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分钟知识锦囊 | 为什么咖啡馆越来越不像咖啡馆,还卖起了书、衣服和杂物?

 广州Derick 2018-01-27

1分钟知识锦囊是36氪的日更问答新栏目,旨在每天以一分钟为限,快问快答一个重要的商业问题。今天我们请到了锐裘(ID:rachelhui_say)为我们解答相关问题。如果你对近期的商业世界还有什么疑问,欢迎给我们留言,我们负责找高手为你解答。

1分钟知识锦囊 | 为什么咖啡馆越来越不像咖啡馆,还卖起了书、衣服和杂物?

在连锁咖啡品牌星巴克成功将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概念推广开来之后,一二线城市里的精品咖啡馆正变得越来越多,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开在繁华地段的购物中心里。但也有一个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咖啡馆这个业态越来越多地跟其它零售业态结合,这些咖啡品牌不仅仅是想让你坐下来喝杯东西,谈谈事,它们还想让你产生其它消费。

这其实涉及了零售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坪效,具体公式为日坪效=当日营业额/店铺面积。咖啡馆商业模式的单一、高昂的租金、进店客人不稳定、翻台率不够高等风险是坪效的大敌。再加上连锁店不够多的咖啡品牌在原材料采购和品牌溢价方面没有太多优势,所以店主们自然需要考虑如何提高营收。

餐饮是咖啡馆做业态 的首选。例如上海大学路上的雕刻时光,开业以来不断更新菜单,保证餐饮口味,让他们这家3层楼的店铺得以打平营收。当然餐饮的研发、制作成本高,而且对消防、后厨空间的要求也不低,将餐饮做补充业态的大部分还是连锁性、现金流较好的咖啡馆。

另外,书也是多数咖啡馆的一个突破口,文创产品、独立杂志等也越来越多出现在咖啡馆内。这些产品一方面与咖啡馆作为生活方式的载体完全匹配,可以帮助形成店铺风格;另一方面,相对而言这些商品单价和体积都较小,可以以少量或者寄卖的方式减轻库存压力,也帮助咖啡馆提高盈利,能让店主喘口气。

其实,细心的人会发现,同样被坪效问题困扰的书店也在做破壁尝试。几乎你能叫的上名的书店,都已经在店内开辟店中店——加入咖啡业态。例如大众书局、西西弗、言几又,甚至是陪伴我们长大的新华书店,我们都可以在书店里边点个喝的边阅读书籍。

也许,书店和咖啡馆,可能也会越来越像。这两个象征着生活方式的空间,正在破壁融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