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雯之前向大家介绍了伏羲和女娲的故事,但实际上在秦汉以前的古书里,伏羲与女娲并没有什么关系,他们是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的,因此本篇将单独介绍伏羲的神话传说故事。 伏羲神话,现在存留下来的很少,我们只能根据一些有关他的零碎材料来讲讲。 据说在中国西北几千万里的地方,有一个极乐净土,叫做“华胥氏之国”。这个国家没有政府、首领,一般人民也没有欲望和嗜好,一切听从自然,所以每个人的寿命都很长,生活得美满而快乐。他们能够走进水里却不怕水淹,走进火里却不怕被火烧,在天空往来如履平地,云雾障碍遮不了他们的视线,雷霆搅乱不了他们的听闻。这个国家的人民,可以说是介乎人和神之间,是地上的神仙。 《列子·黄帝篇》:“华胥氏之国,在弇(yǎn)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距)齐国(中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人无殇;不知亲几,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zhuó)挞(tà)无伤痛,指擿(zhì)无痏(wěi)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林,云雾不硋(ài)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zhì)其步,神行而已”其人盖庄子所称“藐姑射神人”之类。 在这极乐的国土,有个叫做“华胥氏”的姑娘,有一次她到东方的一个林木蓊(wěng)翳(yì)、风景美好的大沼泽叫“雷泽”的地方游玩,偶然看见一个巨人的足印出现在泽边,觉得又奇怪又好玩,就用自己的脚去踩这巨人的足印,结果仿佛有了什么感动,回家后就怀了孕,生下一个儿子,名叫“伏羲”。 《太平御览》七八引《诗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这“华胥”当非人名,而系地名或氏族名,正如禹娶于涂山,其妻称为涂山氏一样。《拾遗记》云:“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云云,可证。与《列子》所称“华胥氏之国”,在传说上当有关系。 古书上并没有明确说明雷泽边出现的是谁的足印,但雷泽的主神有记载说是雷神,是一个长着人的头、龙的身子的半人半兽的天神。从传说中伏羲“人面蛇身”或“龙身人首”的形貌来看,可以见到伏羲和雷神之间的血统渊源,或可推论出伏羲实际上就是雷神的儿子,传说他能沿着一道天梯,自由自在地上下于天。 《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闻一多在《伏羲考》中云:“被家长拘系的仇家,往往是家长的弟兄。”好些传说中仇家就是雷公,那么作为其弟兄的家长与家长的子女又当是何人呢,自然也应该是雷族无疑了。陈志良所采集的“西山瑶故事”中的家长卜白,正是“居天上司雷雨”,而仇家雷王则“居地下”(《伏羲考》表一)。 华胥雷泽 在我国上古神话中,天梯有两种,一种是山,一种是树,都是不假人力、自然生长的东西,能够自由上下天梯的只有神人、仙人以及巫师。而可以被称作天梯的有以下几个: 1、山之天梯 昆仑山 传说昆仑山是天帝的“下都”,它最高的山岭直达天庭,它的下面环绕着弱水的深渊,外面包围着炎火的大山。 《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淮南子·地形篇》:“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山海经·大荒西经》:“昆仑之邱,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zhé)然。” 昆仑山 肇(zhào)山 传说肇山位于华山青水之东,曾有仙人柏高,缘着这座山一直爬上天。 《山海经·海内经》:“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 登葆(bǎo)山 传说登葆山位于西方荒野,武士们从这里上下往来,直到天庭,做下宣神旨、上达民情的工作。 《山海经·海外西经》:“巫咸国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2、树之天梯 据古书记载,具有天梯性质的只有建木一种,其他如北方海外的三桑、寻木,东方海外的扶桑,西方荒野的若木等,固然都是长达数十丈、数千丈乃至千里的大树,但古书中并未记载它们是否具有天梯性质。 《山海经·海外北经》:“三桑无枝,其木长百仞。” 《山海经·海外北经》:“寻木长千里。”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洲记》:“扶桑长数千丈。” 《淮南子·地形篇》:“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建木在西南的都广之野,这里据说是天地的中心,百谷自然生长,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都可以播种,生长出来的米、黍(shǔ)、豆、麦又白又滑,好像脂膏。鸾鸟在这里歌唱,凤凰在这里舞蹈,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都聚集在这里,草木冬夏常青。更有一种像竹子般有枝节的叫做“灵寿”的树,开出芬芳美丽的花朵,它那坚劲的茎干可以给老人们做拐杖。这里可以说是地上的乐园,亦有人认为那就是如今四川的成都。 《淮南子·地形篇》:“建木在都广。”《山海经·海内经》:“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盖天下之中。爰(yuán)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 都广或又称广都,《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此经正作“广都”。《华阳国志·蜀志》:“广都县在郡西三十里,汉元朔二年置。”即今成都附近双流县境内。杨慎《山海经·补注》谓“黑水广都,今之成都也。” 建木就生长在都广之野的中央,到了中午,太阳照在它的顶上,它连一点儿影子都看不见,站在这里大吼一声,声音马上会消失在虚空之中,四面八方连一点儿回响都没有。建木的形状十分奇怪:它细长的树干一直钻入云霄,两旁不生枝条,只在树的顶端,才生了些弯弯曲曲的树枝,盘绕起来像一把伞盖,树根也是盘曲交错的。若是把它的树干一拉,就有软绵绵的扯不断的树皮剥落下来,像缨带又像黄蛇。 《淮南子·地形篇》:“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山海经·海内经》:“有木名曰建木,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暤爰过,黄帝所为。” 《山海经·海内南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郭璞注:“建木,青叶,紫茎,黑华,黄实,其下声无响,立无影也。” 建木 相传伏羲是东方上帝,辅佐他的是木神句芒,句芒手里拿着圆规,和东方上帝伏羲一同管理春天。句芒人脸鸟身,脸方敦敦的,穿着一件白色的衣裳,驾了两条龙。据说句芒是西方上帝少昊金天氏的儿子,名字叫做“重”。春天草木生长,弯弯曲曲、角角杈杈,后人便用“句芒”两字代表春天和生命的象征。另有一说春秋时期,贤王秦穆公能够任用贤臣,曾经拿了五张羊皮把百里奚从楚国人手里赎回,委托他担当国家重任;又能厚爱百姓,曾经赦免了三百个把他逃跑的好马杀来吃了的岐下野人,后来这些人感念他的恩德,就帮秦穆公打败了晋国的军队,俘虏了晋国的国君夷吾;东方上帝伏羲因为他有这些善良德行,便叫木神句芒为其添加了十九年的寿命。 《淮南子·天文篇》:“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 《山海经·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郭璞注:“木神也,方面素服。” 《吕氏春秋·孟春纪》高诱注云:“句芒,少皞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 《礼月令》疏:“句芒,主木之官,木初生之时,句屈而有芒角,故云句芒。” 《山海经·海外东经》郭璞注引《墨子》:“昔秦穆公有明德,上帝使句芒赐之寿十九年。”按今本《墨子·明鬼下》作“郑穆公”,郑穆公无“明德”可考,故应是“秦穆公”。 木神句芒 伏羲是八卦的创始人,他用乾卦代表天,用坤卦代表地,用坎卦代表水,用离卦代表火,用艮卦代表山,用震卦代表雷,用巽卦代表风,用兑卦代表泽,八卦包括了天地万物的种种情况,人们就拿它来记载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 《易系辞》:“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名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还把绳子编织起来,做成渔网,教人民打鱼;他的臣子芒氏(应是句芒)又仿照他的办法做成鸟网,教人们捕鸟。 《潜夫论·五德志》:“‘伏羲’结绳为网以渔。” 《绎史》卷三引《世本》:“芒氏作罗。”注:“伏羲臣。” 此外,伏羲应该也与取火有关。史上对于取火的争论由来已久,有将其记载道燧人名下,也有将其记载道伏羲名下,还有将其记载到黄帝名下的。伏羲又名“疱羲”和“炮牺”,含义为“取牺牲以充庖厨”(《帝王世纪》),“变茹腥之食”(《拾遗记》),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必须有货才行,所以“炮牺”(烧动物肉)其实也是取火的发明。伏羲是雷神的儿子,又是管理春天的东方天帝,和树木生长很有关系,因此伏羲取得的火应是大雷雨之后山林里燃烧起来的天然火,之后才有燧人氏钻木取火。 《白虎通号》:“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 《绎史》卷三引《河图挺辅佐》:“伏羲禅于伯牛,钻木作火。” 《太平御览》卷七引《管子》:“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 燧人,古史或列他于伏羲之前,或列于伏羲之后,但按照事物发展顺序,应在伏羲之后。 因为此处提及了燧人氏钻木取火,所以就补充说一点他的故事。传说上古时候,在西方荒远的地方,有一个国家叫逐明国,这个国家是太阳和月亮都照射不到的地方,所以不见天日、不识昼夜。在这个国家里,有一棵大树名叫“遂木”。传说当时有一位智者漫游天下,来到逐明国,在屈盘万顷的逐木下暂作休息。按理来说,逐明国本来就是一个暗无天日的国度了,大树林里想必更加幽暗才对,但实际上逐明国的树林里到处都是闪闪的美丽火光,像珍珠和宝石那样灿烂。逐明国的百姓就在这片灿烂的火光中劳动和休息,吃饭和睡觉。这位智者好奇地去考察火光来源:原来是一些形状像鸡、长脚爪、黑脊背、白肚子的大鸟,用他们短而硬的嘴壳去啄那树干(想来是吃树干上的虫子吧),在这一啄的顷间,就有灿烂的火光发出。智者尖刺,脑筋里突然就领悟到了取火的方法,于是把逐木的枝条攀折下来,用小枝去钻那大枝,果然有火光冒出,可惜这种树钻出来的火,虽有火光,却无火焰。于是智者改用别的树枝,虽然比用逐木钻火要费劲写,但终于让树枝燃烧起来,得到了真正的火。待智者回国,就把钻木取火的方法教给大家,扩大了火的用途,再不用等待天然的雷火,也不用终年四季守着火堆唯恐它熄灭了。人们感念这位取火方法的发明者,因此称他为“燧人”,亦即“取火者”的意思。 《路史发挥一》注引《拾遗记》:“逐明国不议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逐木,屈盘万顷。有鸟名鸮(xiāo),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其枝以钻火,号燧人。” 伏羲有一个女儿,名叫宓妃,在洛水渡河时不行溺亡,之后成为洛水女神,诗人们对于她的美貌有着最高的礼赞和歌颂,她与河伯、大羿的故事将在之后详细展开。 《文选·洛神赋》注:“宓妃,宓羲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 宓妃 除了宓妃,相传伏羲还生了咸鸟,咸鸟生了乘厘,乘厘生了后照,后照就是巴国人的始祖。巴国在建木不远的地方,附近有一个国家叫流黄辛氏,这个国家周围三百里的地区都是山水环绕、远离尘嚣,清旷的犹如仙境一样。 《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有国名曰流黄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尘土。” |
|