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中“北师大”百年史话(上篇)

 蜀地渔人 2018-01-27

资中师范,因位于资中(古称资州)城北门外状元街,故民间俗称为“北师大”。它创办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民国时期是“四川省第二区联立师范学校”,曾为资中、资阳、内江、井研、仁寿、威远、简阳、荣县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材,被誉为“川南地区教师的摇篮”。2002年,转制为普通高中,改名为四川省资中县第三中学,结束了她近百年的师范教育的历史。 

1948.12球溪镇石景山“省立资中师范学校”18班毕业留影

(笔者父亲1947年考入该校)

2015年资中三中庆百年华诞的介绍词中说:“从1915年的资州联合共立师范学校到如今的四川省资中县第三中学……”,其实,资中师范是诞生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自2017年已经整整110年悠久历史了!追溯更早以前,资中三中是清道光十七年(1837),资州直隶州州牧舒翼(相当于今天的省辖市市长)创建的“栖云书院”。光绪九年(1883),州牧高培谷和州学正(相当于今天的市教育局长)包汝谐又将栖云书院改建后更名为“艺风书院”。民国八年(1919),资中视学周之镐将艺风书院改创为“资中县乙种农业学校”。民国十五年(1926),驻军师长王缵绪(后任过四川省政府主席)又将其改为“县立职业学校”,设农、工两科,在校内附设民生工厂。分藤工、织袜、印刷、缝纫、化妆品制造等工种,学生半工半读,使贫家小户人家子弟能够入学。1935年,资中专署所属八县(资中、资阳、内江、井研、仁寿、威远、简阳、荣县)将其改办成“省二区农业实验学校”。1953年,“四川省资中师范学校”迁入后,从此这里成为了专门培养教师的摇篮。因此,从清代的栖云书院到今天的“资中县第三中学”,持续办学时间达180年之久了。


近百年历史的省立资中师范,学校多次易名,校址几经迁徙、改建。110年前的资中师范名为“资州初级师范学堂”,位于资州(今资中)古城下大东街“行台”(朝廷大臣出巡驻所,今公安局附近)。

创办于1907年的“资州师范学堂”的位置:州城下大东街左面今公安局附近

据《资中县续修资州志》卷四“学校志”(P59页)、《资中县教育志》(大事记)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资州直隶州州牧宋联奎将州署按惯例应得的白银1000两捐出,把位于州城下大东街的考棚西文场(即考场)改建成“资州初级师范学堂”,学制为五年,学监周善堂,培养初等小学堂教员。考棚原为清乾隆二十年(1756)资州直隶州州牧宋惠绥修建的“行台”(朝廷大臣出巡驻所)。嘉庆年间,成为廖氏家族的私家花园,因花园主人廖振湘是从湖南迁徙而来的,故取名为“廖家湘园”。道光三年(1823),州牧靳章绅将湘园一分为二,分为东、西考棚,位置是现公安局附近。1909年,资州初级师范学堂有学生35名。宣统三年(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学校停办。

《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州牧宋联奎将位于州城

大东街的考棚西文场(即考场,今公安局)改建成“资州初级师范学堂”

国四年(1915年),由资属五县资中、资阳、内江、井研、仁寿在原 “资州初级师范学堂”旧址开办“资州联立师范学校”,学制为四年培养五县乡村小学教员,促进了五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并设师范附小,经费由资中、资阳、内江、仁寿、井研五县照议定数目按月送交。1926年有学生90名,教职员16名,均由各县教育局选派。1930年分文、理两科,学生98人。1931年~1934年招后期师范2个班。1934年底因经费紧张停办,未毕业的学生并入泸州川南联立师范学校。1935年县立女子中学招收简易师范科两班。

“资州初级师范学堂”旧址(今县公安局西面原看守所位置)

根据《离离原上草——我的自述(1934-2011)》(鲁稚/文)第二章“初受教育”记载:“师范附小位于下大东街今县公安局内。该校规模较大,设施齐全。进校门大道的两侧,皆系办公室和教室。往里有一风雨小广场,是文艺汇演之地。后面是教室、图书馆、反省室(又称禁闭室,学生违反校规时的反省之地)。校门左侧有一大操场和篮球场。升旗台对面偏左处有一形如巨伞的银杏树,春夏之时,蔚为壮观。教室之间,错落有致地长着胸径40多厘米的香樟。这真是一所环境宜人的学校。当时,附小的课程设置有公民、国语、算术、自然、美术、历史、地理、音乐、童子军、劳作、体育、唱游等12门功课,分别在高、中、低年级进行。但国语、算术等课则各年级皆有,只是程度不断加深而已。……师范附小是师范学校的试验田,教育的新思想、新方法首先要在附小试行推广,每届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也都要来此实习。来时,学校要拉起“欢迎新老师来校指导”之类的巨幅标语;走时,要开“恳亲会”欢送。恳亲会上师生要表演节目,互送赠言,是新老师和同学们表现自己的时机,还可让师生感情升华。”

位于下大东街城墙上的 “资州师范学堂”附小教室遗址

1936年资中专区恢复师范学校办学,取名“四川省第二联立简易师范学校”,校扩迁至县城荷花池川主庙、惠民宫(今资中二中教师宿舍区),招收学生限资中专区的所属八县(资中、资阳、内江、井研、仁寿、威远、简阳、荣县)。1937年更名为“四川省第二区联立师范学校”(简称“联师”)当年,师范附小位于大东街湘园对面。1938年,“联师”发生学潮,反对学校当局贪污学生生活费,克扣学生伙食的行为。

未完待续

资中“北师大”百年史话(下篇)敬请期待!


宋国英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