经络闭阻,致气血津液停滞而为痰为饮。此等痰饮生于经络之中,留于关节之内,徒以健脾燥湿化痰亦不能速去。当治以涤痰通络之法,选用性滑利、善走蹿之品,组成开窍通关之猛剂,以涤除骨节间之留痰浊饮。

 

方名五子涤痰汤(自拟),即三子养亲汤加冬瓜子、皂角子而成。方用苏子10克,白芥子6克,莱菔子10克,冬瓜子10克,皂角子6克(或用皂角代皂角子亦可)。

 

若病在早期,表现为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关节并无肿胀,或略显微肿,其痛忽作忽止,倏忽往来者,皆是痰饮流注欲作窠穴之象,治宜祛风胜湿通络剂中加入三子养亲汤,以祛除经络中流痰,方用大豆卷10克,秦艽10克,威灵仙10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

 

方中白芥子用量虽小,却是重要的引经药,因其性通利透达,善祛皮里膜外之痰,走于经络之中,故为必用之药。

 

若其病已成,四肢关节肿胀明显,疼痛较剧,触之痛甚。此为痰饮留蓄于骨节间,已成窠穴之势。舌苔白腻水滑,脉象沉细滑或濡滑皆是痰饮深伏之象。此时痰饮聚于骨节,聚成窠穴,难于速去,三子养亲汤已力所不及,可用五子涤痰汤加味。

 

方用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皂角6克,海风藤10克,络石藤10克,天仙藤10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方中五子合用,善能涤除骨节间痰饮湿浊,合以三藤及桑枝、丝瓜络,更能通利经络,祛风胜湿,痰饮不致复留为患。方中皂角一味,至为重要,其味辛辣猛烈,走窜力强,善开窍通关涤痰除垢,与白芥子协力,领诸药直达痰饮窠穴,而奏涤痰消肿之功。

 

若证见关节肿胀迅速增加,疼痛剧烈,手不可近,是痰饮之势猖厥,非峻剂无以遏其势,宜用上方合控涎丹,装胶囊吞服23分,服后泻下痰水样便,即收肿消痛止之效。

 

若证属阳气衰微,寒痰凝滞,漫肿作痛,屈伸不利,六脉沉微,舌淡苔白水滑,面色㿠白,形寒畏冷,是阳衰不能温化所致。宜上方合三淡汤,即淡干姜、淡附片、淡吴萸各6克,重者各用10克,以温阳逐饮。

 

若肾阳不足,虚弱症现,伴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舌淡胖大,苔白且润,脉沉弱无力者,可于方中加入杜仲10克,川续断10克,补骨脂10克,以补肾壮骨。

 

病至晚期,症见关节肿大变形,周围肌肉萎缩,屈伸不利,运动受限。此属痰瘀互结,治疗较为棘手。治宜涤痰化瘀并举。上方参入补阳还五汤意,加生黄芪30克,炒地龙10克,再酌用乳香、没药、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茜草等化瘀之品。或为丸服,以图缓效。

 

依赵师之经验,从痰辨治类风湿可获良效,但临床上尚需要求病人加强患部功能锻炼和走路运动,避免寒冷刺激,注意清淡饮食等。

 


|医家简介|

赵绍琴(1918-2001),北京市人,三代御医之后。赵氏幼承家学,后又拜师于太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1934年,悬壶北京。1950年,参加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到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北京中医学院)终身教授,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享受国务院津贴等。著有《温病纵横》、《文魁脉学》、《赵绍琴临证400法》、《赵绍琴临床经验集》、《赵绍琴内科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