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宋词之天智星文章太守欧阳修——此恨不关风与月

 邈思遐想 2018-01-27

 

题记

颍州西湖频呼朋,洛阳城里唱古风。

千杯万字寻常事,唯我庐陵一醉翁。

 

 

 

(一)

 

1982年暑假,安徽省教育部门在全省举办了一次地学夏令营活动。我有幸作为安庆市的5名中学生代表之一,来到了滁州地区琅琊山。第一次远离家门的我,对琅琊山的一切充满好奇,尤其是山上一座比较破旧的亭子,因亭名很特别引起了我的兴趣,并牢牢记住了。是的,它就是醉翁亭。那个时候,我没读过《醉翁亭记》,更不知道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朝文坛领袖的欧阳修代表作。只是隐隐约约感到,这里面一定有典故。

我想,很多人认识了解欧阳修也应该是从《醉翁亭记》开始的。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其知晓度差不多与“床前明月光”处在一个档次上。都知道欧阳修文章写得好,如果从“唐宋八大家”中评出“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将与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和同朝的苏轼,一同上榜。在一般人的眼中,词好像不是欧阳修的专长,在灿若繁星的宋朝词人中,欧阳修的地位显然不如他的文章高。实际上,能成为文坛领袖,仅有一招半式是难以服众的。欧阳修不仅会填词,而且写得相当的好。不信吗?其实,一开始我也不信,一个号称是“醉翁”的老夫子,能写出好词吗?答案是肯定的。记得辛弃疾大侠写的那首关于元宵节的《青玉案》吗,其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是千古名言啊!不过且慢,如果用引用率来衡量一首诗词的优劣话,另外一首关于元宵节的宋词,绝对也是上上乘之作。这首词的词名是《生查子-元夕》,作者: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熟悉吧,简直太熟了,熟得“好像苹果到秋天”。简单易写的几个字,通俗易懂的几句话,经欧阳修不经意的一组合,仿佛神来之笔,让你展开无限的想象空间,可以演绎出多种不同版本,或浪漫,或凄美,或忧伤的爱情故事。说实话,我首次读到这首词时,第一感觉它应该来自于元曲名著《西厢记》,词作者想当然为王实甫。

不过,这也只是欧阳修的绝活之一。这位老兄还有一个超常功能,就是善于化繁为简。

 

 

 

 

(二)

 

惜墨如金、化繁为简的能力,绝对是欧阳修的拿手绝活。据说,在写《醉翁亭记》时,欧阳修在文章开头,先介绍了滁州周围的地形地貌,最后成稿时,觉得太啰嗦,干脆用一句“环滁皆山也”,仅仅5个字,就把地点、地形交待得一目了然。想想也是,滁州周边,都是些不知名也没什么特点的小山,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上面浪费笔墨。实际上,现在很多人能记住《醉翁亭记》的,除了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是这句“环滁皆山也”。

又如在主持《新唐书》修撰期间,欧阳修和宋祁成了同事。对,就是那个写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宋祁。这个宋祁能写出那么美、那么有意境的词,在历史编写上却喜欢用偏僻字,欧阳修对此颇有微词。但从年龄、资历上说,宋祁都是欧阳修的前辈,欧阳修有点不便说他,只好委婉地讽劝。一天早上,欧阳修在唐书局的门上写下八个字:“宵寐非祯,札闼洪休。”宋祁来了,端详了半天,终于悟出了是什么意思,笑说:“这不就是一句俗话‘夜梦不详,题门大吉’嘛,至于写成这样吗?”欧阳修笑道:“我是在模仿您修《唐书》的笔法呢。您写的列传,把‘迅雷不及掩耳’这句大白话,都写成‘震霆无暇掩聪’了。”宋祁听了,不禁莞尔,心想这个后生仔的确聪明,既顾全了老夫的面子,又起到规劝的效果。两个大知识分子,用这种文斗的方式,妥善化解了二人之间的分歧,现在看来,倒也十分有趣。

然而,这么牛叉的一位大家,运气却实在很差。原因出在他的两个学身上,他们分别是小欧阳修14岁的王安石和小王安石16岁的苏轼。碰上这两个超人气的明星学生,让欧阳修这个老师的风头被抢去了不少,甚至影响到后人对欧阳修的了解。例如,如果我问你,欧阳修是哪里人?你十有八九,不,你会十分肯定地告诉我,他是江西吉安人,吉安过去属庐陵郡,所以人称庐陵欧阳修。不错,答得非常好。如果我再问,欧阳修出生地也是江西吗?废话!不是江西,难道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可是,我要告诉你,欧阳修真不是江西出生的,而且他出生的地方离江西吉安,相距超过一千五百多公里。

 

 

 

 

(三)

 

如果按出生地划分,欧阳修的老乡是四川人苏轼,而不是江西人王安石。公元1007年,欧阳修在四川绵阳降临于世。写到这里,我又得感慨几句,为什么唐宋两朝最伟大的文化人,都能与四川这个天府之国扯上关系?苏东坡就不说了,四川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李白五岁时随父母到四川定居,直到成人后才“朝辞白帝彩云间”。俗话说,“少不入川,老不入关。”我看这话有漏洞,你看看人家李白,少一入川,便成诗仙。唯一不同的是,苏轼和李白都是为了功名,奔着梦想出川的。而我们的欧阳修,长到三岁时,因父病故,家里断了生计来源,由母亲领着,被迫离川投奔了在湖北随州谋生的叔叔。可以说,奔波贫困,寄人篱下是欧阳修童年刻骨铭心的记忆。

也许正是这段成长经历,使欧阳修对离别极为敏感。无论是朋友之间的话别,恋人之间的拥别,还是同事之间的送别,甚至离开一个喜欢的城市或一个景点,他都会用饱蘸深情和忧伤的笔墨,拨动内心最柔软的一角,抒发自己不忍、不舍、不愿的离别心情。比如,他写的那首《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欧阳修考上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河南洛阳西京留守推官,这是个什么官职?我也不知道,借助于百度,我查了一下资料,原来留守推官是个七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但权力比县委书记还大,我想还应该负责军队事务。这首《玉楼春》,是欧阳修离开洛阳时,填写的一首词,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楼上的清风,你“吹皱一池春水”;中天的明月,你成了酒樽里的过客。可是,我的离别之情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欧阳修不忍离开洛阳,的确无关风月,却跟一个人有很大关系,是他让欧阳修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是他培养了欧阳修新的生活方式,也是他让欧阳修可以痛快喝酒,尽情玩乐。

 

 

 

 

(四)

 

在欧阳修的一生中,对两个地方感情最深。一个是河南洛阳,另一个是安徽颍州(今阜阳)。前者是他仕途的起点,后者是他养老的地方。

公元1031年3月,欧阳修抵达洛阳任职。当时在洛阳的,有梅尧臣、尹洙等文化大咖。先说尹洙,在现代人眼里是个无名之辈,在那时却是大名鼎鼎,名气大得连范仲淹替人写文章,也要先请他过目。而梅尧臣,我要好好介绍一下,因为写了那么多宋词牛人,终于碰到一个安徽老乡,尽管不是本文主角,但感情上还是想多着点笔墨。梅尧臣生于1002年,比欧阳修大五岁,是安徽宣城人,北宋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为诗主张写实,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虽然只大几岁,欧阳修还要尊称其为“梅老”,足见其江湖地位蛮高。梅尧臣不仅文章写得好,官品也很有口碑,现在安徽东至县城所在地梅城,就是为纪念曾任东至县令的梅尧臣而兴建。下面,推荐他的一首代表作品《汝坟贫女》: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怎么样?非常写实的一首诗,与唐朝诗圣杜甫的风格颇为相似。青年才俊欧阳修有幸能和梅、尹两位牛人加前辈,经常一起谈诗论文,有点像当年的“桃园三结义”,共同的兴趣和理念,让他们成为至交。在他们三个人的推动之下,由梅尧臣主导,一场影响深远的诗文革新运动大幕就此拉开。在这场运动中,欧阳修因为成就最大,逐渐接过梅尧臣手中的大旗,并因此奠定了宋朝文坛的领袖地位。

这段难忘的经历,对欧阳修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乃至于在后来的生活中,成为欧阳修回忆中的常客。刻骨铭心的聚之乐、散之苦,在他的一首《浪淘沙》词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但是,仅凭他们三个大秀才的一腔热血,是很难在大宋掀起这么大文学巨浪的。这其中,有一个人的作用至关重要,这个人属贵族血统,官做得很大,官品却不怎么样,口碑不敢让人恭唯,但他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爱才、惜才、怜才,爱得甚至到了放纵的地步。正是在他的支持之下,在洛阳的几个文学青年,万万没有想到,他们掀起的古文革新运动,将大宋王朝的文化推向鼎盛,为后世乃至于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能量。

 

 

 

 

(五)

 

我们先看一段历史。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这5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处在一个大分裂时代,史称“五代十国”。现在的浙江一带,当时有一个吴越国。公元947年,钱弘俶(即钱俶)继承吴越国王位。为了保住祖先留下的繁荣和一方安宁,钱国王对中原诸王极尽朝贡之能事。赵匡胤建立北宋后,钱国王非常识时务,不仅拒绝了南唐国联合抗宋的请求,反而倾国所有帮助宋太祖赵匡胤平定江南。赵匡胤也不是一个忘恩负义之人,因钱弘俶出兵策应有功,不仅授其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还让他继续做吴越国王。钱俶深得民心,现在位于杭州西湖畔的保俶塔,就是当时吴越老百姓,为保佑他北上京城(开封)能够平安归来而兴建。而另一座雷峰塔,传说是钱俶为庆祝宠妃黄氏得子而建造的。

在我国的百家姓中,第一句“赵钱孙李”,赵乃皇姓,钱姓排在赵姓之后,位居第二,可见钱氏身份之显赫,地位之尊贵。欧阳修等人能在洛阳如鱼得水,把大宋文坛搅得风生水起,就是得到了当时洛阳的最高长官吴越忠懿王钱俶之子、西京留守钱惟演的鼎力支持。我想,这钱氏家族后人为何人杰辈出,像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等等,个个都是牛得不能再牛的人杰,应该跟他们的祖先重视人才培养有关。

我们看看钱惟演是如何培养欧阳修这样的青年才俊的。首先,我要改一个词,因为我觉得用“培养”一词不够准确,而是应该用“贡”字,也就是钱惟演把欧阳修一班人“贡”起来养。不但很少让他们承担琐碎的行政事务,还公然支持他吃喝玩乐。其次,我要说一件事。有一次,欧阳修他们到嵩山游玩,傍晚下起了雪。正当他们准备回返之际,钱惟演派来的使者赶到了。使者说:“钱大人让在下告诉你们,府里没什么事,你们不用急着回来,好好地在嵩山赏雪吧。”欧阳修等人高兴得手舞足蹈,哇哇直叫。使者又说:'钱大人还让在下带来了手艺高超的厨子和嗓音甜美的歌妓,给你们助兴。“欧阳修等人惊得目瞪口呆,感动得眼泪哗哗直流。写到这里,我使劲咽了一下口水,咳咳咳,失态了。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欧阳修这些青年才俊们,一因感恩,二因无科举应试之忧,终于可以毫无压力开始素质创作了。他们凭借自己丰富的学识,以效法先秦两汉的古人为切入点,力图打破当时陈腐的文风,推行“古文”革新。这好像有点西方文艺复兴的味道啊。欧阳修留下了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千古名篇。钱惟演“贡养”这几个小文人,真可谓是功在千秋。从这个意义上说,钱惟演助欧阳修们成就了伟业,欧阳修们亦使钱惟演成功复活。

然而,“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随着钱惟演的离开,欧阳修在洛阳“纸醉金迷”般的生活,也将画上长长的休止符。

 

 

 

 

(六)

 

钱惟演识才的能力绝对没得说,但站队的本领实在无话说。因在政治上押错了对象,他只有落寞离开洛阳,返京述职。下面的情节没什么特别之处,欧阳修等人满含热泪前去送别,此情此景,我突然想起元曲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中一段经典台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欧阳修当然也在想,跟我想的不一样的是,我想的是别人的话,他想的是自己的词。唉,这就是区别,不过,输给欧阳修,老子认了!当钱惟演的身影消失在天际线的时候,欧阳修的词也想好了,词牌是《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前面我说过,欧阳修善写离别词。作者以女性的口吻,以伤春为背景,表达了深深的期盼和惜别之情。与其说欧阳修无计留住春天,不如说是他们无计留住钱大人啊!据载,李清照对这首《蝶恋花》“酷爱之”。我推测,易安女士不仅酷爱此词,还激发了她的好赌之性。欧阳修前辈填词敢用三个叠字“深”,我一定要超越他。后来,在她的《声声慢》中,居然用了七个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不仅打破了欧阳修保持了近百年的纪录,而且自己创造的新纪录,一千多年过去了,至今无人能破。

钱惟演离开洛阳没多久,欧阳修也被征召回到京城开封。在京城,他继续保持在洛阳时的习惯,与范仲淹、富弼等人经常组织小范围沙龙,支持并参与他们推行的“庆历新政”。欧阳修显然更会玩文学,玩政治则稚嫩得多,结果他们全都铩羽而归。范仲淹被贬饶州(今江西鄱阳),后来受人所托写了一篇《岳阳楼记》。欧阳修则去了滁州,期间留下一篇《醉翁亭记》。欧阳修主政滁州时,虽然每天以酒为伴,治下却理得井井有条。不久,朝廷又调他任扬州太守。几年后回到京城,碰巧接任他的是一位好友,在为好友饯行的酒会上,欧阳修赠送了一首词,我们看看这首《朝中措-平山堂》是怎么写的: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写上万字,要饮上千杯酒,还劝人家趁年少及时行乐,这样的官员如果活在当下,不死也会脱几层皮。醉翁之名,真不是吹的。

 

(七)

 

我不知道北宋对官员的考核标准是什么,只是纳闷,为何一个以“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为座右铭的高级官员,不仅没有为此受到惩罚,反而能经常得到皇帝重用。欧阳修做过太子老师和参知政事,即便被贬,也没有如苏轼般流放到很远很偏的地方。有一年,欧阳修遭人诬陷,被贬同州(今陕西渭南),准备动身的时候,宋仁宗又后悔了,说:“别去同州了,留下来修《唐书》吧。”

然而,京官毕竟不如地方官随心所欲。从洛阳回来后,真正让欧阳修感到逍遥自在的,是在当颍州(今安徽阜阳)太守期间。在颍州,他照样寄情诗酒,自认为过得比在洛阳丝毫不差。尤其是颍州西湖,简直就是他的精神寄托之所,并留下了大量关于颍州西湖的诗词。仅《采桑子》就有十首,下面我选了两首欧阳修于西湖不同季节填写的《采桑子》。

 

其一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其二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这两首词的核心意思就是:朋友们,趁着这美好季节,我们去西湖泛舟吧,那里有鲜花,那里有美女,那里有笙歌,那里还有美酒,我们一定要不醉不归。天啊,这是朝廷高级官员干的事吗?然而颍州太守欧阳修偏偏就干了,而且不是偷偷摸摸地干,即便朝廷派巡视组巡查了,也照样干。哦,不,我说错了,不是照样干,而是变着花样干。什么?不可能,是我瞎编的。冤枉啊,我真的没有编造,是欧阳修那首《浣溪沙》词坦白的。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请大家注意词的下阙,一个满头白发的老者,戴着满头鲜花,在旁边歌女弹唱声中,频举酒盏,喝,喝,喝,干,干,干!大家不要笑我,幸福的人生难道不是这样吗?哈哈,此情此景,没有人会憋住不笑。我想,能成为领袖的人,其共同点应该是老成持重、不拘言笑、德行深厚,举手投足之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而欧阳修却能于放浪形骸中,展示超强的人格魅力,成为大家公认的文坛领袖,他的形象其实就是一个手举酒杯、头戴鲜花、口吐妙语的白发醉翁。甚至在离开颍州时,他担心送别的吏民伤心过度,写诗安慰他们说:“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仍是不改诗人酒徒的乐天本性。

颍州因为有了欧阳修,而成为全国最幸运的城市之一。只是阜阳人不如杭州人,糟蹋了欧阳修的西湖,就连我这个安徽人,如果不是喜读宋词,也不知阜阳的西湖有欧阳修的诗词,还有后来的苏东坡在此构筑的长堤。看来,这个曾经产生大头娃娃的城市,不仅会糟蹋孩子,而且在糟蹋文化。

 

 

 

 

 

 

 

(八)

 

给人感觉不务正业的欧阳修,文名越来越响,官职也是越做越大。公元1058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1060年,拜枢密副使。1061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但在我眼里,欧阳修这些显赫的职务,都不如他当主考官时,产生的影响大。

公元1057年2月,刚刚50岁的欧阳修被任命为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做了两件大快人心的大事,一是化解了一场群体性闹事风波,二是录取了一批后来的文化巨人。

先说第一件。当时有个文学派别“太学体”,领头人刘几是一名太学生,这人写文章特别喜欢搬弄古书里的生僻字词。欧阳修对此向来深恶痛绝。改卷时,欧阳修看到一份试卷,开头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意思无非是说,天地交合,万物产生,然后圣人就出来了。欧阳修觉得十分别扭,便就着他的韵脚,风趣而又犀利地续道:“秀才剌(音同“辣”,意为乖张),试官刷!”意思是这秀才学问不行,我是不会录取你的。放榜的时候,那些自视甚高“太学体”考生,不出意外全部落榜。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许多考生开始聚众闹事,有的甚至扬言要痛打主考官欧阳修。若不是皇上相信欧阳修的眼光,坚定地站他的一边,斯文真有可能被打得扫地。

第二件事流传最广,我不说大家可能已知道了。也就是欧阳修在改卷时,看到一篇文章语言流畅,说理透彻,估计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但为了避嫌,就把这份卷子取成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这份卷子的作者是苏轼。与苏轼一同被欧阳修录取的,还有他的弟弟苏辙,以及北宋文坛上的一批重要人物。不得不佩服欧阳修卓越的识人之明,他为大宋王朝廷文化繁荣,以及我国整个文学史做出了突出贡献。

常言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随着王安石走上政坛前台,其所导演一场变法运动,让北宋陷入了无休止的朋党之争,且耗尽了北宋的元气。已步入花甲之年的欧阳修,无法置身事外,因反对《青苗法》,受到打压排挤。心灰意冷的欧阳修,外放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自称“六一居士”,有人不明白“六一”是什么意思(千万不要以为是儿童节,呵呵),欧阳修说:“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这只有五个一呀?欧阳修笑道:“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话是这么说,欧阳修免不了还是要牢骚几句,你看看他那首《定风波》,是如何表达万事皆空的心情的。

 

把酒花前欲问公,对花何事诉金钟。为问去年春甚处。虚度,莺声撩乱一场空。

今岁春来须爱惜,难得,须知花面不长红。待得酒醒君不见。千片,不随流水即随风。

 

 

 

 

(九)

 

公元1071年,已经65岁的欧阳修向宋神宗申请辞职,获得批准后,便来到魂牵梦绕的颍州,安享晚年。那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正在秉烛夜读的欧阳修,忽然听到从西南方向传来奇怪的声音,便问书僮,这是什么声音?书僮说:“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欧阳修明白,原来是秋声啊!回想自己这辈子的所作所为,欧阳修感慨不已,他说,“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曾写道:'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有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多,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又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疏的感触来。'我以为,用郁达夫的这段话来评价欧阳修的《秋声赋》,是极其恰当的。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是你无穷无尽的忧劳伤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声的悲凉呢?

公元2004年秋天,我到市里开会,临近中午时,去拜访了曾任我的领导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同志。中午时分,我邀请王部长和廖秘书(我的学弟)一起,到附近的一家徽菜馆吃饭。刚一落座,部长对我说,这家饭馆叫醉翁亭,你背背《醉翁亭记》吧。我毫无思想准备,只得凭着一点功底,硬着头皮开始背:“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下面的内容,全然记不起。看到我尴尬的样子,京生部长微微一笑,便接着背了下去。不一会,非常流利地全部背完,让我惊诧不已。也许是受了刺激,从那时起,我又再次收起浮躁之心,将阅读作为了每天的必修课。

欧阳修也许没有想到,自己的故事会被代代说起,自己的文章会被代代记起。也许更没有想到,这些故事和文章就像陈年老酒,愈久弥香。

据说,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十分喜爱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了便于记忆,他把这篇文章的精华浓缩成一首词,读起来也是颇有趣味。我们来看看这首《瑞鹤仙》,深深体味其得之心、寓之酒的醉翁之乐。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公元1072年,文化巨人欧阳修去逝,享年66岁。不如,我们再选取他的一首词,以资纪念吧。

 

诉衷情-眉意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