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流量小温差运行方式的利弊分析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调节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冷热不均的困扰,我国供热行业自行摸索出一种土办法,称为大流量小温差的运行方式。这种运行方式的基本做法是当供热系统出现冷热不均的失调现象时,对系统不做任何调节,只将原来的系统小循环水泵换成大循环水泵,借以期盼供热效果的改善。这种运行方式,曾在当时的供热界,引起过激烈的争议,其中一部分人持肯定态度,一部分人持反对态度,双方争执不下。为此,我们清华专门进行了课题研究。研究结果,在我写的《供热系统运行调节与控制》 一书中,做了详细的论述。 2.1大流量运行的有益分析 首先,应该承认大流量小温差运行方式,能够缓解冷热不均的现象。表2.1很清楚表明:当在供热系统失调时,热用户室温分别为4.4、11.5、17.5和19.9、20.2 ℃。不做任何调节,只将热源处循环流量提高1.4倍(热源恒热量运行),则各热用户室温分别为8.5、13.6、18.0、20.0和20.7 ℃ ,而且明显看出:末端不热用户室温提高的幅度大,近端末端呈现填平补齐的作用。若继续提高循环流量,冷热不均的状况会进一步得到改善。当循环流量增到无穷大时,各热用户室温均达到18 ℃ ,冷热不均彻底清除。当然循环流量受到能耗与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增大,但加大循环流量确实能改善供热效果是不争的事实。 加大流量之所以能消除冷热不均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散热器的散热特性决定的。循环流量过小,遏制了散热器的散热量,随着循环流量的增加,散热器的散热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室温自然得到提高,但近端热用户的散热器循环流量远远大于设计流量,散热器的散热量早已饱和,在恒热源的运行下,由于供水温度的下降,近端室温下降就成为很自然的现象。 2.2大流量运行的有害分析 1)大电耗 流量增加一倍,电耗增加八倍。根据目前的实际工程,供热系统输送动力的电耗约为0.35w/m2 。折合成热耗量,电耗占热耗的2.5%。若供热系统循环流量提高1.4倍,则电耗占热耗升为6.9%;若循环流量增加到一倍,电耗占热耗的比例上升为20%,显然是难以承受的。 2)大热耗 在冷热不均的情况下,近端过热开窗户,末端不热,采取别的热源补充,里外都是热量浪费;当增大循环流量受到限制时,为改善末端供热效果,常常采取提高供水温度的做法,此时,所有热用户室温普遍提高,将会造成更大的浪费。表2.1表明,这种热量浪费通常情况下,都在20-30%之间。 3)大热源 提高供水温度,必然增加供热量,亦即增加锅炉设备,否则在大流量运行下,供水温度的提高是难以实现的。大热源的出现,又必然造成单位蒸吨所带供热面积的减少,以及推广连续供热的困难,致使供热行业管理水平的低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