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王阳明语录中学习生活(五)

 读书与积累写作 2018-01-27

五: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从王阳明语录中学习生活(五)

1:就如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强调孝也也要知行合一,“就如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他强调孝要及时的行动,将知和行紧密的结合起来。

在现代,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导致了家庭观念的逐渐淡薄,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也是个人品德的重大缺陷。今天的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似得,完全没有传统文化中的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不要后悔哭泣“子欲养而亲不在”。

从王阳明语录中学习生活(五)

2:善人者,而甚孝。

良心是人人内心都具有的,不需要到外面去求。见父母自然知孝,见兄弟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王阳明认为孝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其良知的体现,是一个人生存必备的品质。孝也是一种生存策略,将来孩子能否做到孝,关键还在父母的言传身教。所以在孩子出生开始,你就要明白,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孩子的同时,必须教会孩子孝敬你!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就会自良苦果,老无所养。

从王阳明语录中学习生活(五)

3: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百事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身体是父母赐予的,即便是伤害身体的权力也在父母,而不在于自己。在中国人眼中,孝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是一切事业的起点,不孝者不成大业。《诗经》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生养我们的时候,心酸劳瘁,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因此作为儿女者,若能真切体会父母的深恩重德,心灵深处必然会激起阵阵哀伤,孝敬父母之心必会油然而生,随之付诸实践。若是有人对父母对子女的爱无动于衷,这种人将很难得到安详幸福的家庭,也很难成就大业。

从王阳明语录中学习生活(五)

4: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孝”,必须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是一种自觉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情感,而不仅仅止于供养上,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的和颜悦色。国学大师钱穆曾言,人之面色,即其内心之真情流露,色难,乃是心难。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所以孝子服侍父母,已能和颜悦色为难。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在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的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的做到孝道了。

从王阳明语录中学习生活(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