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弦乐四重奏不远人丨三点欣赏建议

 typlr2d 2018-01-27

海顿《“皇帝”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离我们并不远

提起古典音乐,大多数人可能首先会想到那些为大型管弦乐队写的交响曲;有些对器乐比较喜爱的人则会想到专为某件乐器而写的独奏作品或协奏曲;相较于以上几个类别,经常听室内乐的听众在数量上相对要少一些。而作为室内乐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构成的弦乐四重奏,它的固定听众一直都显得比较小众。有不少人对弦乐四重奏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也许是四重奏的表演形式对他们来说偏于严肃,也许是有些乐曲初听之下不易于理解,总之他们和四重奏之间总是保有一定的距离,这是非常可惜的。 本文原载《音乐爱好者》 , 2015年第十二期。



让我们来看看四重奏是如何诞生的。如今我们随便翻开一本音乐历史教科书,都会发现海顿被公认为“弦乐四重奏之父”。不过弦乐四重奏的乐器组合方式并不是由海顿发明的。早在巴洛克时期,已经有多位作曲家尝试过为这种乐器组合写过曲子了,比如G.阿雷格里(G. Allegri)和A.斯卡拉蒂(A?Scarlatti)。在巴洛克风格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后,随着音乐趣味的变迁,为弦乐队而写的嬉游曲(Divertimento)和小夜曲(Serenade)日渐流行,当时的弦乐队主要就是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低音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四个声部构成的。如果演奏人手不足,就会精减到每声部一个人。再后来有人直接为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写嬉游曲之类的作品。可见,这四件乐器组合在一起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只是历史在等待一个人为这些旧瓶装上新酒。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登场了。



海顿早年当过音乐教师、乐手、歌手,随着他在音乐圈中逐渐崭露头角,一些贵族注意到了海顿,其中就有一位福恩伯格男爵。男爵时常会请海顿到他离维也纳不远的城堡里玩玩音乐,一起在场的通常还有男爵的牧师、管家和一位大提琴家。人凑齐了演奏什么呢?于是男爵就请海顿为大家写点东西。也许是巧合,这四个人刚好可以凑成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的组合,于是海顿就为这种组合写了首合奏作品,并把它命名为弦乐四重奏。 

可见,弦乐四重奏的诞生,最初并不是出于什么高深莫测的艺术目的,它是一种以乐会友的交流方式,和几个朋友在一起打牌或下棋颇有共通之处。后来海顿和莫扎特相互欣赏推崇并成了好朋友,两人也以一起演奏重奏为乐。据同时代的音乐家回忆,海顿和莫扎特曾一起演奏过四重奏,海顿拉第一小提琴,莫扎特拉中提琴。莫扎特还专门创作了一套四重奏献给海顿,也就是著名的《海顿四重奏》,足见两人之间非比寻常的友谊。 

目光再次回到四重奏诞生之初。海顿的四重奏一经问世就大受欢迎,大受鼓舞的作曲家接着又写了九首四重奏,并把这批作品作为作品第一号和第二号一起出版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早期作品虽然被命名为四重奏,其实它们在风格上更接近当时流行于奥地利的嬉游曲。几年后,当受雇于埃斯特哈奇宫廷、工作上逐渐稳定的海顿重新回归到四重奏创作,并出版了作品9、17和20号后,弦乐四重奏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才真正得到确立。 

也许有人会问,海顿的四重奏和之前为类似乐器组合而写的作品有什么区别呢?歌德曾在一封信里形容弦乐四重奏是“四个理性的人之间的对话”,可以部分地说明这种区别。在海顿的四重奏之前,第一小提琴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四个声部间很少有真正平等的交流;而在四重奏里,声部间的关系不再局限于第一小提琴为主的模式了,每个声部都可以临时地掌握话语主导权,有时甚至有不止一个重要的声音同时出现,在声部组合、穿插的方式上也比之前更为灵活多变,在音乐效果上比之前的作品要丰富得多了。 



从海顿的时代开始,弦乐四重奏创作就被看作是检验作曲家艺术水平的试金石,很多重要作曲家都迎接过这一挑战。作曲家要用相对有限的音响调色板,运用多声部写作技法,创作出一首完整的、音乐上有说服力的多乐章作品,这是很考验作曲“真功夫”的。在海顿和莫扎特之后接过四重奏“火炬”的是贝多芬,再后面写过重要四重奏作品的还有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等人,这些还只是古典和浪漫时期德奥地区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如果在空间和时间上设定一个更大的范围,那么这份名单还会长很多,可见弦乐四重奏在古典音乐文献中的地位。 

相较于那些明显具有描绘性和叙事性的作品,比如维瓦尔第的《四季》、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以及后来浪漫主义时期十分流行的音诗,四重奏的整体构建很少依赖于外部事物,显得更“纯音乐”一些。但这种“纯”只是相对而言的,请不要把这种音乐看作是空洞的、抽象的东西,好的四重奏作品脱离不了人性化的内容,在细节上也不乏对具体事物的描绘。

  • 前文提过,莫扎特曾专门写了一套四重奏献给海顿,其中的D小调(K.421号)就有一处较有名的细节描写。

据他的妻子康斯坦茨回忆,莫扎特在创作这首作品时,她正在卧室里分娩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雷蒙德,耳朵受到刺激的莫扎特就把妻子的呼喊声融入了作品的行板乐章里。今天,当我们聆听这个乐章时,会注意到在第三十几小节处有着突然增强并不断升高的四次远距离跳进,继之以断断续续的弱奏。在莫扎特其他作品中很难找到类似的音型,显然这是分娩中妻子的声音给予作曲家的灵感。

  • 在贝多芬的《F大调四重奏》(Op.18 No.1)里也有很有名的描绘性内容。

如果我们翻看第二乐章的手稿,会发现一些贝多芬用法语写的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关的注释,它们勾画出罗密欧赶到朱丽叶的墓地、绝望、自杀等一系列情节。很明显,在这个乐章的创作中,莎士比亚的这部悲剧给了贝多芬重要的灵感,但是在最终出版的时候,贝多芬把这些注释都去掉了。显然,无论莫扎特还是贝多芬都希望作品对不同的听众有着多样化的含义,而不是被创作时的想法束缚。 



不可否认,对很多人而言,欣赏古典音乐是需要一些帮助的,毕竟这些作品从时间和空间上离我们都有相当距离,弦乐四重奏也不例外。和学一件乐器一样,初步了解一些关于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的乐理知识,并做一些视唱练耳的训练,肯定是很有益处的。此外,针对弦乐四重奏的特点,我还有以下三点建议:   

  • 先,要培养细致敏锐的感受音响色彩的心态。对很多现代人来说,古典音乐作品普遍篇幅较长,要想在聆听音乐时不走神,作品要有不断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音响色彩。总体来说,弦乐四重奏这种纯弦乐器家族的音响组合音色近似人声,音域宽广,音色统一。这种合奏虽然可以在音量、音色上有很多层次变化,但都是基于一个统一的基本音色之上。不像交响乐队,除了弦乐家族,还有各种木管、铜管、打击乐器,还可以加入竖琴、钢琴等等,在配器色彩方面比弦乐四重奏丰富得多。如果听者的耳朵不能敏锐地感受到演奏中的色彩变化,就会错过很多细节,长时间聆听还会审美疲劳。 

  • 其次,要培养同时聆听多个声部的习惯和意识。人们普遍对优美的旋律更为敏感,很多时候我们对一首乐曲的第一印象来自它的主题旋律,这说明横向地聆听是一项非常自然的能力。而像四重奏这样的多声部作品,它的美和趣味性并不仅依存于单一的横向旋律,很多时候还体现在由多个声部构成的纵向关系中,这就对听者的耳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聆听多个音乐声部的能力并不是人人都与生俱来的,很多人需要通过长期有意识地体验才能逐步加以提高。

  • 最后,调整好音乐欣赏时的侧重点。如果我们把四重奏和协奏曲或炫技性独奏曲做一番比较,就会发现,协奏曲中常见的以一挡百的气势、夸张的戏剧性和炫技曲带给人们的高难度杂技式的娱乐性,并不是四重奏作品的常规表现范畴,四重奏作品在音乐方面更偏重内心的表达,更注重音乐的内在逻辑。当然,这并不是说这种合奏无法表现戏剧性,或者没有技术难度。不少四重奏作品对演奏者提出了个人技术与合奏技术上的高难度挑战,但音乐本身却并不演奏得过于炫耀外露,所以普通观众对此是难以觉察的。在听四重奏时,如果抱着听协奏曲或技巧性乐曲的心态和期望,那么听者多半要失望了。有经验的听众往往会有意识地体会乐句间、段落间的相互逻辑关系和情绪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构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优秀四重奏组被引进到了国内的音乐会舞台上,仅2015年上半年就有上海四重奏、龙四重奏、朱利亚四重奏等为本地观众举行了多场精彩的四重奏音乐会。再加上日益发达的媒体渠道,听四重奏作品从未像今天这样方便。苹果公司的App Store还推出了一款专门介绍舒伯特四重奏名作《死神与少女》的软件,由朱丽亚四重奏担任演奏。软件里有关于这部作品的详实的多语言文字资料、演奏者的视频访谈(有字幕),还提供了乐谱,甚至可以让人仔细地单独听某个声部,对古典乐迷来说,这都是以前难以想象的。不得不说,弦乐四重奏真的离广大音乐爱好者越来越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