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 (40)

 爱雅阁 2018-01-27

 (四九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绅者,本赵人,徙家吴中。元和元年,节度使宗臣在吴,绅以进士及第,还,过谒舍之,与宴游昼夜。能其才,留执书记。明年,以骄闻,有诏召,称疾不欲行,宾客莫敢言。绅坚为言,不入,又不得去。会留后使王澹专职为具行,蓄怒始发于澹,阴教士食之。初,士卒当劳赐者皆会府中受赐与,中贵人临视,以至日中军士得赐者俱不散,齐呼曰:“澹逆可食!”既尽,即执中贵人胁曰:“尔宁遂众欲,宁饱众腹?”曰:“请所欲。”曰:“为我众书报天子,幸得复位。”贵人惧,伪诺之,召书记以疏闻。绅闻之,亡之内匿,众索不得。及中贵人至,促行,益怒,急召绅,授纸笔,令操书上牍。绅坐前,佯惴怖战,管摇纸下,札皆不能字,辄涂去,黑数十行,又如是几尽纸。持怒骂曰:“是何敢如此!汝欲下从而先人耶?”对曰:“绅不敢恶生,直以少养长儒家,未尝闻金革鸣,今暴及此,且不知精神在所,诚得死,若在前,幸耳!” 复制以兵刃,令易纸,复然。旁一人为言曰:“闻有许侍御纵者,尤能军中书,绅不足与等,请召纵。”纵至,锐自举授词,操书无不可意,遂幽绅于润之分狱,兵散,乃出。纵竟逆死。      

——《文苑英华·李绅传》

1.下列句中红色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锜舍之,与宴游昼夜      舍:住宿。

B. 阴教士食之           阴:阴谋

C.幸得复锜位          幸:希望。

D.锜复制以兵刃         制:控制。

2.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绅坚为(之)言,不入

B.贵人惧,伪诺之,(贵人)召书记以疏闻

C.授纸笔,令(之)操书上牍

D.纵竟(因)逆死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绅坚持操守、临危不惧的一组是(    

①绅以进士及第,还,过谒锜   

②亡入锜内匿

③锜益怒,急召绅         

④又如是,几尽纸

⑤诚得死,若在前,幸耳    

⑥令易纸,复然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绅中进士后还吴地,拜访李锜,受到隆重招待,后被李锜留下担任书记之职。

B.李锜骄纵一方,皇帝下令召他回朝廷,他称病不去,李绅坚决劝说他不听,而自己又不能离开。

C.当留后使王澹想代替李锜回朝廷时,李锜竞教唆军士杀了他而吃了他的肉,后军士又逼迫中贵人答应奏告皇帝恢复李锜官位。

D.李绅坚决不肯为作乱的李锜写奏章,并不怕为此而死,后来找来了许纵,许纵完全照李锜的心意写了奏章。

5.用斜线(/)给下列短文断句。

太 祖 尝 出猎 雪 初 霁 恐 草 上 浮 雪 沾 濡 撷 衣 而 行 侍 卫 辈 私 语 曰 上 何 所 不 有 而 惜 一 衣 耶 太 祖 闻 之 笑 曰 吾 岂 无衣 而 惜 之 吾 常 以 衣 赐 汝 等 与 其 被 雪 沾 濡 何 如 鲜 洁 为 愈 躬 行 节 俭 汝  正 当 效 法 耳 自 是 八 旗 臣 民  无 敢 以 衣 华 服 从 事 者

参考答案

1B   2B   3B   4C(请参看译文,解说略)

5.太祖尝出猎/雪初霁/恐草上浮雪沾濡/撷衣而行/侍卫辈私语曰/上何所不有/而惜一衣耶/太祖闻之笑曰/吾岂无衣而惜之/吾常以衣赐汝等/与其被雪沾濡/何如鲜洁为愈/躬行节俭/汝等正当效法耳/自是八旗臣民无敢以褕衣华服从事者

《满洲秘档》 

 太祖躬行节俭 

 太祖尝出猎,雪初霁,虑草上浮雪沾濡,撷衣而行。侍卫辈私语曰:“上何所不有,而惜一衣耶?”太祖闻之,笑曰:“吾岂无衣而惜之,吾常以衣赐尔曹,与其被雪沾濡,何如鲜洁之为愈。躬行节俭,汝等正当效法耳。”自是八旗臣民无敢以褕衣华服从事者。

参考译文:

李绅,本来是赵地人,搬迁到吴地。元和(唐宪宗年号)元年,和他同宗的节度使李(宗臣,与君主同宗之臣。,指李)也在吴地,李绅以为考中进士,回到故乡,拜见李。李留宿他,和他整天游玩宴饮。李看中他的才能,留他担任书记(书记,掌管文书记录之官)。第二年,李因为骄纵被朝廷知道,下诏召他进京,李托病打算不去,门客没有敢劝说他的。李绅坚持劝他,李听不进去,李绅又无法离开。恰逢留后使(留后使,朝廷设置牵制节度使之官)王澹专们打点李出发(强制他出发),李的怒气开始因为王澹而积累,暗地里让士卒谋划吃掉王澹。起初,士卒中应当接受犒劳和赏赐的都聚集在府中接受赏赐,中贵人(命王宠信的宦官)亲临视察,以至与到了中午得到赏赐的军士们都还不解散,一起呼喊说:“王澹叛逆,应当被吃掉。”吃完了王澹以后,众人就捉住中贵人胁迫他说:“你打算顺从众人的意思,还是愿意被众人吃掉?”中贵人说:“请问你们什么意思?”众人说:“你替我们写信报告给皇上,恢复李的职位。”中贵人害怕,假意允诺了。召来书记官起草文书。李绅听说以后,藏在李的府内,众人找不到。等到中贵人来了,催促李出发,李更加恼怒,急切召来李绅,给他纸笔,让他起草奏章。李绅坐在李的面前,假装惶恐害怕,笔摇纸颤,写不成字,全部涂抹掉,好几十行都涂黑了,更换纸张也使如此,几乎把纸都用光了。李抓着李绅大骂说:“你怎么敢这样!你打算追从你死去的父母吗?”李绅回答说:“我不是愿意活了,只是因为从小生长在书香门第,不曾听到过兵器的响声,今天突然这样,我都不知道自己的魂魄在哪里,如果一定得死,如果死在您的前面,是我的荣幸!”李又用刀胁迫他,让人更换纸张,依然如此。旁边有一人对李说:“听说有个叫许纵的侍卫,尤其擅长起草军中文书,李绅不值得您等了,请您把许纵召来。”许纵到了,李亲自口述,文书所写的全都按照李的意思。于是李把李绅囚禁在润(地名)的监狱,军队解散以后,才出狱。许纵最后因为谋逆被处死。                             

(四九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绩,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国,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绩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绩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拜黎州总管,赐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封其父盖为济阴王,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寻加绩右武侯大将。及李密反叛伏诛,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绩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绩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绩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绩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绩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绩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绩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选自《贞观政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          启:报告

B.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            据:占有

C.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    知:知道

D.绩雪涕致辞                     雪:擦试

2.下列不能表明李绩为“纯臣”的一项是(    

A.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

B.及李密反叛伏诛,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

C.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

D.绩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绩忠心事主。高祖为此任命他做黎州总管,并赐他姓李。

B.李绩极讲道义。李密因反叛被诛,李绩上表要求高祖为其举行国葬。

C.李绩深得太宗信赖。一次李绩喝醉睡着,太宗亲自把御服盖在他的身上。

D.李绩善于用兵。太宗说,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比不上李绩。

4.把下面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

 译文:

2)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

译文:

3)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

译文:

参考答案

1C(知:主持)

2C(纯臣:指忠心事主,毫无个人打算的臣子。CD两项都表对太宗的感激,但C项不能表现其忠心事主)

3B(“要求高祖为其举行国葬”错)

4.(1)这些郡的人口和土地,本是魏公所有。

2)不久,李绩被窦建德进攻,被建德打败了,又逃回来回到京师。

3)我想托付年幼的太子,考虑下来没有再比你合适的人选。

【参考译文】

李绩,曹州离狐人,本姓徐,起初在李密部下做左武侯大将军。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带领兵众去归降唐朝。李绩仍据有李密原来控制的10个郡。武德二年,李绩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既已经归顺大唐,这些郡的人口和土地,本是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献给大唐,那就是乐于主子的失败,来自己居功,以谋求富贵,我感到可耻。现在应该完整地登录州县名称和军人户口,一并报送魏公,由魏公自己来献给朝廷,这就是魏公的功劳了,不是很好吗?”于是派使者报送李密。使者刚到长安,唐高祖听说没有表奏,只有报告给李密,感到十分奇怪。使者把李绩的用意奏报,高祖才很高兴地说:“徐绩感故主之德,给故主推功,真是纯臣啊!”任命他做黎州总管,赐姓李氏,把户籍登入宗正寺,封他的父亲李盖为济阴王,李盖坚决辞谢王爵,就改封舒国公,授与散骑常侍的官职。不久加授李绩为右武侯大将军。到李密反叛被诛,李绩为他发丧并穿上丧服,具备君臣的礼节,上表请求收葬。高祖就把李密的遗体交给他。于是他大规模地准备仪仗,全军都穿上白色的丧服,将李密安葬在黎阳山。葬礼完毕,才脱去丧服解散,朝廷上下都认为李绩真讲道义。不久,受到窦建德的攻击,李绩被窦建德打败,又逃回来回到京师,跟随太宗征讨王世充.窦建德,把他们打败。贞观元年,李绩被任命为并州都督,都令则行有禁则止,大家都说他称职,突厥对他十分畏惧。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隋炀帝不懂得精选贤良.镇抚边境,只去远筑长城,派大批将士屯驻,来防范突厥,见识糊涂,竟到了这种地步。我如今委任李绩镇守并州,就使得突厥畏威远逃,边塞城垣安宁,岂不胜过几千里的长城吗?”后来并州改设大都督府,又任命李绩为长史,加封到英国公。他在并州镇守了16年,召回任命为兵部尚书,兼知政事。李绩有次突然重病,验方上说用胡须烧的灰可以治好,太宗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给他和药。李绩叩头出血,哭着谢恩。太宗说:“我这是为社稷打算,不用感谢。”贞观十七年,高宗还在东宫时,调任李绩为太子詹事,追加特进的待遇,仍担任知政事。太宗又曾设宴,宴席上,太宗回头对李绩说:“我想托付年幼的太子,考虑下来没有再比你合适的人选。你过去能不忘李密,如今怎么会做对不起我的事情!”李绩擦着眼泪回话,把自己的手指咬出血来。不一会李绩喝得大醉,太宗把御服盖在他身上。他就是这样地被委任信用。李绩每次行军作战,用兵筹划,临敌应变,都能做得很确当。从贞观以来,李绩奉令讨伐突厥颉利可汗和薛延陀.高丽等,都把他们打得大败而逃。太宗曾说:“李靖.李绩二人,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比得上啊!”

(四九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自良,兖州泗水人。初,禄山之乱,自良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以战功累授右卫率。后从袁讨袁晁、陈庄二贼,积功至试殿中监,隶浙江东道节度使薛兼训。兼训移镇太原,自良从行,授河东军节度押衙。兼训卒,鲍防代,又事防为牙将。会回鹘入寇,防令大将焦伯瑜、杜荣国将兵击之。自良谓防曰:“回鹘远来求战,未可与争锋。但于归路筑二垒,以兵守之,坚壁不动,虏求战不得,师劳自旋。俟其返,即乘之,纵不甚捷,虏必狼狈矣。二垒厄其归路,策之上也。”防不从,促伯瑜等逆战,遇虏于百井。伯瑜等大败而还,由是稍知名。  

马燧代防为帅,署奏自良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仍为军候。自良勤恪有谋,燧深委信之。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及讨李怀光于河中,自良专河东军都将,前后战绩居多。燧之立功名,由自良协辅之力也。

贞元三年,从燧入朝,罢燧兵权,德宗欲以自良代燧。自良恳辞事燧久,不欲代为军帅,物议多之,乃授右龙武大将军。德宗以河东密迩胡戎,难于择帅,翌日,自良谢,上谓之曰:“卿于马燧存军中事分,诚为得礼,然北门之寄,无易于卿。”即日拜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在镇九年,以简俭守职,军民胥悦。虽出身戎伍,动必循法,略不以暴戾加人。十一年五月,卒于军,年六十三,上甚嗟惜之,废朝一日,赠左仆射,赙(fù,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布帛米粟有差。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六》)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战功累授右卫率                累:多次

B.二垒厄其归路                   厄:切断

C.伯瑜等大败而还,由是稍知名      稍:稍微

D.不欲代为军帅,物议多之          多:赞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促伯瑜等逆战,遇虏于百井  /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B.燧之立功名,由自良协辅之力也 /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德宗欲以自良代燧  /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乃授右龙武大将军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李自良“战略眼光”的一组是(   

①自良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

②回鹘远来求战,未可与争锋

③虏求战不得,师劳自旋

④二垒厄其归路,策之上也

⑤虽出身戎伍,动必循法,略不以暴戾加人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定安禄山叛乱时,李自良跟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征战,因为战功卓著,被提拔为右卫率。

B.薛兼训死后,李自良做了鲍防的牙将。焦伯瑜因未听从李自良的建议,导致与回鹘作战失败。

C.李自良勤勉、谨慎有谋略,深受元帅马燧的信任。在多年的征战中,他辅助马燧成就了许多功名。

D.德宗非常欣赏李自良,想用他代替马燧的职务,李自良以长时间做马燧下属的理由诚恳地拒绝了。

5.翻译下列句子。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参考答案

1C   解析  稍:逐渐

2B    解析  A项,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对于”。B项,都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

译。C项,第一个是介词“用”,第二个是介词“因为”。D项,第一个是副词“于是,就”,第二个是连词

“却”。

3C   解析  ①是交代李自良跟从能元皓的事,没有体现战略眼光。⑤是叙述李自良遵循法规,不对人施以暴

戾的事。

4B   解析  元帅鲍防未听从李自良的建议导致焦伯瑜的失败。

5、(1)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关键词:固、一、齐)

2)项伯于是在夜晚跑到沛公军中,偷偷约见张良,把事情全部告诉他。(关键词:夜、之、具,介宾短语后置)

3)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定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李自良,是兖州泗水人。起初,安禄山叛乱,李自良跟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因战功多次加授直到右卫率。后来跟从袁讨伐袁晁、陈庄两个叛贼,屡建军功做到试殿中监,隶属浙江东道节度使薛兼训。薛兼训改任去镇守太原,李自良从随行,授任河东军节度押衙。薛兼训死后,鲍防代替他,李自良又侍奉鲍防做了牙将。当时恰巧赶上回鹘入侵,鲍防命令大将焦伯瑜、杜荣国率兵迎击他们。李自良对鲍防说:“回鹘远道而来寻求交战,我们不能和他们争高下。只需在他们回去的路上修筑两座保垒,派兵驻守在那,坚守不动,回鹘军求战不得,军队疲惫必然自行撤退。等到他们撤退时,我们再出兵袭击,即使不会大胜,虏兵也会狼狈不堪。目前,设置两座堡垒切断他们的归路,这是上策。”鲍防没有听从,督促焦伯瑜、杜荣国迎战,在百井与回鹘军遭遇。焦伯瑜、杜荣国大败而归,李自良因为这件事逐渐出了名。

马燧代替鲍防为帅,上奏朝廷任命李自良为代州刺史,兼任御史大夫,兼任军候。李自良勤勉、谨慎有谋略,马燧非常信任他。建中年间,田悦反叛,马燧与李抱真向东讨伐;李自良经常为河东大将,冲锋陷阵,打败田悦。等到在河中讨李怀光的时候,李自良专任河东军都将,前后所立战功最多。马燧所建立的功名,大都是由于李自良辅助的结果。

贞元三年,李自良随从马燧入朝,朝廷罢免了马燧的兵权,德宗想用李自良代替马燧。李自良用长久侍奉马燧的理由诚恳推辞,不想代替马燧做军帅,受到舆论的赞美,于是任为右龙武大将军。德宗因为河东接近胡戎,挑选合适的人选任节帅很困难,第二天,李自良前来谢恩,皇上对他说:“你为马燧保存军中名分,确实符合礼节,但是作为北方门户的保障,没有人能够替代得了你。”当天授予他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在镇所九年,因为简约勤俭恪守职责,军民悦服。李自良虽然是军人出身,行动都遵循法规,一般不对人施以暴戾。十一年五月,死在军中,时年六十三岁,皇上感到非常痛惜,为他停止朝会一天,追赠为左仆射,赐给丧葬布帛米粟等物。

(四九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芾

李芾字叔章,广平人。生而聪警。初以荫补南安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摄祁阳县,县大治,辟湖南安抚司幕官。时盗起永州,招之,岁余不下。芾与参议邓提千三百人破其巢,禽贼魁蒋时选父子以归,余党遂平。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不避贵势,赋役大均。入朝,差知德清县。咸淳元年,入知临安府。时贾似道当国,前尹事无巨细先关白始行,芾独无所问。福王府有迫人死者,似道力为营救,芾以书往复辨论,竟置诸法。尝出阅火具,民有不为具者,问之,曰:“似道家人也。”立杖之。似道大怒,使台臣黄万石诬以赃罪,罢之。

(元朝)大军取鄂州,始起为湖南提刑。时郡县盗扰,民多奔窜,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县予一皂帜,令曰:“作乱者斩帜下。”民始帖然。乃号召发兵,择壮士三千人,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衡阳为守备。未几,似道兵溃芜湖,乃复芾官,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时湖北州郡皆已归附,其友劝芾勿行,曰:“无已,即以身行可也。”芾泣曰:“吾岂昧于谋身哉?第以世受国恩,虽废弃中犹思所以报者,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时其所爱女死,一恸而行。德元年七月,至潭州,潭州兵调且尽,游骑已入湘阴、益阳诸县。仓卒召募不满三千人,命刘孝忠统诸军。十月,兵攻西壁,孝忠辈奋战,芾亲冒矢石以督之。城中矢尽,有故矢皆羽败,芾命括民间羽扇,羽立具。又苦食无盐,芾取库中积盐席,焚取盐给之。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死伤相藉,人犹乘城殊死战。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

——选自《宋史》卷450,略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芾稽籍出赋            稽:查处         

B.民始帖然              帖:安定

C.有中伤者,躬自抚劳    躬:弯腰         

D.芾杀之以徇            徇:殉国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

B.似道力为营救,芾以书往复辨论,竟置诸法

C.虽废弃中犹思所以报者

D.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

3.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选出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   ) 

A.初以荫补南安司户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B.芾与参议邓提千三百人破其巢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芾以书往复辨论,竟置诸法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D.民始帖然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4.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芾为人刚强耿介的一组是(    ) 

①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

②芾稽籍出赋,不避贵势,赋役大均

③民有不为具者,问之,曰:“似道家人也。”立杖之

④令曰:“作乱者斩帜下。”

⑤又苦食无盐,芾取库中积盐席,焚取盐给之

⑥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芾少年时聪明机警,由于先人有功绩而得以补官。后来因赈济灾荒,平息贼乱,办事得力,多次升迁。

B.李芾任湘潭县令时,不避权势,依法征收赋税摊派徭役。担任临安知府时,面对奸相、王府勾结作恶也秉公办事,毫不徇私,后也因此被诬罢官。

C.元军攻占鄂州后,李芾被起用为潭州兼任湖南安抚使,湖北百姓都归附于他。他的朋友见元军强大,难以抵抗,劝李芾弃官,但李芾决定留下。

D.元年七月,李芾到潭州,局势更加紧张,他马上招募近三千人抗击元军。西壁之战中,他亲自指挥,苦战元军,誓不投降。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岂昧于谋身哉?

译文:

2)死伤相藉,人犹乘城殊死战。

译文:

 

参考答案:

1.B(A.“稽”为“考核”之意;C.“躬”为“亲自”之意;D.“徇”为“示众”。)

2.B(“大家”指豪门之户;“废弃”指不被重用;“中伤”指受伤。)

3.B(A项;介词“因为、凭借”;B项第一句代词“他的”,第二句副词“大概”;C项兼词“之于”;D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C(①是叙述生平;④体现果断;⑤体现智谋。)

5.C(应是湖北百姓都归附元。)

6.(1)我怎能在考虑自身的问题上犯糊涂呢?

(2)死伤的人(多到了)相互堆叠,()人们还是登上城头拼死作战。

参考译文:

李芾字叔章,是广平人,生下来就聪敏机警。早年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南安司户,后被征召做了祁阳尉,出外救济灾荒,就有影响。(随后)整顿祁阳县,该县被治理得很好,(又)被征召做了湖南安抚司幕官。当时永州盗寇四起,(官府)招降他们,一年多都未成功。李芾跟参议邓炯领一千三百人攻破了盗寇的巢穴,活捉贼首蒋时选父子而回,其他恶势力也随之平息。整治湘潭县,该县有不少豪门大户,前任县令像捆住手脚一样不敢冒犯,李芾清查户籍摊派赋税能不躲避权势,(使得)赋税劳役极为公平。后来入朝被皇上调派掌管德清县。咸淳元年,调回临安府做府尹。当时权相贾似道主持朝政,前任府尹事无巨细都事先禀告才去实行,唯独李芾不禀报什么。福王府有逼人致死的事,贾似道竭力潜入(福王府)营救,李芾用写信的方式去再三申明自己的观点,(贾似道)最终还是将法放置在一边。李芾曾经外出视察火攻战具的生产情况,有不生产这种战具的百姓,问他为什么,回答道:“是贾似道的家人。"李芾立即用杖责打他。贾似道知道以后大怒,让谏官黄万石以贪赃罪诬告,(随之)罢免了他。

元蒙军队攻取鄂州,才起用李芾做湖南提刑。当时呼郡县盗寇骚扰,百姓大多四散奔逃,李芾下令所属各部征调百姓武装自卫,县里授予他们一面黑旗,下令道:"作乱者斩于旗下。"百姓这才开始安定下来。于是号召发兵,选取了三千名勇士,让当地豪绅尹奋率领去援助王朝,另召民兵聚集在衡阳一带做防守准备。不久,贾似道兵败芜湖,于是朝廷恢复李芾官职,掌握潭州兼任湖南安抚使。当时湖北州郡都已被元蒙占领,他的朋友劝他别去上任,李芾流泪道:“我怎能在考虑自身的问题上犯糊涂呢?只因(我)世代蒙受国恩,虽然处在国事废弃的非常时期,可还想着用来报国的办法,如今有幸朝廷任用我,我应该舍小家而取国家大义。"当时他所爱的女儿死了,痛哭了一场就上任去了。德元年七月,李芾到潭州,潭州的军队将被调尽,元蒙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湘阴、益阳各县。仓卒中李芾召募了不到三千人,命令刘孝忠统率各军。十月敌兵攻打西壁,孝忠等人奋力迎战,李芾亲自冒着箭石来督战。城里的箭用完了,有些旧的箭但箭羽坏了,李芾下令搜索民间的羽扇(用来制箭羽)()羽很快就齐了。又发愁饮食中没有盐,李芾取出府库内原来堆积盐用的房子,燃烧了用来供给(食盐)。有受伤的将士,都亲自去安抚慰劳,每天用忠义之道勉励他的将士。死伤的人多到了相互堆叠,人们还是登城拼死一战。元蒙方面有来招降的,李芾杀了他来示众。

(五0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若水①字清卿,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 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②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 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③以行。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④令曰:“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 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 ”……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挝破其唇,血骂愈切⑤,至以刃裂颈断舌而 死,年三十五。    

                                 (《宋史·忠义一·李若水》)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②躐跻:越级升官。 ③扈从:随从护驾。 ④粘罕: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多次率军攻打北宋。 ⑤血:含血喷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靖公议也                 靖:平息。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         曳:蜂拥。

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             职:职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义的一项是(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B.得全首领以没

C.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D.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3.下列句子没有倒装现象的一句是(   

A.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

D.至以刀裂颈断舌而死。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D.粘罕诱降李若水不成,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致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参考答案

1B (曳:拖、拉;“金人曳出”即指“金人把李若水拖出去”)

2DA 故事,“先例,成例。这里名作状,按照旧例”  B 首领,这里指头,脖子,引申为性命;C 丈夫,这里指成年男子。)

3D A 主谓倒装B 宾语前置 C 定语后置)

4A (皇上接受意见是在李若水“章再上”,而后“乃止”的,并非当即接受意见)

参考译文

李若水字清卿,明曲周 ( 今河北曲周 )人。

靖康元年 ( 1126  ),任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了,按照旧例,天子应该挂服表示哀悼。李若水说:“高俅凭宠幸之臣的身份而越级升到显赫的地位,败坏军政,使金人长驱直入,他的罪应当与童贯一样。他能保住性命寿终正寝(已不错了),尚且应当追削官衔俸禄,显示给众人是皇上抛弃他;而有关官员按照往常习惯,想加给他隆重的礼遇,这不是平息众议的办法,上了两道奏章,才停止了(对高俅的祭奠)。

靖康二年 (1127 年),金人再次邀请皇帝出城,皇帝很是为难,李若水认为不会有别的情况,随从皇帝到了金营。金人中途改变主意,逼迫皇帝换下帝服,李若水抱着皇帝大哭,骂金人是狗类。金人把他拖出来,打伤了他的脸,他晕倒在地上,众人散去,留下几十名骑兵看着他。粘罕下令说:“一定要保住李侍郎的性命。”李若水绝食,有人劝他说:“事情还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您昨天虽然说了些不敬的话,我国丞相并没有生您的气,今天顺从了,明天就会得到富贵。”李若水长叹说:“天无二日,我李若水难道能效忠两位君主吗?”他的仆人也来劝慰他说:“大人父母年纪都很大了,如能稍微委屈一下,以求能回家探视一下老人啊。”李若水斥责说:“我不再顾家了,忠臣侍奉君主,只有一死,决无二心。然而我的双亲已经老了,你回去不要急着把我的情况告诉他们,让我兄弟慢慢对他们说就是了。”

粘罕下令把他推出去,他回过头来骂得更厉害了。若水来到郊祀的祭坛下,对他的仆人谢宁说:“我为国而死是我的本分,无奈连累了你们啊 !”又不住口地大骂。金人监军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吮着血骂得更激切,金人用利刃砍裂了他的脖颈、割断了他的舌头(以至于让他)惨死,时年三十五岁。

(五0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竟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藩益知名。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后果败。

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四年冬,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自然帑①藏充羡,稼穑丰登。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伏愿宫室舆马,衣服器玩,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则天下幸甚。”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

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和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藩为相材能不及裴,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

[注]①帑:收藏钱财的府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尤:责怪

B.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             勖:勉励

C.此固深期于卿等也                  期:约定

D.“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    寝:搁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李藩忠直敢谏和清正自持的一组( 

A①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           

②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

B①藩性忠荩,事无不言               

②日又暮,何暇别作奏!

C①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           

②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

D①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          

 ②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官王仲舒、韦成季等人结成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并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戏作乐。尽管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李藩却不愿与他们交往。

B.李藩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上行下效,奢侈成风,舍本逐末,造成国贫家困,盗贼纷起。所以力谏皇上减省用度,以示崇尚节俭。

C.河东节度使王锷重金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尽管皇上已下旨让中书省拟诏批准,但李藩认为不可,并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力阻此事。

D.裴垍认为李藩有宰相的器度,向皇上推荐重用李藩。李藩任宰相虽然才能不如裴垍,但人品和裴垍一样清正自持,不像韦贯之那样待人傲慢苛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

译文:                                                              

2)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

译文:                                                                

3)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

译文:                                                                

 

参考答案

1C (期待,期望)

2A (分别排除B②、C①和D)

3D(“孤峻”意为性情“孤高严正”,并非贬意,不是待人“傲慢苛刻”。裴韦二人,俱为清正自持之人)

4.(1)我和王仲舒这些人呆在一起一整天,都不知道与他们说些什么。 

2)假使国君不以珠玉为贵,只是致力于农耕蚕桑,百姓丰足了之后,国君怎能不富足? 

3)纵然认为不可,也应该另外写奏章,怎么能用笔涂改诏书呢?

参考译文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李藩四十多岁时还没有出去做官,在扬州读书,用度困难,妻子儿女都责怪他,他却泰然自若。杜亚任东都留守,任用他为从事。洛中发生了盗窃案件,有人诬告是牙将令狐运所为,杜亚相信了,拷打后给他定了罪。李藩知道令狐运是冤屈的,为他争辩但杜亚不听从,于是辞职离开了。后来捕获了真正的盗贼,李藩因此更加有名望。

王绍掌权,邀请李藩见一面就重用他,但李藩最终没有去。王仲舒、韦成季等人担任郎官,结为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作乐,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强邀他去同聚,李藩不得已去了一次。王仲舒等人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戏作乐,后来又邀请李藩,他坚决不去,说:“我和王仲舒这些人呆在一起一整天,不知道与他们说些什么。”后来王仲舒等人果然失势了。

告诉皇上,认为李藩有宰相的器度,就任命李藩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藩秉性忠诚,遇事知无不言,皇上很器重他,认为他言事从无隐瞒掩饰。元和四年冬天,皇上询问大臣说:“前代帝王治理天下,有的能使百姓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有的却导致国贫民困,这是什么缘故呢?”李藩回答说:“古人说:‘节俭能使用度丰足。’所以财物丰足取决于节俭。假使国君不以珠玉为贵,只是致力于农耕蚕桑,那么百姓丰足了之后,国君怎能不富足?自然国库充实,五谷丰登。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奇珍异宝,上行下效,风俗日渐奢侈,舍弃农耕,从事工商,衣食日益缺乏,那么百姓就不会富足,国君又怎能富足?自然是国贫家困,盗贼就乘机而起了!我希望陛下能把宫室车马,衣服玩物,务求减省再减省,向人们显示要改变旧俗,那么天下百姓就幸运之极了。”皇帝说:“节俭的事,发自我的诚意;贫富的缘由,正如爱卿所说。只求上下互相勉励,来保持这一风尚,如果我有越制奢滥的情形,这就确实深切期望你们能直言劝谏了。”李藩等人拜贺退下。

当时河东节度使王锷花费数千万钱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李藩与权德舆都在中书省任职,有密旨说:“王锷可以兼任宰相,应该立即草拟诏书报来。”李藩于是用笔涂掉了“兼任宰相”等字,上奏说:“不可。”权德舆大惊失色说:“纵然认为不可,也应该另外写奏章,怎能用笔涂改诏书呢?”李藩说:“形势紧急了!过了今日,就无法制止了。天又晚了,哪有时间另写奏章!”此事果然被搁置了。元和六年李藩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追赠户部尚书。李藩任宰相才能不如裴,孤高严正又不及韦贯之,然而人品清正自持,和他们也属于一类人物。

(五0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謩

(唐)卢肇

,开元中吹笛为第一部,近代无比。有故,自教坊请假至越州。公私更宴,以观其妙。时州客举进士者十人,皆有资业,乃醵二千文,同会镜湖,欲邀李生湖上吹之,想其风韵,尤敬人神。以费多人少,遂相约各召一客。会中有一人,以日晚方记得,不遑他请。其邻居独孤生者,年老,久处田野,人事不知,茅屋数间,尝呼为“独孤丈”。至是遂以应命。

到会所,澄波万顷,景物皆奇。李生拂笛,渐移舟于湖心。时轻云蒙笼,微风拂浪,波澜陡起。李生捧笛,其声始发之后,昏齐开,水木森然,仿佛如有鬼神之来。坐客皆更赞咏之,以为钧天之乐不如也。独孤生乃无一言,会者皆怒。李生以为轻己,意甚忿之。良久,又静思作一曲,更加妙绝,无不赏骇。独孤生又无言。邻居召至者甚惭悔,白于众曰:“独孤村落幽处,城郭稀至,音乐之类,率所不通。”会客同诮责之,独孤生不答,但微笑而已。李生曰:“公如是,是轻薄,为复是好手?”独孤生乃徐曰:“公安知仆不会也?”

独孤曰:“公试吹《州》。”至曲终,独孤生曰:“公亦甚能妙,然声调杂夷乐,得无有龟兹之侣乎?”李生大骇,起拜曰:“丈人神绝!某亦不自知,本师实龟兹人也。”又曰:“第十三叠误入《水调》,足下知之乎?”李生曰:“某顽蒙,实不觉。”独孤生乃取吹之。李生更有一笛,拂拭以进。独孤视之曰:“此都不堪取,执者粗通耳。”乃换之,曰:“此至入破①,必裂,得无吝惜否?”李生曰:“不敢。”遂吹声发入云四座震栗李生蹙不敢动至第十三叠揭示谬误之处敬伏将拜。及“入破”,笛遂败裂,不复终曲。李生再拜,众皆帖息,乃散。

明旦,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至则唯茅舍尚存,独孤生不见矣。越人知者皆访之,竟不知其所去。

 [] ①入破:唐朝大曲一般有十多遍,可以分为三段,即散序、中序、破。前两段音乐舒缓,只歌不舞,“破”的第一遍为“入破”,入破后丝鼓合鸣,节奏急促,舞者开始入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私更宴,以观其妙               更:交替,轮换。

B.时州客举进士者十人               举:提拔,推举。

C.公如是,是轻薄                  轻薄:轻视,鄙薄。

D.李生更有一笛,拂拭以进          进:献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日晚方记得               秦以攻取之外

B.独孤生乃无一言 于是遂去    令张良留谢

C.仿佛如有鬼神之来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D.竟不知其所去               某所而母立于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廷乐师李謩的演奏独步天下,一次偶然的机缘,让他遇到了身怀绝技却不为人知的独孤生,懂得了学无止境、天外有天的道理。

B.小说善于运用铺垫衬托的艺术手法,以“宾”衬“主”,以高衬高,用不同凡响的李謩,衬托出独孤生的神妙超绝。

C.作者善于创造意境,营造了一个与音乐相和谐的环境气氛。湖光山色的描摹或渲染气氛,或烘托演技,写景写人,情景相生。

D.为了突出独孤生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把着力点放在对他的笛声的描摹上,用响遏行云、吹裂笛子来刻画他演技的高超,用听众的反应来突出演奏艺术的震撼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4.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遂 吹 声 发入 云 四 座 震 栗 李 生 蹙  不 敢 动 至 第 十 三 叠 揭 示 谬 误 之 处 敬 伏将 拜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独孤村落幽处,城郭稀至,音乐之类,率所不通。

 

⑵公亦甚能妙,然声调杂夷乐,得无有龟兹之侣乎?

 

【参考答案】

1.B  B项:“举”,考中科举

2.C  C项:主谓之前,取消句子独立性。A因为/凭借  B/  D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处所,地方

3. D  D项:错在“把着力点放在对他的笛声的描摹上”。为了突出独孤生技艺的高超,作者没有笨拙地继续描述他更高妙的笛声,而是让他指出李謩吹奏中有夷乐,并断定李謩师事龟兹人,还指出李謩演奏的失误,更“神机妙算”断定李謩的笛子都不管用。最后才描述独孤生的笛声。

4. 遂吹/声发入云/四座震栗/李生蹙踖不敢动/至第十三叠/揭示谬误之处/敬伏将拜。

5.⑴独孤老丈常年独居在偏远的乡村,很少进城,对音乐之类,全都一窍不通。

⑵你也算是吹得很好的了,然而,笛声中掺杂有夷人的声调,莫非你有龟兹一带的朋友?

(⑴“处”译为“居住”,“率”译为“都”“全都”。⑵“杂”译为“掺杂”,“得无”译为“莫非”“莫不是”“难不成”“难道”“恐怕”)

【参考译文】

是唐朝开元年间教坊里的首席吹笛手,近代没有人能超过他。一次,他有事请假到越州。公家、私人轮流宴请他,以便欣赏他的神妙本领。当时,有十位新中的进士寄居在州里。他们都有家产,于是凑足了二千文钱,准备在镜湖聚会,邀请李在湖上吹笛,想要欣赏他的风彩,尤其警人神智。因为钱多人少,就相约各带一位客人。其中有一个参加聚会的人,到了晚上才想起这事,没有时间去请别人。他的邻居是个独居者,年龄很大了,长久住在乡下,不懂人情世故,有几间茅屋,乡人都他称为“独孤丈”。于是就带着他赴会。

到了聚会的地方,只见碧波万顷,景物都非常奇特。李以手拂笛,游船慢慢地划向湖心。此时,云雾淡淡,草木茂盛,微风吹拂着水浪,波澜陡起。李捧笛吹奏,笛声开始响起后,云散雾收,水面和草木阴森森的,仿佛有鬼神降临!船上的宾客都赞叹不已,都认为天上的音乐也比不过他的笛声。独孤老丈却一言未发,在场的人都很不高兴。李认为他轻视自己,也非常怨愤。过了好一会儿,才又静思吹奏一曲,曲调更加奇妙超凡,在座的宾客无不赞赏惊骇,独孤老丈还是一言不发。请他来的人深感羞愧后悔,对众人说:“独孤老丈常年独居在偏远的乡村,很少进城,对音乐之类,全都一窍不通。”在座的一起责备独孤老丈,老丈依然不语,只是微微一笑而已。李问道:“你一言不发,是轻视鄙薄,抑或是一位高人?”独孤老丈这才缓缓地说:“你怎么知道我不懂音乐呢?”

独孤老人说:“请你试着吹一首《凉州》吧。”一曲终了,独孤老丈说:“你也算是吹得很好的了,然而,笛声中掺有夷人的声调,莫非你有龟兹一带的朋友?”李大吃一惊,起身叩拜说:“老先生乃神奇少有之人,我不知天高地厚,我的老师确实是龟兹人。”独孤老丈又说:“当吹到《凉州》第十三叠时误入《水调》,你知道吗?”李说:“我愚钝蒙昧,实在不知道哇。”独孤老丈于是取笛欲吹。李连忙换了一支笛子,用袖子拂试后递给独孤老丈。独孤老丈看了看,说:“这些笛子都不中用,用的人都是些粗通吹笛的人。”于是又换了一支,说:“这支笛子吹到入破时要破裂的,你不会舍不得吧?”李说:“不敢。”于是他就吹了起来。笛声响起,直入云霄,四座震惊,李恭恭敬敬、惭愧不安地站那儿一动也不敢动。吹到第十三叠,独孤老丈给李指出他刚才吹错的地方,李敬重佩服地要拜谢。待到入破,笛子就破裂了,无法吹完全曲了。李拜了又拜,众人折服,于是散去。

第二天早晨,李和与会的宾客一起前去看望独孤老丈,到那儿一看,只有茅屋尚在,独孤老丈不见了。知道这事的越州人四处寻找他,最终谁也不知他的去向。

(五0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宿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课程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辩》,然卒亦不就举。辞尚奇诡,所得皆警迈,绝去翰墨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著,时为所取去。贺亦早逝,故其诗歌世传者鲜焉。              

(节选自《新唐书·文艺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每旦日出              )(2)如他人牵合课程者(  

3)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  )(4)当时无能效者     

2.下列句中“为”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愈为作《讳辩》               B.时为所取去

C.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         D.君为我呼入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援笔辄就如宿构,自目曰“高轩过”。

 

2)及暮归,足成之。

 

4.李贺“卒亦不就举”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5.本文叙写李贺的生平事略,突出了他的哪些与众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1)早晨(2)标准、模式(3)大致、一般(或者一律、一概)(4)模仿

2C

3.(1)(李贺)拿起笔立即完成了(诗作),如同提前构思好一样,(并且)自己取题目为“高轩过”。(“援”、“宿构”、“目”各1分)             

2)等到傍晚回来,(李贺)(再)补足(诗句)完成(全文)。(“足”及补出“李贺”、“ 诗句”)

4.按照唐的习俗避父亲晋()肃的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5.幼年时突出的才华,成人后奇特的外形,独特的早出晚归随感随写的创作方式,作品奇诡莫测的风格,呕心沥血令人惊叹的创作态度,沉郁守礼、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遗憾人生。

【参考译文】

李贺,字长吉,为唐宗室郑王的后裔。七岁就能写出好的辞章,韩愈、皇甫开始听说还不相信,就去造访他家,让他写诗,(李贺)拿起笔立即完成了(诗作),如同提前构思好一样(宿构:早已构思好),(并且)自己命名为“高轩过”(目:命名。高轩:华丽的车子,此处借指韩愈等人)。他们两个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出了名。李贺长得纤瘦,两个眉毛相连,手指细长,能运笔如风。每天早晨出门,骑着瘦小的马,跟着一个小童仆(奚奴:童仆),背着古锦囊,一有好的作品,写好放到锦囊里。从来没有先出题后做诗,象他人一般牵强符合诗歌格式和规矩。等到傍晚回来,(李贺)(再)补足(诗句)完成(全文)。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大致都这样。每天到母亲处探望(过:探望)也顾不得问候一声(省:问候)。他母亲让婢女掏出锦囊中的诗句,看见许多写原纸条,就生气地说:“这孩子要呕出心来才肯停下来啊!”因为父亲叫李晋肃,他不肯去应进士考试,韩愈为李贺写过《讳辩》(一文),但他终于没有去应考。(李贺的)文辞崇尚奇幻诡异,所写的句子皆警拔之语,摒弃遣辞炼句的常规(畦径,指写字、画画、作文的一般程式或方法),当时没有能效仿他的。他填写的乐府有数十篇,云韶部的诸乐师都为它们配上乐曲。(李贺后来)做了协律郎,27岁去世。同他交往的有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有作品写出,常被他们拿去(欣赏)。李贺也是早逝,所以世上流传的他的诗歌很少啊!

(五0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5.断句和翻译。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译文: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                                                                                           

参考答案

1B   解析  A项奇:意动用法, 认为……惊奇;C项诛:诛杀;D项弛:松弛。

2D   解析  A项代词,代李迪 /表祈使,当,可。B项代词,代亡卒/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以何”

的倒装,用 / 用来 D项都是竟然。

3 C   解析  ①说的是李迪有才情, ④、⑤与“胆量非凡”无关,删除BD选项,答案选C

4D    解析  A项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项不是“立即”,是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项“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5⑴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⑵①(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解析  第⑴句注意“向”、“ 殆”“ 过”等词的落实,第⑵句注意“许”、“然” “壮”等词的落实。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违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有其他名义赖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漱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又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五0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材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仕隋为马邑郡丞。会高祖(李渊)击突厥,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太宗寻召入幕府。

时萧铣据荆州,遣靖安辑之。其年八月,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纵兵击破之。至江陵,屯营于城下,铣甚惧,始征兵于江南,果不能至。靖又破其骁将杨君茂、郑文秀,铣遣使请降,靖即入据其城,号令严肃,军无私焉。

或请籍铣将拒战者赀以赏将士,靖曰:“王者之师,义存吊伐。百姓既受驱逼,拒战岂其所愿?宜弘宽大,以慰远近之心。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已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于是遂止。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以功授上柱国,封永康县公,检校荆州刺史。乃度岭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抚其大首领冯盎等,靖承制授其官爵。凡所怀辑九十六州,户六十余万,优诏劳勉。太宗嗣位,拜兵部尚书。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

(节选自《旧唐书·李靖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遣靖安辑之        辑:安抚             

B.军无私焉          私:偏私

C.降而籍之          籍:籍没,抄家       

D.突利可汗不虞于靖  虞:预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B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C可汗仅以身遁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靖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②至江陵,屯营于城下

③宜弘宽大,以慰远近之心           

④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

⑤潜令间谍离其心腹                 

⑥靖进击定襄,破之

A.①      B.①   C.②   D.②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靖从小就有文才武略和远大志向。他看到李渊有经营天下的志向,就自己锁住城门,上奏请求变革,将到扬州去见炀帝。李渊抓住他,要杀他,他豪言壮语解脱了自己。

B.萧铣占据荆州称帝,高祖命李靖平定。李靖在夔州集结军队,趁秋汛涨水、三峡路险、萧铣放松防备之机,迅雷不及掩耳,打败萧铣。又采用宽大政策,使江汉一带纷纷投降。

C.平定萧铣后,李靖又越过南岭,由于他采取了正确地招抚策略,秉承皇帝旨意授予当地大首领适当的官爵,使岭南九十六州,六十余万户人民归入唐朝版图。

D.太宗准备对突厥用兵,任命李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他率领骁骑三千,出敌不意,插到恶阳岭,使敌人十分惊慌,最后克复定襄,威震北狄,受到太宗的称赞。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

译文:

2)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

译文:

3)拒战岂其所愿?宜弘宽大,以慰远近之心

译文:

 

参考答案

1B(私指私下掳掠)

2AA都表转折。B前者是如果,后者是这样。C前者表凭借,后者表承接。D前者构成所字结构,后者表被动)

3C(①表志向,③表现李靖的政策观念)

4A(对“自锁上变”的意思理解错误,应是给自己戴上枷锁,到朝廷报告重大事变,实际是要向隋炀帝揭发李渊有反叛之心)

5.(1)高祖认为他的话很有气魄,太宗又坚决请求(不要杀他),于是放了他。

2)即使他们知道了我的行动,匆忙征调军队,也没有办法应对我们,这样他们一定会成为俘虏的。

3)(百姓)抵抗和作战难道是他们自己的心愿吗?(我们)应当发扬宽大为怀的道义,来抚慰远近百姓的心。

参考译文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人。青少年时代,就很有文武才略。常对其亲近的人说:“大丈夫如能遇到英明的君主和大好的时机,就一定能建功立业,以取得富贵”。李靖起先在隋朝做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郡丞。适逢唐高祖李渊在塞外攻击突厥,李靖察觉李渊有夺取天下的意图,因而想到江都(今江苏扬州市)隋炀帝那里去告发李渊,路过长安,因道路不通没有走。李渊攻克长安,抓住李靖将要杀他。李靖大声叫着说:你既起义兵,本应为天下除暴乱。为什么不想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杀壮士呢?唐高祖觉得这话说得很有气魄,唐太宗又坚请赦免,高祖就放了他。太宗不久就把李靖召入幕府。

  萧铣占据荆州称帝,高祖派李靖去平定他。那年八月,大军集中夔州(四川奉节)。萧铣以为时值秋汛,“江水大涨,三峡道路险塞,李靖一定不能前进,因此,就休整军队,不加防备。九月,李靖就率军前进,将进峡中;将领们都请求暂停进军,以待水退。李靖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现在我们兵力刚集中,萧铣还不知道。若乘涨水时机,突然进至其城下,这就叫迅雷不及掩耳,这是兵家的上策。纵使敌人知道了,仓促征集军队,也无法对付我们,这样做必定能取得胜利”。进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南)萧铣的将领文士宏,率领精兵儿万人,屯住清江(今湖北宜都夷水入江处)。李靖发兵出击,大破敌军。到了江陵(今湖北江陵),驻屯在城下。萧铣极为恐惧,紧急中才开始向江南各地征集兵力,果然各路军队都未能赶到。李靖又击破了萧铣的骁将杨君茂、郑文秀,俘获带甲士卒四千余人,并部署兵力围攻萧铣所据守的江陵城。第二天,萧铣派使臣来请降。李靖进城,号令严肃,军队没有不当行为。

这时许多将领都请求孝恭说:“萧铣的将帅中,因抗拒官军而战死的,罪大恶极,请抄没他们的家产,用以犒赏将士。”李靖说:“帝王的军队,是吊民伐罪的正义之师。百姓受萧铣的驱使和逼迫,为其抗拒我军而作战,岂是他们所甘心情愿的?应该宽宏大量,以安定远近民心。敌人投降了,反而抄没他们的家产,这怕不是救民于水火的本意吧!只恐怕从此地再向南进军,各城镇都会坚守不降了,这绝不是好主意”。于是制止了将领们的要求。江汉之间各地听到这个消息,都争先投降。李靖因功被授与上柱国称号,封永康县公(唐代永康在今浙江永康)诏命检校荆州刺史。按制度拜授后,又越过五岭到桂州(今广西桂林),派人分道招降抚慰,该地大头目冯盎等,李靖按制度授与其官爵。共招抚平定了九十六州,民六十余万户。唐太宗接位后,任命李靖为兵部尚书。

突厥各部叛离,朝廷准备进攻,以李靖为代州道(今山西五台山地区,治在今雁门)行军总管,带领勇健骑兵三千人,从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出敌不意地直趋恶阳岭(今山西定襄南),进迫突厥。突利可汗没有预料到李靖这次行动,见官军突然来到,十分恐惧,相互说:“唐军若不是用全国军队大举来攻,李靖怎敢这样孤军深入呢?”因而一天之内,多次惊扰。李靖侦知这种情况,密令间谍离间其心腹之人,使突利可汗所亲近的康苏密来降。贞观四年,李靖攻破定襄(今内蒙自治区清水河),突利可汗只身脱逃。唐太宗曾对李靖说:“汉代李陵带领步兵五千人进击匈奴,不免兵败投降。但还得到史书留名。你用三千轻骑兵,深入突厥之城,克复定襄,威振北方异族,这是古今所没有过的,足以报当年渭水之役的仇了”。

(五0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袭领丞相长史,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太祖还,拜袭附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徒洛、邺者,八万余口。夏侯渊为刘备所没,军丧元帅,将士失色。袭与张  、郭淮纠摄诸军事,权宜以  为督,以一众心,三军遂定。太祖东还,当选留府长史,镇守长安,主者所选多不当,太祖令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遂以袭为留府长史,驻关中。时将军许攸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太祖大怒,先欲伐之。君臣多谏:“可招怀攸,共讨强敌。”太祖横刀于膝,作色不听。袭入欲谏,太祖逆谓之曰:“吾计以定,卿勿复言。”袭曰:“若殿下计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阐①乎?”太祖曰:“许攸慢吾,如何可置乎?”袭曰:“殿下谓许攸可如人邪?”太祖曰:“凡人也。”袭曰:“夫惟贤知贤,惟圣知圣,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②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今区区之许攸,何足以劳神武哉?”太祖曰:“善。”遂厚抚攸,攸即归服。

注:①不阐:不开明。   ②鼷xī鼠:鼠类中最小的一种。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绥怀开导  ②可招怀攸  ③臣方助殿下成之  ④虽成宜改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袭与张  、郭淮纠摄诸军事   纠摄:纠集整顿

B.权宜以为督                 权宜:暂时采取的适宜的措施

C.皇皇而更索                 皇皇:心神不安的样子

D.时将军许攸拥部曲          部曲:私人的队伍

3.对下列文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祖逆谓之曰         ②何足以劳神武哉

A.①太祖迎接杜袭对他说  ②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B.①太祖迎接杜袭对他说  ②为什么要动用我们的神武之师呢

C.①太祖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 ②为什么要动用我们的神武之师呢

D.①太祖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 ②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4.对“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是豺狼当路,原先是狐狸当路  

B.现在豺狼当路,狐狸却走在前边

C.不应在豺狼当路的情况下先打狐狸  

D.虽有豺狼当路,但应先打狐狸

5.对“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一句译得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听说千钧重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B.我听说千钧重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能盛万石粮食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C.我听说张力上千钧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发动扳机;能盛万石粮食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D.我听说张力上千钧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6.文中多次出现“太祖”“殿下”两种称谓,二者全指曹操。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这是因为(  )

A.二者全是尊称,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是为了使文章用词富于变化。

B.在作客观叙述时称“太祖”,在写对话时称“殿下”。

C.太祖是曹操的庙号,是文章作者陈寿对他的称谓;当时曹操被封为魏王,所以杜袭尊称他“殿下”。

D.“太祖”比“殿下”地位更尊,所以歌颂他时称“太祖”,批评他时称“殿下”。

7.文中用“骐骥”“豺狼”来比喻人,二者分别指的是(  )

A.杜袭   张鲁    B.杜袭   刘备  

C.张     张鲁    D.张   刘备

8.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写了杜袭在“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时立下了战功,并劝曹操不要攻打许攸。

B.杜袭“驻关中”的任务是防备刘备军队的侵犯,他的官职是留府长史。

C.杜袭的主张是正确的,后来许攸的归服证明了这一点

D.杜袭不怕“太祖横刀于膝”积极进谏,并善于用比喻说明道理。

 

【参考答案】

1.B.(①②都是安抚的意思,③完成,实现,④已决定

2. C.(“皇”同“遑”,皇皇,匆忙的样子)   

3.D.(“迎”,这里是迎头拦阻的意思。“劳”烦劳。“神武”是指曹操,不是指军队)   

4.C.(结合下文,这是杜袭用比喻批评曹操想先打许攸的主张,所以当选C.)

5.D.(“千钧”,指弩弓的张力。一钧三十斤”“石”,旧读shí,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石”,有时也作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现代读D.àn)  

6.C.  

7.B. 

8.A.(杜袭的战功,不是在讨张鲁时,而是在“留督汉中军事”时立的;劝曹操不要攻打许攸也不在讨张鲁时)

【参考译文】

后来,杜袭当了丞相长史,跟随曹操到汉中讨伐张鲁。曹操还师后,授予杜袭驸马都尉官职,让他留在汉中负责军事工作。他安抚开导百姓,百姓乐意搬迁到洛阳、邺城去的,有八万余人。这时夏侯渊被刘备方面杀死,军中失去了元帅,将士们震惊失色。杜袭和张  、郭淮纠集部下整顿军事,暂时让张  总领军中事物,用来统一军心,三军就安定了。太祖从东方回来,要选一个留府长史,来镇守长安。主持的人所选的都不恰当,曹操命令说:“放弃骐骥这样的千里马而不骑,匆忙之间上哪里再去寻找呢!”于是让杜袭做留守长史,驻军关中。当时将军许攸拥有一支私人武装,不归附曹操而且出言轻慢。曹操大怒,想先攻打他。群臣都提意见说:“可用安抚的办法让许攸归附,一起来讨伐强大的敌人。”曹操听后把刀横放在膝上,满脸怒气,不听大家意见。杜袭想要进谏,曹操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我的打算已经定了,你不要再说了。”杜袭说:“假若殿下的打算是对的,我就帮助您完成它;假若殿下的打算是错的,虽然已定了也应改变。您迎着我,命令我不要说话,为什么对手下人这么不开明呢!”曹操说:“许攸轻视我,怎么可以置之不理呢!”杜袭说:“殿下认为许攸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曹操说:“他是个凡人。”杜袭说:“只有贤人了解

贤人,圣人了解圣人,凡人怎么能了解非凡的人物呢?当今是豺狼当道而先打狐狸,人们就要说殿下躲避强敌攻打弱敌,前进不算勇敢,后退不算仁爱。我听说张力上千钧(一钧三十斤)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万石(一石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现在一个小小的许攸,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曹操说:“好。”于是用厚礼安抚许攸,许攸就归服了。

(五0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为布衣交,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弥年艰窭①,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为救得止。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瀑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选自《唐才子传·卷第二》)

[]①窭(jù):贫寒。  :同“污”,污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河西尉,不拜                            拜:任职

B.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       故事:旧业

C.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        鼓吹:宣扬

D.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因:因此

2.下列各句,不能分别表现杜甫“放旷不自检”和“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汙”的一组是(   

A.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②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B.①甫见之,或时不巾      ②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亡走凤翔

C.①擢河西尉,不拜   ②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

D.①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②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看了杜甫的赋颂后,觉得他很有才能,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先提拔他为河西县尉,后又改派他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杜甫担任左拾遗官职时,为平民时的朋友房获罪琯获罪相说情,唐肃宗大怒,下旨让三司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也赞同以杜甫抵罪。

C.安禄山叛乱时,杜甫避乱,寄住鄜州的家长年生活艰难,年幼的孩子甚至要饿死;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拾橡栗为生;流落剑南,建草堂居住。

D.杜甫在成都受世交节度使严武的优待,但他性格急躁,对严武傲慢放肆,使严武心中怀恨,甚至想杀掉杜甫;后出川流落远、湘,在飘泊中去逝。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译文:                                                                  

2)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

译文:                                                                  

3)为诗歌、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译文:                                                                  

参考答案

1D(因:于是)

2CC项中,①的“擢河西尉,不拜”并非“放旷不自检”的表现,②写杜甫家乡被敌占领,家里生活艰难,也不属“挺节无所汙”的表现。)

3B(“宰相张镐也赞同以杜甫抵罪”理解有误,张镐实为杜甫开脱罪责。)

4.(1)从七岁到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然而衣服不能遮盖身体,常依靠别人才有饭吃。

  2)在门口召集官吏,严武正要出门,他的帽子被门帘钩住了三次(或“多次”)(或“他的帽子三次被门帘钩住了。”)

  3)(他)作的诗歌,感伤时局又懦弱无为,感情上忘不掉皇上,人们都很同情他。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京兆府人。杜审言生杜闲,杜闲生杜甫。杜甫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杜甫的文才,杜甫就先去谒见他。杜甫考进士考落榜,困处长安城中。天宝十三载,玄宗到太清宫朝献,祭祀宗庙,并到郊外祭天,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提拔杜甫为河西县尉,尚未到职,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称扬自己,并且说:“从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我家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已有十一代了。到杜审言时,以文章称显于世。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然而衣服不能遮盖身体,常依靠别人才有饭吃。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如果能让我操祖先的旧业,把我从长久屈辱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那么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超过诸子,至于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弃吗!”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部州想要投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呈上名贴,被任命为左拾遗。杜甫和宰相房瑁是平民时的朋友,房官当时打了败仗,又因窝藏琴师董廷兰之故被撤了宰相职,杜甫呈上奏章说:“罪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臣的职务。”肃宗太怒,下旨让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说:“杜甫要是拿来顶罪,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肃宗才平息了怒气,不再追究。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寄居在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年的孩子甚至要饿死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叉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关中和长安随处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他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拾橡粟为生。后来流落到剑南,在成都城西郊浣花溪营建草堂居住。朝廷召杜甫任京兆府功曹参军,他没有到职。恰逢严武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奔他,严武第二次任剑南节度使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衔。严武因为自家与杜甫是世代交谊,就对杜甫十分优待,亲自来到杜甫家中。杜甫去见严武,有时连头巾也不戴。杜甫的性格急躁,气量狭小,又傲慢放肆,常常喝醉酒以后站到严武的床上,瞪圆了眼睛看着严武说:“严挺之竟然有这么个儿子。”严武为此心中怀恨。有一天,他想杀掉杜甫,就在门口召集官吏,严武正要出门,他的帽子被门帘钩住了三次,旁边的人跑去报告严武的母亲,他母亲尽力阻止此事才算罢休。崔旰等人内乱时,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大历年间,杜甫出了瞿塘峡,又从长江溯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去登南岳衡山。于是暂住耒阳,游览南岳庙,突然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才得回来。县令为他摆设了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喝得大醉,晚上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他与李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杜甫多次身经叛乱,坚守节操,没有污点。他所作的诗歌,感伤时局又懦弱无为,感情上忘不掉皇上,人们都很同情他。杜甫的墓在岳阳。他有集六十卷,都流传到今天。

(五0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杜环,字叔循。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谨饬重然诺,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哭于九江城下,无所归。或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道上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筋。以母故,不敢大声语。越十年,环奉诏祠会稽,还道嘉兴,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诒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咸如杜君!”言终而气绝。环俱棺椁殓殡之礼,葬之。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择,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家金陵      家:安家            

B.谭谢不纳      谢:感谢

C.抱衾寝母      寝:使……安歇士    

D.庶万一可冀    冀:希望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母泣告以故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①环亲为烹药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C.①伯章若无所闻          ②旁一蟆,若将跃舞

D.①相持大哭               ②故人蒋干相访

3.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民骨肉不相保     B.轻慢与较  

C.又不知伯章存亡   D.复呼妻子出拜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杜环“重然诺,好周人急”高尚道德的一组是

①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②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③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

④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

⑤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

⑥环奉诏祠会稽,还道嘉兴。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允恭的老母在“家破”后“无所归”,到儿子的挚友安庆太守谭敬先处投身,谭谢不纳,老母的小儿子竟然也拒不奉养老母。他们的行为为杜环奉养常母起到了反衬的作用。

B.杜环与常母关系并不密切,却能急常母之难,殷切接待,并无微不至地关照她,最后为常母送终。这些都体现出了杜环的高尚人格。

C.如果说杜环起初接待老母尚属友谊之举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的时局下,杜环扶危济贫,克己助人的高尚品质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D.常母性情急躁,稍不如意,就发脾气,且疾病缠身。杜环毫无怨言,告诫家人顺其所为,并且亲自服侍。这深深地感动了常母。

 

参考答案

1.B  2.C  3.D  4.C  5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